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9)(一)我曾运用复杂科学的方法分析制度问题,认为制度应当包括体制和机制两个方面。
体制是指系统在某一时间点所处的状态和结构,机构则是指系统演化的过程和动因。
由于系统是动态的,处于不停的演化之中,因此单靠权力分析、利益集团分析、规范分析等静态的结构分析方法来研究它是不够的。
正如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诺斯一针见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变迁的动态世界中,但我们的理论却是静态的。
”(二)制度可以经由强制性制度变迁(他组织作用)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诱制性制度变迁(自组织作用)而演化。
按照复杂性科学的观点,对经济的运行而言,既定的制度规则能稳定交易主体的预期。
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交易主体之间都知道对方会按照什么规则来行动,因为大家都相信对方是理性的。
如果确实如此,那这一制度就是适当而稳定的。
如果在既定制度框架下,交易主体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将商业机会变为现实,那就说明这一制度需要加以改变,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造成自组织作用和他组织作用的结合,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演化。
1.1.根据第一段内容,关于“体制和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制是不变的目标,机制是实现目标的途径B.体制是静态的,机制是动态的C.体制和机制相互依存D.体制和机制同属于制度1.2.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关于“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变迁的动态世界中,但我们的理论却是静态的”这句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济是不断变化的,理论是始终不变的B.世界是不断变化的,理论是始终不变的C.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悖D.理论研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1.3.关于第二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没有被提到的是()。
A.适当的制度无需做改变B.适当的制度可以将商业机会变为现实C.不适当的制度需要加以改变D.适当的制度有利于交易主体发挥作用人体血管内的血液昼夜奔流不息。
然而一旦血管出现小破口,流出的血液便会在短时间内凝固(coagulation),以阻止更多的血液流出。
这种神奇的保护机制涉及一大串连锁反应,已知参与其中的物质多达数十种。
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层层递进,经过一系列级联和放大效应最终使得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正是由于后者的出现,液态的血液才慢慢转变为胶冻状并不再流动。
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多数为蛋白质,它们在肝脏合成、降解和失活,因而肝脏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肝功能差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皮下淤血。
除此之外,肝脏合成某些凝血因子还少不了一种营养素的帮助——这就是维生素K。
维生素K的促凝血作用是在1934年被一位名叫达姆(Henrik Carl Peter Dam)的丹麦科学家发现的。
1929年,达姆在一项针对小鸡的实验中注意到了某种异常:当食物中长期缺乏脂类时,小鸡开始有自发出血的现象。
达姆采集了鸡的血液,发现鸡血的凝固时间大大延长了。
这说明脂类食物中可能存在未知的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
5年之后,达姆确认麻籽中富含这种止血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凝血维生素”或维生素K。
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作为谷氨酸γ羧化反应的辅因子,维生素K能够确保肝脏产生足够的正常凝血因子,继而保证凝血反应正常进行。
天然维生素K(K1和K2)不溶于水,因而需要从富含脂类的食物(如动物肝脏)中摄取。
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体并不会缺乏维生素K,因为还有部分维生素K(K2)可经肠道细菌合成。
维生素K的吸收依赖胆汁,因此当胆汁流动的管道(胆管)被结石或肿瘤阻塞时,患者常常会发生维生素K缺乏,继而产生凝血障碍。
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维生素K的合成能力不足,容易缺乏维生素K而产生出血症状。
针对上述人群的出血,补充维生素K会取得很好的止血效果。
2.1.填入文章第一段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互依存B.紧紧相连C.环环相扣D.彼此交集2.2.下列有关“维生素K”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在人的肝脏合成B.存在至今不足百年C.血管破裂时起作用D.保障凝血因子的合成2.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上述人群”不包括()。
A.新生儿B.肝病患者C.胆管结石患者D.胆管肿瘤患者2.4.普通人并不需要补充“维生素K”的主要原因在于()。
A.可由食物获取或由肠道生成B.这种维生素不能与水相融C.一般很少发生血管破裂现象D.人体肠道内菌群非常丰富2.5.下列作为这篇短文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A.维生素K的凝血作用B.维生素K的发现C.人体自身的凝血功能D.一种参与凝血的因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 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
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3.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3.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3.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一)我们想把思想作成条理系统,也很不容易。
写的时候,有时觉得千头万绪,纷如乱麻,不知怎样才能理出一个纲领来;有时思潮汹涌,争先恐后地要一齐倾泻纸上,不知先写哪一句为是;有时思想主旨,有似断了络索的井底银瓶,再也钓它不起;有时找不到中心点,像人入太空,失去了重量,轻飘飘地没法落脚。
苦思良久,好容易思想上了轨道了,又好容易能顺利写下去了,又好容易一篇文章脱稿了。
自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意又过于晦涩,应涂去另找显豁些的。
那一句又重复了,爽性给删了去。
这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后面或中间,才不致显得脚轻头重,那么来移置一下吧。
那一段文字好像是孤立的,与全篇不能连贯,还要加上几句,或点窜一下,文章的脉络才得贯通,删改了又删改,琢磨了又琢磨,虽不能臻于“毫发无遗憾”之境,大体上总算可以见人了,这才誊清以为定本。
(二)写过以后,自觉平日游积脑中的思想,借笔墨的疏导,竟变成了一股活泼的泉源,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
其轻松愉快,必有不可胜言者。
4.1.第一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描述的是写作中的()的过程。
A.确立主题B.谋篇布局C.语言表达D.确定详略4.2.根据这篇短文的内容,第二段划线部分“未成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的寓意为()。
A.思想有了活力B.思想有了条理C.思想有了形体D.思想得到倾诉4.3.上述这篇短文所讨论的主要议题是()。
A.如何写好文章B.如何修改文章C.写作可以整理思想D.写作的艰辛和快乐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
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