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探究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1、“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中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孩子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孩子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因此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中设计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引导学生猜测
1、出示一瓶水、饮料。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说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你们想听吗?
前几天,天气很热,老师去买饮料,我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课件),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请教了饮料厂的专家。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情感态度方面:很多孩子都见过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生活中已有一定了解,他们对继续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有很强的兴趣,这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1)原有知识:水是液体,有冷水和热水之分。
(2)原有技能:根据教师提示进行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作简单的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3)原有策略:能较好地提取原有知识联系新的知识,对学习过程做出简单的评价。一般能客观评价别人,对于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往往主观色彩较浓。
(2)归纳总结
谁能总结一下,水受热,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如果水受冷会怎样?
4.归纳总结
水受冷,体积又有什么变化?
板书:水受冷,体积缩小。
(四)师生共同总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谁能说说水受热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受冷的时候体积又有什么变化?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做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远不如他们在思考做法时学到的多。”在这一节课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之后的实验现象也明显易观察。我觉得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根据实验猜测去设计实验,但让学生凭想象去设计一个实验确实很难,尤其是还要放大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的这个设计则更难!为了降低难度,我曾经尝试着发放部分实验材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这些材料有什么用?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但在实际上课时,当孩子们一接触到实验物品时,就忙于动手去组装,去摸它,没有心思再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话,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后来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作为启发,让学生做实验设计时思考:(1)、液体装在哪里?(2)如何能明显观察到液体体积的大小变化?(3)、如何让液体受热和受冷?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时,思维的火花在组内碰撞,通过有目的讨论:学生明确了自己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材料,这些材料又有什么用处,让他们初步学习怎样进行实验设计,为将来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课外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如果瓶装的液体都装满,到了夏天,这些液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为什么呢?想一想与什么有关?
(二)水热胀的探究
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吗?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下面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板书:水)。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
(1)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怎么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想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布置作业
1分钟
课后,了解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下节课作准备
板书设计
3、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热胀)受热增大
液体的体积
(冷缩)受冷缩小
有了水热胀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汇报时,引导学生对比受热和受冷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课件,形象地把“热胀”“冷缩”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抽象的概念立体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热胀冷缩”。
2.课件:热胀冷缩
3.能不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水这种的性质?
板书:热胀冷缩
(五)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下面我们一起来实验一下饮料和牛奶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
3.归纳总结
水、牛奶、红茶、果汁都是什么物体?
让学生对比饮料、牛奶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地方,从而认识到液体的共同性质是都有热胀冷缩,但不同的液体在受冷热的影响是有所不同。这个实验的要求比上一个实验的要求更高,环节的层次性更有利于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堂小结
2分钟
1.现在谁来和大家说说瓶装的液体为什么都没有装满呢?
2.请大家看看这瓶红茶和水,为什么红茶比水留空的空间更多呢?
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什么,并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去实验,才能让他们既动手有动脑,提高实验的效率,并使实验后的交流更有效。
实验后,先让学生汇报看到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描述的时候语言并不科学,此时就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最后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从而分析整理出结论。通过三个问题,逐步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2)出示一套组装好的仪器
把仪器组装好后,调节细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与水柱相平,再放到热水中。这样我们就能对比出水柱是否发生了变化。
2.水的热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
做实验之前,先和大家提几个要求,等会比比哪个组最能按老师的要求做。(课件: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想想是什么引起水柱的变化?③做好记录。记录纸就放在大家的桌面上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大家都明白了实验的要求了吗?
三、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控制课堂教学方面还有待提高
上这节课时,由于五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体积”这个概念,尽管我在课前用举例的方法给他们讲了“体积”和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但学生们还是不能理解,尽管我三番四次地引导,还是失败了,最后我只好直接告诉他们“体积变化了”!这一过程足足花费了7分钟,使课堂显得拖沓、沉闷。其实在学生没有说出“体积”这个术语时,我就应该及时变“启发式”为“讲解式”,使课堂教学干脆利落,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今后,我还要加强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教学反思
一、灵活处理教材,适合学生的需要
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地增减内容和改变教学的顺序。在第一次上《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我按照课本的导入:出示一瓶未开封却没有完全装满的矿泉水和橙汁饮料,问学生:为什么商店出售的液体饮料不装满?孩子们的答案很多:有的说是因为装得太满了,一拧开瓶子就有液体流到手上;有的说是商家缩水,偷工减料,想赚多些钱;还有的说是工人装的时候不小心没装满。总之很难将他们导入到课题上来。第二次上这课时,我将导入部分改成让学生玩温度计,并观察温度计中液体的变化,在让他们对温度计提出各种问题。这样的导入既激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顺利的完成了导入部分的任务。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板书:液体热胀冷缩
学生猜测
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刚才汇报的小组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水柱上升说明水受热后的体积和原来的体积相比有什么变化?在科学上我们的表述是“体积膨胀”。是什么引起了水的体积膨胀呢?
2、探究是过程,而非流程,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的过程同样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本课则通过让孩子经历猜测、实验、记录、整理、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热胀冷缩》是原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内容。教材共设计了4个活动:1、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2、其它液体也热胀冷缩吗;3、空气是否热胀冷缩;4、观察固体(铜球)的热胀冷缩。4个活动内容安排了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第一、二两个活动,第二课时解决第三、四两个活动。
新教材把这块内容放到了五年级下册,把《热胀冷缩》课文中的前面两个活动单独区分出来,形成了现在的《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结构更加清晰明了。第一个活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以及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个活动——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吗?则通过这个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热胀冷缩,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1、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孩子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实现的,要求五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很困难的。如何悉心引导孩子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从一种生活现象引入,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问题情境下让学生猜测,明确本课要探究的内容—冷热对水体积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