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级建造师
铁路工程实务考点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知识点汇总
1C 41 0000 铁路工程技术:
1C 41 1000 铁路工程测量
P1:铁路工程施工测量的组织实施及测量成果评价:
P1:施工测量的组织实施
P1:二、仪器设备组织:考虑到仪器的有些轴线有可能因受振动等原因致使相互间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故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对其进行检验校正(一般为1年),使其满足应有的几何条件。
P2:三、周密规划,精心组织安排:
(一)做到反复放样,注重步步校核:对工程项目的关键测量科目必须实行彻底换手测量,一般测量科目应实行同级换手测量。
彻底换手测量(人、仪器、资料全部更换),须更换全部测量人员、仪器及计算资料(人、仪器、资料都须更换);同级换手测量,须更换观测和计算人员(只换人)。
P2:施工测量的成果评价:
一、施工测量的检查、验收:施工测量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
施工单位对施工测量质量实行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其中,过程检查由测量队(或班)检查人员承担,最终检查由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实施。
验收工作一般由监理单位组织实施。
二、成果评价:施工测量的缺陷分类表表1C411012-2
记忆技巧:只记住重缺陷。
P4:铁路工程测量方法:
P4:线路测量方法:(线路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1)线路复测、(2)路基边坡的放样、(3)线路竣工测量。
)
一、线路复测:
(一)线路复测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与定测基本相同,它包括(1)中线测量、(2)基平测量、(3)中平测量、(4)横断面测量。
(二)线路复测的任务是检验原有桩点的准确性,而不是重新测设。
(三)当复测与定测成果不符值在规范规定的限差范围内时,应采用定测成果,不准改动。
当复测与定测成果不符值超出容许范围时,应多方寻找原因,如确认定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要求,并经勘测设计单位认可后,可采用复测成果,但改动应尽可能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三、线路竣工测量:包括(1)中线测量、(2)高程测量、(3)横断面测量。
P4:桥涵测量方法:(主要有:桥涵控制测量、墩台定位及其轴线测设、桥梁结构细部放样、变形观测和竣工测量等。
对于小型桥一般不进行控制测量。
)
四、变形监测:
施工期间铁路桥梁墩台的变形观测包括:1.墩台的沉降观测;2.墩、台的水平位移观测;必要时进行3.墩台的倾斜和扭转观测。
五.桥梁竣工测量(只记大标题):(1)测定墩距;(2)丈量墩、台各部尺寸;(3)测定支承垫石顶面的高程。
P6:隧道测量方法:由于各项测量工作中都存在误差,导致相向开挖中具有相同贯通里程的中线点在空间不相重合,此两点在空间的连接误差(即闭合差)称为贯通误差。
(1)在水平面内垂直于中线方向的分量称为横向贯通误差(对隧道的质量有影响);(2)在高程方向的分量称为高程贯通误差(对隧道的坡度有影响)。
五、隧道施工中的位移观测:
(一)浅埋隧道地表下沉量的测定:
浅埋隧道通常位于软弱破碎岩层,稳定性较差,在Ⅴ~Ⅵ级围岩中,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对于单线隧道小于20m,双线隧道小于40m时,施工中往往出现拱部围岩受拉区连通,这种拉裂破坏情况成为洞体稳定的主要威胁。
必须进行地表沉降监控测量,预测可能发生的危险。
现场一般埋设标志点采用精密水准观测。
(二)新奥法施工变形观测(有控制的变形):
隧道变形观测是为确定围岩稳定、掌握支护效果而进行的;是对预先设计支护参数的确认或修正依据;是对施工方法验证和改进的依据;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工作。
现场一般采取埋设星形观测点,采用收敛仪观测。
P7:轨道施工测量方法: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应在框架控制网(CP0,宏观把控,点稀少,由国家测绘局给出)基础上分三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CP Ⅰ,宜在初测阶段建立,困难时应在定测前完成,应按二等GPS测量要求施测。
),主要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第二级为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宜在定测阶段完成,采用GPS测量或导线测量方法施测),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第三级为轨道控制网(CPⅢ,应在轨道工程施工前按要求建立,CPⅢ平面网测量应在
线下工程竣工,通过沉降变形评估后施测),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
P8:构筑物变形测量方法:(适用于新建250~350km/h高速铁路工程测量。
)
6.变形测量点分为(1)基准点;(2)工作基点;(3)变形观测点。
10.每周变形观测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方法不变)
(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设备不变)
(3)固定观测人员;(人员不变)
(4)固定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不变)
(5)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环境不变)
