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属于高中历史选修部分,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课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解释和理性思维能力。
2.教学创新: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将唯物史观的渗透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在新课教学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搭建起准确的时空框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搜集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并通过师生对史料的共同研读,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对本课内容的客观认识和评判。
另外,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要充满人文情怀,关注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课程分析
1.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教学目标——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
(1)唯物史观:向学生渗透用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等史料搭建起本课内容所在的时空框架,让学生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进行辨析,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论从史出和理性分析历史事物的态度与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体会每一种评价背后透露出的不同的家国、人文情怀。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2)确立依据: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3)突破方法:史料研读、合作学习、讲授法
三、教法学法
1.生:史料研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2.师:讲授、阅读指导、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
*新课学习
(一)千古毁誉
史料研读: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及其变法的不同评价(司马迁、王安石、朱熹、毛泽东)
(二)穿越时空
1.秦国历史简介
2.商鞅其人简介
(三)强秦奇计
环节一——教师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
(1)文献:《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书》、《韩非子》等
(2)考古材料: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环节二——史料研读:师生共读相关史料,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进行理性分析。
环节三——合作探究: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何特点
(四)烛照古今
1.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影响
2.商鞅名言给我们带来的感悟
3.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的评价体现出的不同情怀
*课后——学习资源建议
1.《史记·商君列传》
2.《商君书注译》,高亨注译,中华书局。
3.《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朱永嘉著,中国长安出版社。
4.《浩荡两千年》,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过程中较好的实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在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两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了阅读史料和历史解释的能力,也感受到了不同历史人物在评价商鞅变法时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如政治家、改革家的胆识和勇气,儒家所追求的仁爱,史家“不虚美、不隐恶”坚持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