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完整版)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齐梁洞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一、前言(一)概况G209国道吉首至凤凰公路改建工程齐梁洞隧道位于凤凰县沱江镇齐梁桥村,呈北-南向穿越丘陵体。

本隧道起讫里程为K32+240-K32+505,全长265m,属短隧道。

隧道进口地形标高为370.59m,出口地形标高为373.88m,设计标高为361.55~363.37m,呈纵坡0.7%上坡;行车道宽度为双向6m,隧道总宽度为2*(6+0.75)=13.5m;高度7m。

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9.80m,平均埋深36.80m。

该隧道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达62.87。

地表植被较发育,基岩大部裸露,进出口皆为丘陵斜坡,有少量覆盖层分布。

隧道区交通状况较好,进出口端即为国道G209。

为查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受湘西自治州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委托,我院对拟建隧道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

(二)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根据任务书,本次勘察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详细勘察,其目的是为齐梁洞隧道修建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与岩土参数,具体要求为:1、查明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及工程特性;2、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围岩等级;3、查明进出口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4、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的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5、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6、傍山隧道存在偏压的可能性及其危害;7、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8、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9、查明其它对隧道不利的因素。

(三)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1、勘察合同与任务书;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4、《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9、《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 02-01-2008);10、《铁路工程地质手册》(99版)。

(四)勘察工作布置和勘察方法1、勘察工作布置根据设计院提供的隧道图和设计里程标识桩,进行放样,进口布钻孔2个,出口布钻孔3个、洞身段布置6孔,共布置11个钻孔。

(勘探钻孔布置详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察方法本次勘察工作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有:工程地质调查、钻探、提水试验及室内试验等。

⑴工程地质调查根据勘察大纲要求,采用1:2000地形图,辅以GPS定位,确定各观测点位置。

调查方法采用追索法与穿越法相结合、定点描述与沿途观测相结合。

本次调绘查明了隧道范围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等,其工作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⑵钻探本次勘察施工采用HT-200型油压回转钻机,土层钻进用φ110mm合金钻头无泵钻进,回次进尺一般为0.30~0.50m,土芯采取率85%以上;遇基岩改用φ91mm金刚石钻头钻进,以清水做冲洗液,回次进尺控制在1.00~1.50m,岩芯采取率75%以上。

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根据各回次岩芯情况进行了工程地质编录、照相,并按孔就地保存岩芯。

⑶取样①水样,从钻孔中采取水样1组,从地表水采取水样1组,分别在其中1件加入5g大理石粉,密封后送湖南省湘西工程勘察院岩土测试中心做水质分析。

②土样,隧道区主要为岩层,进出口段土层厚度薄,含有较多的碎石、块石,故本次勘察未取土样进行试验。

③岩样,从钻孔共取出岩样10组/30件,取完后,由现场技术人员进行编录、编号、标明岩芯上下方向、填写送样单、装箱送湖南省湘西工程勘察院岩土测试中心加工及测试。

⑷简易水文试验提水试验:为查明隧道区岩层的渗透系数,对隧道洞身孔进行了提水试验。

(五)勘察概况及完成工作量本场址于2014年7月31日进场施工,至2014年8月19日完成外业工作,历时20天。

共完成勘察工作量见表1:表1 工程量一览表资料整理:在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本期勘察成果为依据,精心分析评价,基本满足本勘察阶段的资料要求。

二、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气象水文该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春季多雨,夏季干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

据凤凰县气象站1962年至2012年气象资料统计,历年平均降雨量为l308.1mm,年最大降雨量2l43.9Omm(2001年),年平均降雨天数153天,最多168天,日最大降雨量302mm(1980年8月10日),小时最大降雨量80.30mm(1980年8月10日22:20-23:20)。

历年平均蒸发量1069.9mm,降雨量大于蒸发量。

平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O℃(1992年8月29日天),极端最低气温-9.2℃(1977年1月30日)。

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在每年8-9月,可达21m/s,月平均相对湿度81%。

隧道区附近有齐梁河及两条小溪沟,均为断尾河。

齐梁河位于隧道入口西侧30m处,自北向南西大致呈S型径流,测量时河宽4-6m,水深0.1-0.5m,水位358.24,最高洪水位360.12。

,最后流入齐梁洞内。

第一条小溪沟,位于隧道入口北侧25m,北东向南西径流,在K32+190处汇入齐梁河。

测量时沟宽0.4-0.6m,水深0.2m,水位358.24,最高洪水位360.12。

第二条溪沟位于隧道出口南西侧30m处,自南向北西径流,最后流入齐梁洞内。

测量时宽0.5-1.0m,水深0.1-0.3m,水位362.23,最高水位363.42,(二)地形地貌隧道区属于构造侵蚀溶蚀丘陵地貌,隧道穿越一个丘陵体,所穿越丘陵体地面标高在360-432m之间,相对高差72m。

