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温州鞋业的出口竞争力研究1 竞争力的概念出口竞争力,就是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古典经济学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域或地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与自然禀赋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从亚当·斯密创立比较优势论到大卫·李嘉图相对优势论,还有赫克歇尔—俄林自然禀赋理论都沿袭这一看法;经济历史学家强调经济体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有利的制度形式是推动国家或地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而也必然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他以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为基础进行分析,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域都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该理论认为,一国或一个地域,或一个地区,可能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即使一个国家或地域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仍然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获得比较利益。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在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认为是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异造成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提出了资源禀赋论,即赫—俄定理。
该理论认为:对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缺少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必然比较便宜,他们就能够便宜地生产需要使用大量这类廉价要素的商品,从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商拥有成本和价格的相对优势。
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2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2.1国外研究现状1982年1月,美国商务部开始进行“竞争力评估项目”,着重研究行业竞争力。
1983年,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任命了一个由30名专家组成的“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要求该委员会研究美国工业在国内外面临全球竞争的新的现实,向政府提出如何完善美国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985年1月,该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题为《全球竞争一新的现实》的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他们对竞争力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美国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1986年,美国成立了“竞争力委员会”,其成员来自企业界、高等院校和劳工组织。
该委员会定期发表研究报告,其最著名的成果是研究报告《赢得新优势:美国未来技术的优先权》,该报告中提出了“国家关键技术”的概念和发展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对产业竞争力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通过对10个国家100多个产业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机遇和政府作用。
这就是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钻石体系”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
2.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
尽管起步晚、涉及领域相对狭窄,但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是卓有成效的。
在产业竞争力研究中,理论界对于“产业”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界定。
一种是狭义上的产业概念。
持这种观点的人(金碚,1996)认为在产业竞争力研究中,不能像通常那样把“产业”概念界定得过于宽泛,而必须将其界定为易于进行同类比较的对象。
以此定义的产业概念的最基本的内涵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
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如从产出的角度,产业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集合;从生产的角度,产业是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从经济实体的角度,产业是生产经营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这里所说的产品也应该包括服务。
另一种是界定为广义上的“产业”概念。
广义上的“产业”是指总体上的“产业”,它要比狭义上的“产业”具有更为宽泛的外延。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某种特定产业的竞争力,而且要研究“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产业组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内容。
国内理论界对于何为“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争论颇多,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1、生产力+市场力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
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作出了详细阐述:“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
显然,这一定义包含了两个内容:生产力和市场力(“盈利的能力”)。
这一定义在国内影响广泛,有许多学者延用。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博士。
他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
他在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结构)和价值链三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3、综合生产能力说。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盛世豪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进一步指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
”4、效率能力创新说。
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以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的研究综述以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他认为:“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与辅助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机遇、政府等六个因素影响各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以此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分析框架”。
熊海斌(2003)认为产业竞争力由企业竞争力、规模竞争力、企业协作竞争力3方面构成。
而使我国产业竞争力低的主要原因是政资不分、条块分割。
因此,推行政资分开的体制改革是优化产业组织,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薛澜(1995)通过竞争优势分析法和总体分析法对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作了详尽地分析。
狄昂照(1991)提出,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由八个因素组成,分别是经济活动、工作效能、财政活力、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对外经济活动、创新能力和国家干预。
裴长洪,王镭(2002)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竞争力,并运用各种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来测度产品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说明相对竞争优势和决定竞争优势。
张金昌(2001)通过出口数据来评价国际竞争力,指出国际竞争力是价格的国际竞争力与生产率的国际竞争力,与成本的国际竞争力,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与货币的竞争力和市场规模的国际竞争力之和,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国际竞争力水平。
周星和付英(2000)从产业素质、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国际化和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度因素4个方面建立起了一整套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俞莉,杭敬,路正南(2004)三人通过两种方法来评价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首先是中国产业贸易竞争指数研究,即通过计算贸易竞争指数来得出结论,若指数为正,则该国这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说明出口竞争力较强;若指数为零,则该国这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若指数为负,则该国这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说明出口竞争力较弱。
第二种方法是中国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
根据RCA指数的大小来判断其出口竞争力的强弱。
他们指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明显优势。
林剑、梁树新(2005)从民营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拓展市场能力的角度分析,指出我国民营企业要增强其竞争力,就需要完善其产权结构,优化产品结构。
同时,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外贸发展,政府的力量不容小觑,它要健全民营企业出口促进体系、金融支持体系等。
4 温州鞋业出口现状分析康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郑秀康(2008.7)在《在全球范围打响“中国鞋都”大品牌》一文中指出,中国鞋业在最近几年遇到了反倾销、成本上升、汇率变化等种种新的压力,但是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这是行业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些阵痛。
海上纵然有惊涛骇浪,但也有无限风光。
经济的奥运会,是强者与强者的角逐,是智者与智者的较量。
因此,他个人的体会是:行业出现这些压力是必然的,也并不纯粹是件坏事,作为有实力的企业,要更有责任要化压力为动力,通过自主创新,自主创牌,加快转型与加速步伐,不断增加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始终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朱允卫,黄祖辉(2006)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温州鞋业企业国际化状况进行调查,对67家企业进行分类统计处理和汇总,得出的结论是:1.温州鞋业企业国际化总体上还停留在产品输出的初级阶段,但已具备了较强的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2.在强化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温州鞋业企业内向国际化业务,特别是利用外资工作的开展。
3.在利用贴牌和代理出口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提升温州鞋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并加强营销渠道建设。
4.在鞋业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同时,要重视发挥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的支持与协调作用。
蔡筱霞(2010)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温州鞋业国际化经营对策探讨》中提出温州鞋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温州鞋企有近4000家,从业人员40多万,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以上,温州驰名商标的鞋企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
温州鞋企的外贸依存度高,据调查,约有45%的鞋企外销比例占到了企业总销售额的80%以上,因此,国际化经营环境的变化,对温州鞋业的影响很大。
叶丹丹(2010)的研究表明温州鞋业现状:(一)产品层次低,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薄弱;(二)生产要素缺乏,鞋业成本上升,制约温州鞋业发展据消费日报记者张丽娜(2010.1)报道,2010年温州42 家制鞋企业发出倡议,产品统一使用“温州(国际)鞋都”标志。
业内人士称,推广使用区域名牌是温州鞋业抱团拓市场、从单体名牌向区域名牌的一次跨越。
5 研究综述国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要远远早于我国,所以相对国外的国际竞争力理论、评价体系等都相对较完善。
美国教授迈克尔·波特进行的国家竞争力研究十分富于启发性,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他提出的钻石理论及评价体系为以后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及框架。
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以也得到了不少的理论成果。
但专门针对温州鞋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却并不是很多,虽然可以找到相关的对策研究,但根据进出口数据来对温州鞋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研究却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