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良妙解《三十六计》人生在世,是充满了“计”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处于困境时,是需要动脑子想出解决办法来的,而动脑子,就是用计。
计不全是阴谋,人生需要设计,不一定所有的计都是在算计别人,否则就把计的含义狭隘化了。
计往往是一种谋略,并非耍心眼。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不能去害人,但需要防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有计的。
“围魏救赵”:人生中的“计”有本书叫《君子为什么斗不过小人》,从孔子开始,就开始讨论君子和小人的关系。
从人本身来说,君子和小人在本质上区别不大,但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经常怀有阴暗的心理,也会生出一些阴谋诡计。
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到困境,就要迎难而上,不能打退堂鼓,开动脑筋想道理,想出办法来,就是计了。
星云大师的《星云禅话》中说,一位法师看到路边有一对夫妻吵架。
妻子对丈夫说:“你不像个男人。
”丈夫回道:“你再说,我就打你。
”法师没有上前阻止,而是叫来很多人围观,大声说道:“你们看斗牛、斗鸡、斗蟋蟀,都是要花钱的,现在看斗人,都不要花钱。
”妻子又说:“你不像个男人。
”丈夫急了,说:“你再说,我就杀了你。
”法师大声说道:“现在可以看杀人了!”有路人上前和法师争辩说:“你为何不阻止,还要别人观看?”法师说:“杀人就要做法事,我就有红包拿了。
”路人和法师越说越激烈,反而把注意力吸引过去了,法师就讲人与人的缘分,500年才能修成夫妻。
那对吵架的夫妻也被吸引了,听着听着就不吵了。
这一计谋,就是“围魏救赵”。
春秋时期,魏军攻打赵国,齐军大将田忌如果和魏军硬拼,定会两败俱伤。
他用攻打魏国大梁的方式,引魏军回国,达到了救赵的目的。
法师将周围的观众吸引过来,“反客为主”,可见,生活中随处可见计谋。
计谋无处不在,并非军事家、政治家才能用计谋。
有位9岁的小男孩,从小就被叔叔领养。
叔叔本人没有孩子,整天唉声叹气。
小孩就问:“叔叔,您为什么不高兴?”叔叔就说:“我和你婶婶有一笔财富,却不知道传给谁,看来将来只能给你了。
”小孩就说:“那你可以娶小老婆啊。
”叔叔就说:“你看你婶婶,河东狮吼,简直就是母老虎。
”第二天,小孩一大早就在院子里忙活起来了。
婶婶就问他在干什么,小孩就说:“以后这些东西都要留给我了,我规划一下,先把东厢房拆掉,然后在院子里挖个水池。
”婶婶很是生气,回房就对小孩叔叔说:“赶快娶个小老婆回来”。
不光是中国的小孩有智慧,外国的小孩也是这样。
在一个美国小镇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笨小孩”,每次大人给他1毛、5分的硬币,他都只拿5分的硬币。
很多人都说小孩真傻,不知道1毛大于5分。
直至有一天,有人不停地问小孩,小孩不耐烦了,淡淡地说道:“如果我拿1毛钱,还有人给我扔5分的吗?”后来,这个小孩成了美国总统。
“笑里藏刀”: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故事计谋中,也含有诡诈的成分。
《三十六计》中,也有怎么看都不好的计,如“笑里藏刀”。
当有人莫名其妙地对你笑时,你可要小心了。
一位英格兰人和一位爱尔兰人,同时去欧洲旅行,两人的车撞在了一起。
英格兰人准备报警,爱尔兰人阻止了他,说大家都来自英伦半岛的,在那里没遇见,在欧洲反而遇见了,真是有缘,必须庆祝一下。
随后,他从车里拿出半瓶威士忌,没有酒杯,就先让英格兰人喝。
等到英格兰人喝完了,爱尔兰人把酒瓶盖塞紧,说还是报警吧。
酒后驾车的责任,自然不言而喻了。
计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一定要懂得计谋,提防别人算计你。
人的智慧是举一反三的,吃一堑长一智,高明的人看别人吃一堑也能长一智,但是有人却吃一堑不能长一智。
人要多看多听多想,避免中了别人的计。
“走是上计”:《三十六计》的由来很多人都分不清《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认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其实两者在时间上就相差了2000多年。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而《三十六计》是明末清初的。