1C 412 000 铁路工程材料
P10:水泥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及使用范围:
P10:水泥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一、水泥进场检验规定(检验批是多少?检验哪些项目?):1.运抵工地(场)的水泥,应按批(散装水泥每500t为一批,袋装水泥每200t为一批,当不足500t或200t时,也按一批计)对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出厂日期(5“同”)的水泥进行强度、细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等项目的检验。
2.使用过程中,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按上述规定进行复检。
二、水泥试验项目:(1)细度;(2)标准稠度用水量;(3)凝结时间;(4)安定性;(5)胶砂强度。
三、水泥试验结果评定方法:
2.不合格水泥:凡(1)细度;(2)终凝时间任一项不符合标准规定,或(3)强度低于标定强度等级的指标时为不合格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的(4)掺合料超过最大限量的为不合格水泥;(5)水泥包装标志中品种、等级、生产者名称和出厂编号不全者为不合格水泥。
3.废品:凡(1)三氧化硫含量;(2)氧化镁含量;(3)初凝时间;(4)安定性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的水泥为废品。
(巧记:“三氧初安废”)
二、一般情况下常用水泥的推荐使用范围:
常用水泥使用范围表1C412012
巧记:前3种水泥归为一类,共性为:凝结硬化快、水化热大、抗冻性好、抗腐蚀性差;后4种水泥归为一类,共性为:凝结硬化慢、水化热小、耐腐蚀性好,改善前3
种水泥缺点。
三、特种水泥推荐使用范围:
1.道路硅酸盐水泥:用于对抗折要求较高的路面工程等。
2.大坝水泥: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3.砌筑水泥:用于砌筑工程。
P11:混凝土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的作用:
一般使用的矿物外加剂(掺合料)有以下种类(5种):
(1)磨细矿渣;
(2)硅灰;
(3)粉煤灰;
(4)磨细天然沸石;
(5)复合矿物外加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矿物外加剂复合而成的产品)。
矿物掺合料的作用:矿物掺合料的使用,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耐久性,可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护筋性、耐蚀性、耐磨性及抗碱—骨料反应性等耐久性指标。
P12:钢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及使用范围:
P12:钢筋质量检验评定方法:
一、钢筋原材料进场检验验收批:
1.热轧圆盘条(Q215、235)、热轧光圆钢筋(Ⅰ级HPB300)、热轧带肋钢筋(Ⅱ、Ⅲ、Ⅳ级,HRB335、400、500)和余热处理钢筋(Ⅲ级,KL400):每批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的钢筋组成,并不得大于60t。
二、钢筋原材料进场检验项目:
1.热轧圆盘条、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余热处理钢筋的检验项目有:(1)外观检查;(2)极限抗拉强度;(3)屈服强度;(4)伸长率;(5)冷弯试验。
2. 热轧圆盘条、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余热处理钢筋的质量评定方法:(1)外观质量: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和折叠,表面的凸块和其他缺陷的
深度和高度不得大于所在部位尺寸的允许偏差(带肋钢筋为横肋的高度);
(2)极限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冷弯试验:当有一个项目不合格时,取双倍数量对该项目复检,当仍有1根不合格时,则该批钢筋应判为不合格。
P13:钢筋使用范围:
钢筋工程中,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处理的Ⅰ级热轧光圆钢筋(HPB300)制作;余热处理钢筋(Ⅲ级,KL400)严禁用于铁路桥梁内;热处理钢筋不得用作焊接和点焊钢筋。
P14: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程序及无损检测方法:
P14混凝土配合比确定程序:
一、混凝土理论配合比确定:
2.混凝土水胶(灰)比:应根据施工现场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质量,由施工配置强度确定。
3.选取合适的单方用水量及合适的砂率,以满足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
P14:混凝土结构构件无损检测方法:
一、结构混凝土无损检测的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无损检测以确定结构混凝土强度:(1)缺乏同条件试件或标准试件数量不足;(2)试件质量缺乏代表性;(3)试件的抗压试验不符合标准规定;(4)对试件抗压强度测试结果有怀疑;(5)因材料、施工不良而发生混凝土质量问题。
二、结构混凝土检测方法及特点:
(六)瞬态激振(敲击)时域频域分析法(小应变法):适用于基桩检测,特点是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较为准确。
(七)地质雷达法:主要用于大面积混凝土质量检测,如隧道衬砌混凝土的检测,其特点是检测快速,可检测厚度,结果准确。
P15:混凝土质量评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