《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实录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讲述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故事情节复述问题。
上节课末尾请同学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王伟钊一直在举手,可是,还没等叫到他就下课了。
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说:“下节课一上课老师就叫你复述!”师:“老师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不要啰嗦。
”“王伟钊!”王伟钊:57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在费城,我和五个小伙伴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鲜的游戏,于是决定去爬悬崖。
另外五个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顶并且“迂回家了”,而我体弱多病又胆小,爬到一半的时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来。
杰利把我的爸爸找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悬崖。
师:他复述得怎么样?六要素讲全了没有?生:讲全了。
师:但王伟钊复述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其他小伙伴是“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
(生笑)要注意啊!师: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有名字的有几个?生:一共有7个,我和五个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内德和杰利),还有我的父亲。
(师板书人物的名字)师: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呢?(生七嘴八舌)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次课文,特别注意从对话中体会你喜欢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用一些关键词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欢的是“父亲”,因为他没有直接把“我”抱下来,而是鼓励我自己爬下来。
师:从“父亲”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这位父亲很懂得——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师板书:父亲——懂教育)生2:我最喜欢作者,因为他很勇敢。
师:作者很勇敢?他是一开始就很勇敢的吗?生:不是,作者开始很胆小,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勇敢。
(师板书“我”——胆小-勇敢)师:“我”并非一个一贯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议爬悬崖时“我”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爬下悬崖,慢慢变得有信心,勇敢起来。
还有吗?生3:我喜欢内德。
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师板书:内德——勇敢,有想法)生4:我喜欢那些小伙伴们,他们都非常的活泼、勇敢。
(师板书:小伙伴们——活泼、勇敢)生5:我也喜欢父亲,他不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着,大气。
(师补充板书:沉着,大气)生6:我喜欢杰利。
因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仅鼓励我去爬悬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难时帮我请父亲来帮忙。
师: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杰利却去请我的父亲了。
这说明杰利怎么样?生:讲义气,热心帮助别人……生2:杰利见义勇为。
师:大家说得不错,杰利很讲义气,热心帮助遇到困难的我。
但我们能说杰利是“见义勇为”吗?见义勇为是什么意思啊?生:不能用见义勇为,不合适。
(师板书:杰利——讲义气,热心)师:同学们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概括总结出来了,很不错,现在老师带同学们来拍一场三幕剧。
同学们看看课文,我们课文里有三个对话比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
我们就把这每一部分看成一场戏的一幕,老师做导演兼旁白,请同学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联系到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用独具个性的语调和表情来“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
首先请全班同学来给每一幕定个标题。
第一幕(1~6)生:爬悬崖前师:好,爬悬崖前,这是个时间状语形式。
那后面两个小标题我们统一都用跟悬崖有关的词语来命。
生:第二幕,爬悬崖;第三幕,悬崖脱险师:“脱险”这个词你们是怎么想到的?生:课前自读提示里有。
师: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的阅读提示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师:我们准备开拍了。
第一幕有几个人物?按他们的出场顺序来说。
生:内德,有个孩子,杰利,和我。
师:王伟钊来扮演内德吧,庄健鹏,有个孩子;张创豪,杰利。
有点瘦弱的“我”,就由朱俊东来扮演。
(师读旁白,生读对话,有人笑。
)师:好,我们这场戏的第一幕落幕了。
我们一起来开个总结会。
来看剧本——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为什么时间已经过去57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闷热”?生(七嘴八舌):因为那天他爬悬崖了。
师:“我”难忘的仅仅是爬悬崖的经历吗?生:不是。
还有“我”在悬崖上学到的东西。
师:“我”学到了什么?课文哪里提到了?生:最后一段,我难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师:请同学们好好研究一下最后一段,把“我所学到的经验”读出来。
