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研究开题报告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研究开题报告

2010年,李佳在《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构建》中提出,企业通过物流服务提供商结成联盟,能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她认为,由于我国物流业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让这些企业进行联盟能够在物流设备、技术、信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减少重复劳动,降低成本,达到共同提高、逐步完善的目的,从而使物流业朝着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
同年,李靓在硕士论文《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和稳定性研究》中选取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它与其他物流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企业间的横向联盟。从资源基础论和依赖论、核心能力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进行经济学分析,奠定了其经济学基础;然后研究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策略的构建,揭示联盟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收益,物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其构建稳定的联盟策略;最后基于利润分配视角,对影响物流联盟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利于第三方物流联盟稳定发展的分配模型。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物流企业规Βιβλιοθήκη 小。2.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匮乏。
3.物流的基础设施大都简易、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
这一切都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采取联盟的发展战略,共同发展,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实现双赢。
(三)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剧了全社会的商品、服务的流通,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把属于非主流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的变化,同时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够提供运输、仓储、搬运、装卸、配送等一体化的、全方位的物流服务。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著名物流公司运用其先进的理念和经营方法,加入我国的物流行业并抢占我国的物流服务市场;而我国物流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经营上采取自我封闭的模式,使得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服务,还是在网络化、信息化、资源集中等方面并未占据优势。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只是经营或专注于其中的某一环节,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管理能力,真正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并不多见。这与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可避免的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选题依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实力已经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企业间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取而代之的是“双赢”和“多赢”,合作竞争成为主流。组建战略联盟是增强竞争力,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共享,在第三方物流企业间建立的战略联盟。在联盟内部,企业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结成物流联盟有助于联盟企业节省交易成本、强化物流运作管理、增强物流技术力量,进而提高联盟企业的竞争优势。
开题报告
物流管理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研究——以四川永大物流有限公司为例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学者对战略联盟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国外学者比国内学者更早开始探索第三方企业战略联盟的一些意义。其概念由美国DEC公司前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儿(R.Nigel)最早提出。至今,并没有一个关于战略联盟的明确意义。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容和形式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
邓林(Durning,1995)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认识战略联盟,他认为“战略联盟可以采取股权共享的方式如企业合并、合资信件,同时也包括研发伙伴、合作生产、共同营销和分配等非股权形式。”
Stuart,Toby E(1998)等学者则把战略联盟作为一种资源整合体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是参与企业根据各自已有资源的一致性,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利用资源互补来追求共同利益的行为。
2010年,邵文在硕士论文《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从第三方物流企业概念的界定入手,探讨了第三方物流的特征和基本理念;然后,在考察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SWOT分析,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思路;最后,论述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实施建议和发展策略,能够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借鉴,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
2010年,唐建民在博士论文《物流联盟协同机制研究》中指出物流联盟已由成本效率型传统物流职能合作向盟主主导的顾客价值响应型一体化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形成机制的研究确立了物流联盟协同的价值空间范围,为合作伙伴达成战略共识指明了方向。实现机制提出了物流联盟协同实现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方法,为联盟协同管理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约束机制贯穿整个物流联盟协同过程,具体体现在形成机制和实现机制之中。而对物流联盟协同绩效的评价有助于修正和调整合作行为。
2.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对战略联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之后,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给许多本土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国内学者开始寻求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当前的国内学者中,廖馨于2005年在《浅谈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中阐述了第三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的概念。根据联盟成员间的依赖程度,将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模式分成了两类: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并从企业战略联盟的分析和决策、战略联盟模式的选择、寻求合适的联盟合作伙伴以及战略联盟的执行与管理四个阶段探讨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实施过程,通过研究构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簇。
2010年,李瑞彩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指出,建立战略联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适应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结合物流产业的结构现状,他提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可能面临的联盟目的不明确,合作伙伴难挑选、联盟的控制权把握不牢,联盟企业间相互缺少信任、文化内涵差别大,物流企业联盟管理水平偏低、未来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包括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联盟的管理水平,以及加强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风险的防范在内的一些建议和对策,借此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供一些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