《三十六计》其实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有六个套盒,每个套盒装有六计,总共是三十六计,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这种编法并不很成功,但是中国古典智慧的结晶。
作者对《周易》很了解,对古典文学很熟悉,在《周易》中,九是最大的阳数,六是最大的阴数,六六三十六,就是阴数的极限了。
《三十六计》的开篇就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数字中含有计谋,计谋中含有数字。
在阴阳中达到和谐,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但是,计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003年,美国驻华文化参赞问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能否胜利。
我就回答,如果说是消灭萨达姆政权,那么战争已经胜利了。
但要是想改造伊斯兰世界,推行美国式的民主,那么胜利就是遥遥无期的,丝毫没有胜利的希望。
这就是“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但凡用计,就要符合客观因素。
如果没有,就不要行计。
计谋转化成现实,需要对方的配合,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计谋是自己和对方相配合的结果。
最早提出《三十六计》的,是《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记载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王敬则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大将军,一心想谋反。
等到皇帝病重,太子摄政的时候,他就起兵攻打,所向披靡。
快要攻下都城时,太子带着皇帝逃跑了。
王敬则笑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这里所说的檀公,叫檀道济,一位名将。
南北朝时代,南朝的宋国派兵攻打北魏,但出师不利,朝廷派檀道济率军救援。
檀道济很会打仗,三十几场战役连连告捷。
但是,很快就没有粮食了,一些士兵就逃到北魏那里去了。
北魏就想趁机攻打过来,先派出几个探子,却看到军营里粮食堆积如山,檀道济骑着白马四处巡视。
北魏的将领认为是“诈降”,把那些士兵都杀了。
岂知,这只是檀道济派士兵运来的沙子堆积起来,在上面覆盖一层粮食后所造成的假象。
等到北魏退兵了,檀道济也赶快退兵了。
既然打不赢,也要走得漂亮,走得出色,不是撒丫子跑掉。
而“走”也不完全代表逃跑,毛泽东率军挫败800万国民党军队,就是靠“走”,靠的是“运动战”。
以前,一些兵学传统书籍受到冷落,但最近逐渐热起来,成为“显学”了,这主要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将《三十六计》和商战融合起来,使得经济突飞猛进。
现在,国内开始研究《三十六计》了。
《三十六计》是古典兵书中的最后一部奇书。
“瞒天过海”:偷袭珍珠港《孙子兵法》,是一部兵法哲学。
《三十六计》则是兵法使用手册。
《孙子兵法》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而《三十六计》则是立竿见影的。
二战中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偷袭珍珠港。
那是由日本将军山本五十六发动的。
作为一名军人,山本五十六是具有谋略的。
但是,他也有日本军人的狭隘。
他更懂《三十六计》,而不懂《孙子兵法》。
一开始,山本五十六是反对对美宣战的,因为他曾经在美国呆过,深知美国战争机器的强大,日本根本不是对手。
但他抱着侥幸的心理,先拿下珍珠港,再拿下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夺取两国的石油,再和美国相拼。
在这场空袭中,战机之间的精妙配合,也是一次非凡的组织。
山本五十六所运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最大的计:瞒天过海。
所有的计中,“欺”、“骗”、“诈”,其实都是“瞒”。
瞒天过海的本意并不复杂,是说唐太宗东征高丽,被薛仁贵骗上了船,“瞒着天子过海”的意思。
使用“瞒天过海”更精彩的,还有美国原总统罗斯福。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很多情报部门都破获了这一情报。
但是,罗斯福把这些情报都锁在了抽屉里。
当时,美国社会反战的情绪很高,偷袭珍珠港事件一发生,美国人立刻参战了。