生齐读: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板书:闷热——学到的经验(难忘))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刚刚几位同学的表演。
评价之前,我们要先了解那些台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辅以怎样的表情说出来。
内德说的那句话“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是“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突然想出一种新鲜的游戏。
应该读出惊喜、灵光一闪的感觉。
师:分析得非常好。
刚刚张创豪表演的“惊喜”的感觉差一点。
再看第二个人物,“有个孩子”,他说的话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生:很着急。
师:你从哪里看得出他很着急?生:我们现在就去爬吧的“现在”,还有“飞跑”。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啊,真不错,找得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里边为什么要提到”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啊?不说不行吗?生:不说不行。
这里告诉我们作者体弱多病,后面别的小伙伴都能爬上悬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较真实,让人相信。
师:那这里提到就是提前做什么?生:铺垫,伏笔。
(师板书:有病——铺垫,伏笔)(第二幕开拍。
“我”仍由朱俊东扮演,其他两个人物另选。
)师: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个孩子”那句“再见”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生:高兴。
师:这里跟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高兴”的心情是一样的吗?看到别人被困在悬崖上却无动于衷,反而“哈哈大笑”,这叫做什么?一个成语。
生:幸灾乐祸。
师:第三幕剧情有点复杂了,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值得好好揣摩。
父亲刚来时,我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爬下悬崖有没有信心?哪里能找到根据?生:没有信心。
“我”刚开始时是“哭着”说话的。
表示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师:很棒。
同学们已经学会从课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
后来呢?生:后来慢慢有点一点点信心,因为文中说“这‘似乎’能办得到。
”接下去,“我‘顿时’有了信心”,再到后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动一直在变化。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
朱俊东要好好体会这些微妙的变化哦,用不同的语调和表情把它表现出来。
(板书:没信心(哭)-有一点点信心(似乎)-有信心(顿时)—信心大增)(第三幕开拍。
找一个看似沉稳点的男生扮演“父亲”。
)师: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各位演员的表现。
雷雨洁:我觉得罗培彬(扮演父亲)读得不好。
第21段的那句“很好”应该读出很惊喜,都要叫出来的感觉,因为父亲之前并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师:雷雨洁读书非常仔细,我们看看这句“很好”后面怎么说的,“父亲‘叫’到”。
的确应该读出非常惊喜要叫出来的那种感觉。
罗培彬,要好好修炼哦!梁楚君:还有父亲在18段说的话,应该用一种很平静很沉重的语气读出来。
刚刚罗培彬读得太随便了。
师:父亲的这句话,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气?沉重不太合适,换一个词?生:沉稳。
师:非常棒。
应该是一种沉稳的语气。
当然,同学们只有十一二岁,想要读出中年男人的沉稳是很难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靠近这种感觉。
来,大家一起体会一下——师:我们看22段,我爬下悬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生:我先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了,然后开始啜泣。
师:啜泣什么意思?前面出现过这个词吗?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
前面出现过。
是我被困在悬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时候。
师:那两次啜泣分别是怎样的原因?生:第一次是太恐惧了;第二次是太高兴了。
师:第二次的啜泣同学们觉不觉得奇怪?明明爬下悬崖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哭啊?你尝试过或者见过这种场景吗?生:喜极而泣。
师:同学们文学素养非常高,成语运用很恰切。
就是喜极而泣。
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用哭泣来表达。
看来,“我”实在是感慨万千。
师:三幕剧圆满落幕了。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让老师们叹为观止。
关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生1:父亲来救我时,刚开始为什么说“晚饭做好了”这么随便的话啊?师:你希望父亲说什么?“天哪,孩子,你怎么在那儿啊!”(师扮一惊一乍状,生笑)生:这样说一句很随意的话目的是为了让“我”平静下来,不要太紧张。
太紧张的话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问,杰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
去叫父亲也叫了那么久,也许他跑去哪里玩去了,很久之后才想起来我还在悬崖上才去叫父亲的。
(下课铃声响起)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了。
请同学们以“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下课!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