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是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写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说明了某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
本文篇幅短小,但语言生动准确,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
结构上首尾呼应。
形式上注意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工整与变化,有利于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主体,力求体现了自主、自悟的学习方法,把读、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激情导法上把学生引向深入,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3个字,会写12个字,学习子字旁,积累一组反义词,并能对“游来游去”等结构的词进行扩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和特点。
使学生懂得关爱动物。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处和可以再生的特点。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请看这是只可爱的小壁虎。
(课件出示壁虎图)师:小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
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
师:你们喜欢听关于小壁虎的童话故事吗?生:喜欢。
师:故事开始了。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
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引号里的文字为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于是小壁虎借尾巴的旅程开始了。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每写完一个字的最后一笔,请把它读出来。
师生板书,强调“虎”中的“七”先横后竖弯钩。
强调整“巴”的笔顺,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
齐读课题。
强调轻声词“尾巴”要读轻短。
【设计意图:用童话故事导入和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引向课堂,使学生迅速走进文本,进入学习情境。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请把书轻轻打开,翻到103页。
让我们借助拼音,通过文字一起和小壁虎借尾巴。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生:动笔标出自然段。
师: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生:7个师:老师想请7名同学分自然段来读课文。
谁有信心通过你的朗读把同学们带进故事中去?其他同学请你认真听,谁最能把你带进故事中去?同时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小壁虎都去了什么地方?它看到了什么?生:分段读文。
师:刚才读课文的7名同学,谁把你带到故事中去了?生:×××读得好。
师:好在哪儿?生:没有读错,还很有感情。
师:谁能继续评价?生:×××最能把我带到童话故事中去。
师:看来这几名同学回家预习课文时还真是下足一番功夫呢!【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使学生读有目的,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研读课文,品词析句1.抓关键词,初步体会动物尾巴的作用师:分自然段读文前,老师还提出个问题就是:小壁虎都去了什么地方?它看到了什么?生:小壁虎来到小河边,它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语言表达地很完整。
师:也可以用课文的句子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谁找到了,能把它读出来。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它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第三自然段第一、二句话。
)师:你觉得这条小鱼在水里生活的怎么样?生:我觉得这条小鱼生活地非常快乐。
师: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第三自然的一、二句话)。
这段文字中哪个词让你觉得小鱼在河里生活地非常快乐?生:游来游去。
师:请你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把这个词写下来。
师生共同板书(副板书:游来游去)。
师:小壁虎又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下。
他看见老黄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
师:你回答地很准确。
谁还能接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房檐下。
他看见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
师:这段文字中也有一个词和“游来游去”结构是一样的,是哪个词?生:飞来飞去。
师:我们一起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副板书:飞来飞去)师:你还能说出这种结构的词吗?(出示课件:_来_去)生:走来走去、跳来跳去、跑来跑去。
师:同学们的词汇量可真丰富。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三种动物在不同的地方,它们的尾巴动起来也是不一样的。
谁发现小鱼的尾巴是怎样动的?(再次出示课件:第三自然的一、二句话)生:游来游去。
师:游来游去描写出了小鱼游泳的状态。
再仔细看看这段文字。
哪个词写出了小鱼尾巴在水里是怎么动的?生:摇着。
师生板书:摇师:老牛在树下尾巴是怎么动的?生:甩着。
师生板书:甩师:那燕子的尾巴又是怎样动的?生:摆着。
师生板书:摆师:你们发现了吗,动物不同它们的尾巴动起来也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头可藏着一个秘密哪!要想知道秘密的答案是什么?你就要跟小壁虎一起去借尾巴。