有很多巧合证明这一点,前两天所有的航空母舰都离开了珍珠港,港内只有战略舰。
美国能在半年内扭转战局,就是靠的这些航空母舰。
罗斯福这一招“瞒天过海”,更为高明。
“借刀杀人”:斯大林枪毙图哈切夫斯基二战期间,苏联有一位优秀的元帅:图哈切夫斯基。
他所提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是当时最为成功的战术。
但是,希特勒却编造出图哈切夫斯基通敌卖国的证据,并以200万卢布的价格卖给苏联的克格勃。
斯大林得到假情报,从成立军事法庭到枪毙图哈切夫斯基,只用了6个小时。
随后,希特勒便放胆攻打苏联,所用的战术正是“大纵深作战理论”。
“连环计”:罗斯查尔德成为英国最大债主1814年,比利时的滑铁卢一战,联军打败了法军。
这一切都被一个叫做罗斯查尔德的人看在眼里,战争结束后,他立刻赶到英吉利海峡,用200个金币的价格,买通一个船家渡海,立刻来到了伦敦股票交易所。
当时,所有的人都知道,罗斯查尔德有耳线在战场上,他带回了战争的消息。
罗斯查尔德不动声色,大量抛售英国国债。
别人以为战争失败了,跟着抛售国债。
等到价格见底了,罗斯查尔德又全部吃了回来。
等到别人回过神来,罗斯查尔德已经成为英国最大的债主。
罗斯查尔德所使用的,就是“连环计”,他一共用到了“隔岸观火”、“以逸待劳”、“瞒天过海”、“欲擒故纵”、“趁火打劫”、“釜底抽薪”等计。
这在商战中比比皆是。
洛克菲勒是石油大亨,他做过一笔大买卖。
1945年,美国召集中、英、法、苏召开德黑兰会议,商量成立联合国。
洛克菲勒立刻在纽约花800万美元买下一块地皮,再以1美元的价格卖给联合国,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
但随着联合国大楼的成立,周围的地皮也是水涨船高,而洛克菲勒早就买下了周围的地,仅这一笔,他就赚了上百亿美元。
■乔良感言“善良”、“正直”通向人生最高境界态度决定一切,人生态度决定人的一生。
人生可以没有计谋,但不能没有智慧。
如果没有智慧,就不能没有善良和正直。
只有善良和正直,才是迈向人生最高境界的最后几步台阶。
记者王鑫(根据录音整理)乔良《新解三十六计》(一)借刀杀人画外音:当我们自己设有能力去和敌人正面交锋时,是不是有什么计谋,可以使自己不费吹灰之力,而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呢?而借刀杀人之计正是巧妙地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乔良教授认为借刀杀人之计是36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计谋之一,因为它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所以不仅多次被使用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之中,而且被成功的推演成毫无暴力的计谋,而能用于现代社会激烈的商战之中,借刀杀人之计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又为何能够屡屡成功,它利用了人性中什么样的弱点对此计是否有防范之策,请听空军少将乔良教授新解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这一计可以说是所有的计谋中,包括36计的计谋中,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运用最多的一计。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力量不够,总是想借助别人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借助别人的力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能够达到呢?这里头就有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因为我们前面也讲到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那么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当不知心,不知别人的心的时候,你就会产生防范之心,产生防范之心的时候,就有可能被别人所利用,因为你防范别人,你就会对别人疑神疑鬼,就可能对别人有疑心,你对别人有疑心,其他的人,就有可能借用利用你这份疑心,拿你当抢使,用你的刀去杀人,你被别人当枪使了,你还自己不知道,不自知,所以说借刀杀人之一计,是经常被人使用的一计,这一计的原文是敌己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