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重点整顿6月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P12、P13、P24、①处在劳动年龄范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备一定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向她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社会人。
P26、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社会关系④劳动社会构造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需要严格执行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内部级别支配,依从于复杂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合理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实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观点重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当代劳动社会学重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先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涉及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办法论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观点16、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详细研究办法:P17①社会调查法(惯用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构成某些。
实证性材料基本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加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测法,是社会学惯用办法,指观测者有目、有筹划地运用自己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测仪器,直接理解当前正在发生、处在自然状态下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1、定:①在法律容许内劳动;②通过互换劳动;③满足她人和社会需要劳动。
2、劳动社会职能: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②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③劳动满足人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3、重要是指孤立、狭小劳动转变为由紧密、大规模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共同劳动过程。
P234、劳动社会化内容:①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②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③劳动成果社会化5、劳动社会化发展进程:①以手工劳动为基本简朴协作阶段②以手工劳动为基本工场手工业阶段③机器和大工业阶段④以微电子为主角新技术革命阶段6、制衡,这是调节劳动关系有效机制。
P277、劳动产业构造:①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②第二产业指广义工业,涉及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业、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8、P399、职业分类办法:①职业原则编码法②社会地位分类法③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性质、层次进行分类④心理差别分类法1011、性别是劳动者自然特性,劳动者性别构造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现状:①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比重反映了社会文明限度。
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先进限度。
③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限度。
④妇女素质高低,就业意识强弱,家务劳动承担多少,也也许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比重。
12、年龄构造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影响):P47-48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局限性。
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③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不断增长,从而导致消费基金增长,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④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老年供养系数上升,意味着社会和公司用于供养老年人费用增多。
13P49 14、劳动保护内容:㈠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①劳动时间限制②劳动速度限制③劳动物质条件改进④特殊劳动者保护㈡劳动经济条件保护㈢劳动社会条件保护1516、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①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不但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社会人”。
②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不但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改进,最重要是工作中人际关系。
③老式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有其特殊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行为。
④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重要。
17、老式典型组织正式构造有五种类型:①直线制构造;②职能式构造;③直线—职能式构造;④水平构造;⑤矩阵构造。
18、非正式构造积极功能:①可以减轻成员在组织中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稳定性②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灵活性非正式构造悲观功能:①当非正式构造在目的、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构造不一致时,如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②产生悲观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整合力。