【设计意图:扣住“摇”、“甩”、“摆”等词,初步体会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
】2.抓关键句,深入体会尾巴的作用,进行指导朗读。
(1)读好问句,读出小壁虎的礼貌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小壁虎到三个地方借尾巴的图片)师:小壁虎无论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尾巴,都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生: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师:谁来试着读读这个问句。
(出示课件: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指名读(找3名同学)师:你们更喜欢这“3只小壁虎”中的哪一个?为什么?生:我喜欢“×××这只小壁虎”,因为他问问题时声音很洪亮。
生;我喜欢“×××这只小壁虎”,因为他更有礼貌。
师:老师刚才听得也很认真。
我发现“×××这只小壁虎”问问题时,把句中的“您”和“行吗”读地很重,让我们听出了小壁虎的礼貌和借尾巴诚恳的心情。
其实在句子的前面加上称呼,也能感受到小壁虎的礼貌。
(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试着读读,读出小壁虎的礼貌。
师:小壁虎爬呀爬,来到小河边,遇到小鱼姐姐。
于是它问…生: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师:真是有礼貌的小壁虎。
小壁虎来到大树下…又问…生: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师:遇到燕子里再问…生: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师:咱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只可爱的小壁虎。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读、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理解用上“您”、“行吗”等词语及加上称呼,可以体会到小壁虎的礼貌。
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
】师: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看到这样一只有礼貌又诚心想借尾巴的小壁虎,它们借给它尾巴了吗?又是怎么回答小壁虎的呢?师:读一读课文第3、4、5自然段,请你找出它们回答小壁虎问题的答案。
用“﹍”把它画下,然后自己读一读。
(2)指导学生去掉旁白读好对话,指导小组内分角色读师: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行吗?生: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师:谢谢您,温柔地拒绝了我。
师: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生:不行啊,我用尾巴赶蝇子呢。
师:谢谢您,和蔼地拒绝了我。
师:燕子阿姨,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生: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师:谢谢您,委婉地拒绝了我。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要把不同动物的心里读出来。
小组内练读。
小组展示读。
师:你们小组进入角色非常快,读地可真好。
哪个小组敢于挑战他们?师:小鱼为什么不借小壁虎尾巴?生: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
师生共同板书:拨水师:牛伯伯为什么不把尾巴借给它呢?生:因为老牛要用它的尾巴赶蝇子呢。
师:燕子不借尾巴给壁虎,看来也是有原因的。
是什么原因?生:燕子的尾巴能掌握方向。
师:正是不同动物它的尾巴作用不同,所以动起来也不同。
小鱼摇着尾巴是为了拨水……你们知道秘密的答案了吗?(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小结)【设计意图: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内容。
借助小鱼尾巴拨水,老牛尾巴赶蝇,燕子尾巴掌握方向进行归纳出动物尾巴作用不同,动起来也不同,体会语言准确。
】3.抓反义词,寻找断尾原因。
师生合作学习第六、七自然段师引读:“…高兴地跳起来,”怎么了?生:我长出一条新尾巴了。
(出示课件:第六、七自然段)师:在六、七自然段中有一组词能表现出小壁虎心情变化的过程。
是哪两个词?生:高兴。
生:难过。
师:小壁虎因为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而难过。
(板书:难过)又因为长出了一条新尾巴而感到高兴。
(板书:高兴)。
师:小壁虎高兴只是因为它长出一条新尾巴吗?谁有不同的理解。
生:因为它知道了借其它动物的尾巴是没用的。
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
师追问:小壁虎的尾巴真正的作用是什么?生:是断了还能长出来。
师:这种功能是“再生”(板书:再生)。
正是有了这种功能小壁虎才可以从危险中逃脱出来。
(板书:逃生)【设计意图:找出壁虎心情变化的词语(难过――高兴)突破难点,明白壁虎的尾巴有自我保护作用。
】四、拓展延伸、总结归纳师: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动物的尾巴也有它特殊的作用呢?(课件出示:形形色色的尾巴)学生结合图片和课前收集到有关动物尾巴作用的资料进行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帮助小壁虎找到了尾巴。
同时在这次借尾巴的旅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
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通过同学们对动物更深入的了解,能越来越喜欢动物。
师:同学们也可以续编小壁虎借尾巴。
想想:小壁虎还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尾巴?又会有怎样的一段旅程。
(出示课件:续编小壁虎借尾巴)【设计意图: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仿、自说,既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
使得法于课内,又延伸于课外。
】板书设计:副板书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断尾逃生(难过)长出尾巴再生(高兴)游来游去小鱼摇尾拨水老牛甩尾赶蝇飞来飞去燕子摆尾掌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