通行地段地形标高359.46-422.33m,进口自然斜坡坡度45-35°,坡比1∶0.7~1.0;出口处自然斜坡坡度40-30°,1∶0.6~0.85。

(三)地层岩性根据地表调查及钻孔揭露,隧道范围内的地层有第四系(Q4)与寒武系中统敖溪组的(Є2a)泥质云岩夹页岩主要特征如下:1、含碎石粉质黏土(Q4el+dl)黄褐色,可塑状,切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震反应慢;含少量强风化泥质云岩、页岩碎石,一般直径20-30mm,含量约20%,局部表现为块石。

该层厚度0.3-3.1m,层底标高365.82-404.10m,仅分布于洞身局部地形坳谷表层K32+316-K32+360处与入口部位。

2、碎石(Q4del)崩坡堆积物,黄褐色,稍密,稍湿,主要由强风化页岩、灰岩碎石组成,碎石直径一般30-70mm,含量约60%,少量块石,主要由可塑状粉质黏土及岩屑充填。

厚度0.1-1.5m,层底标高371.23-421.83m,该层仅分布于隧道出口及K32+270-K32+316地段。

3、块石(Q4de+c)崩坡堆积物,深灰色,稍密,母岩为中风化泥质云岩,块石直径一般50-70cm,由可塑状粉质黏土及碎石充填。

厚度0.1-1.8m层底标高371.24该层仅分布于隧道入口地段。

4、泥质云岩夹页岩(Є 2a)寒武系中统熬溪组泥质云岩,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为主,内夹黑色页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

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中风化两层:强风化层:原岩成分、结构已大部分被破坏,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很发育,岩体呈碎石镶嵌结构为主,岩芯呈土状-碎石状;钻探过程中易垮孔。

该层分布不均匀,仅分布于洞身段表层,未进入洞身范围,一般厚度0-4.60m,层底标高370.33-419.03m。

中风化层:深灰-灰黑色,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多呈密闭状态,由方解石脉胶结充填,脉宽1-7mm,局部被溶蚀成裂隙状,密度2-3条/m;块状结构及中厚层结构,岩芯多呈柱状,局部碎块状,柱长 6 -45cm,最长90cm,岩芯采取率一般为在78-98%左右,RQD=38-86%。

钻孔揭露厚度62.4-15.3,该岩层为本隧道的主要围岩,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局部见溶蚀现象。

岩质较硬,岩体较完整-破碎,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级。

(四)地质构造与地震隧道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雪峰山二级隆起带西侧, 武陵山及雪峰山弧形褶皱带之间,湘西断褶构造盆地内。

主要构造形迹有褶皱、断裂。

1、褶皱隧道区整体处于以寒武系深灰-黑色碎屑岩系为核部的向斜翼部,岩层倾向于北西,受区域褶皱构造影响,岩层整体呈单斜岩层,隧道进口岩层倾向275°倾角20°;隧道洞身岩层倾向280°倾角20°;隧道出口岩层倾向273°倾角18°,对本隧道影响较小。

2、断裂构造隧道进口北侧约100m处有亥冲门-杜夜平推断层通过。

断裂构造为非活性断层,对隧道的整体稳定影响较小。

受该区域断裂构造影响,隧道区发育有一条次级断裂构造,编号分别为F1其主要特征如下:F1断裂:钻孔ZK5揭露,在隧道K32+340附近处通过,其走向290°左右,倾向185°倾角85°,整体为张性断层, 断裂带附近方解石脉发育,岩石挤压强烈,破碎带宽2~4.1m。

断裂构造为非活性断层,断距不详,断层对隧道影响较大。

3、层间破碎带隧道区内经钻孔揭露发育有层间破碎带,其主要特征如下:(1)在隧道进口,钻孔ZK3揭露,在隧道K32+250附近,破碎带宽约0.1m,埋深5.7-5.8m,埋深标高368.28-368.18m,发育有构造角砾岩、糜棱岩, 方解石胶结,质量较好,岩芯多呈柱状,对隧道影响小.(2)在隧道洞身,钻孔ZK7揭露,在隧道K32+420附近,破碎带宽约0.15m, 埋深18.3-18.4m,埋深标高402.57-3402.42m,发育有构造角砾岩、糜棱岩, 方解石胶结,质量较好,岩芯多呈柱状,对隧道影响小.(3)在隧道洞身,钻孔ZK8揭露,在隧道K32+480附近,破碎带宽约0.1m, 埋深11.1-11.2m,埋深标高371.08-370.98m,发育有构造角砾岩、糜棱岩, 方解石胶结,质量较好,岩芯多呈柱状,对隧道影响小.(4)在隧道洞出口,钻孔ZK10揭露,在隧道K32+500附近,破碎带宽约0.1m, 埋深3.4-3.5m,埋深标高370.38-370.48m,发育有构造角砾岩、糜棱岩, 方解石胶结,质量较好,岩芯多呈柱状,对隧道影响小.4、节理裂隙通过对隧道区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共测得3组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后显示主要有三组走向的节理组较发育,第一组走向北东,倾向328°,倾角73°,延长0.5-1.5m,密度1-3条/m,属微张-密闭剪节理;第二组走向北南,倾向377°,倾角81°,延长0.5~2m,密度一般1-2条/m,第三组走向北西,倾向219°,倾角81°,延长0.5~1.5m,密度一般1-2条/m,将岩体切割成40-80cm的岩块体,属微张-密闭剪节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