③容易形成传播“小道”消息和散布流言蜚语源头,影响组织凝聚力。
④放任非正式构造发展,还也许带来某些极端状况,破坏组织系统正常运营。
19第三章劳动者1、从事或向她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社会人。
2、社会学意义上劳动者有如下特性:P73①具备一定劳动能力。
②处在一定劳动岗位。
③处在劳动岗位人,必要遵循一定劳动规范。
④参加实际劳动过程。
3、劳动者素质(一自然素质:1、体力,构成体力要素有五个: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敏捷。
2、智力,构成智力基本要素是:观测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3、心理因素,人心理素质体现为气质(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者当代化4、形成公司具备高度凝聚力团队精神为目的,使公司增强对外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向心力和活力管理思想和办法。
P865、公司文化内容重要包括六个方面:P86①价值观念;②公司意识;③管理方式;④公司规范;⑤公司英雄人物;⑥公司形象。
6、公司文化特性:P87①独特性;②功能整合性;③实践性;④渗入性;⑤社区性;⑥行业性;⑦群体性。
7、公司文化功能重要体现为:P87-88①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勉励功能;⑤效率功能;⑥协调功能。
8、9、10、劳动者社会化途径:①家庭教化②学校教化③社会教化④网络互动⑤劳动组织教化11、劳动者社会化进程:P99①预期社会化②劳动者初始社会化③劳动者基本社会化④劳动者继续社会化12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文化,从而履行合格劳动过程。
P9513、劳动者社会化三方面内容:P95-96①学习和掌握一种职业所必须知识和技能。
②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公司文化。
③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转变。
13第四章职业生涯1、P1092、当代意义职业,具备如下几种特性:①社会性;②差别性;③层次性;④时代性。
3、4、影响职业生涯八大要素:P111①健康状况;②社会阶层;③教诲;④性别;⑤年龄;⑥承担;⑦自我观;⑧地理因素。
5、职业概率是择业者获取某项职业也许性。
职业概率大小取决于如下四个条件:①某项职业需求量②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工作能力与求职能力③竞争系数即谋求同一职业劳动者多少④其她随机因素6、也涉及组织管理。
P1227、“职业锚”五种类型:①技术/职能型;②管理能力型;③安全/稳定型;④创造型;⑤自主、独立型。
8、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道路:P130-132①立足本职道路;②自学成长道路;③转换职业道路;④自我创业道路;10,它是个人毕生中在事业发展上战略设想和筹划安排。
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1、理评价。
P1412、影响职业声望评价因素:①职业社会功能;②职业规定;③职业报酬;④职业环境。
3、4、职业社会分层意义:P153-155①客观描述社会成员基本构成。
A.有助于理解社会;B.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和内容。
②揭示社会资源配备机制。
③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④对调节社会阶层构造提出政策建议。
5、6、职业流动决策:P159-160①明确职业流动目的;②选用适当用人单位;③分析接受单位状况;④分析由原单位流出也许性;⑤“流动”与“维持现状”比较;⑥完毕流动。
7、社会青年职业流动趋势:①从产业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重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②从地区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重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都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
③从公司性质看,当代青年人才重要流向外资公司、私营公司。
8、对青年人才职业流动引导:A为青年就业创造良好条件:①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渠道②建立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③建立勉励机制,吸引人才B从青年人才客观条件出发,给她们以对的有利引导。
①引导青年人才从主线上认清自我②要给自己职业作出定位,也就是说要具备一种明确职业观第六章劳动组织1、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互相联系起来系统。
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着实现一定目的,互相协作结合而成集体或团队。
2、组织构成要素:①组织环境②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③组织文化3、4、组织机构设立:①按产品设立;②按客户设立;③按地区设立;④按职能设立;⑤按筹划项目设立。
5、正式组织特点:①有明确组织目的和整体性P178②有正式阶层构造和严格规章制度,有明确分工职责,以协调人员行动③成员互动方式是正式而又片面,组织场地、设备、资源及活动程序也是正式。
6、非正式组织特点:①有较强凝聚力②规模小,构造松散③自发形成核心人物④满足成员心理需要7、非正式组织作用:A积极作用:①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信息通道:收集信息、传播信息④维护个人自尊心,并抵制正式组织不利影响以维持个人人格感情B 悲观作用:①非正式组织过于活跃,会干扰和影响正式组织作用②如果引导不当,非正式组织会阻碍或破坏正式组织管理目的实现③非正式组织信息传递快,有也许使“小道消息”“小报告”泛滥,成为影响稳定因素8、韦伯以为任何组织都必要以某种形式权力作为基本,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权力:①老式权力:老式惯例或世袭得来②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崇拜与追随。
③法定权力:理性——法律规定权力。
P1839、实行劳动组合因素:①经济因素②工作中距离、位置③社会心理因素劳动组合类型:①指令组合②任务组合③利益组合④情谊组合⑤委员会第七章劳动关系1、2、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区别:P200①在法律根据方面:劳动关系是由《劳动法》规范和调节,建立劳动关系必要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劳务关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进行规范和调节,与否订立书面劳务合同,由当事人双方协商拟定。
②在主体及主体之间地位区别:劳动关系主体一方是符合法律条件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劳动者。
劳务关系主体类型较多,如可以是两个用人单位,也可以是两个自然人。
③当事人之间在从属关系方面:处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当事人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是劳动关系重要特性。
劳务关系中一方当事人不存在必要承担另一方当事人社会保险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