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观无论你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无论你如何讨厌,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回避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说“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这就如同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防止自己被人抓住一样,是极其愚蠢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

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的思想,实际上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并用阶级根源来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的社会根源,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等同起来,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

他们有人质疑,难道一种意识仅仅由于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就表明这种意识是颠倒的意识吗?就是错误意识吗?[1]这种指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修正和完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几乎是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共同企图。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僵化和教条化的问题,缺乏对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深入思考。

这也导致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

比如,早期阿尔都塞抓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下列思想:“整体,当它在头脑被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

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2]在他看来,头脑所专有的掌握方式是科学的掌握方式,而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意识形态的。

而卢卡奇则抓住了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崇拜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忽视了交换关系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

或者说,马克思就是要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

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

由此可见,人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思想的时候,也发现了马克思也有不同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

英国学者汤普森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有三个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

第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是:“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

”[4]这就是说,那些把人的观念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各种不同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

第二种意识形态概念是“副现象概念”,“根据副现象概念,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它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以幻想的形式代表阶级关系。

”[5]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

甚至更广泛地说,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的思想。

第三个意识形态概念是“潜在概念”。

这就是指,虽然马克思在某些地方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但是却涉及到了“幻想”、“固定的观念”等。

这些概念虽然本身没有直接和某种阶级意识有关,但是也涉及到对于社会现状的态度。

于是,这样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被理解为:“意识形态是一个代表体系,它通过使人们着眼于过去而不是将来,或者着眼于掩盖阶级关系和脱离社会变革的集体追求,用以维持现存的阶级统治关系。

”[6]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就是一种维持现状,或者维护阶级统治的观念体系。

这是曼海姆所说的,与乌托邦对立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概念。

于是,有西方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概念是难于确切地下定义的概念。

大卫·麦克里兰说:“它是一个基本内涵存在争议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定义(因此其应用)存在激烈争论的概念。

”[7]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学者关于意识形态的有关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

根据这些分析,我认为,在对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众所周知,马克思并没有局限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意义上来理解意识形态,恰恰相反,马克思一再强调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就意味着,不仅仅存在各种不同的阶级意识,而且这些阶级意识在相互斗争的同时也会相互渗透。

于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中也会融合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同样,在马克思看来,虽然不同的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掩盖事实的真相,这些与一定的阶级利益相关的意识形态常常是一种幻想,是虚幻的意识,是颠倒的观念,但是,既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要相互斗争,既然它们都企图说服别人从而证明自己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那么,它们就必须要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贴近社会现实,其中包含了某些正确的东西。

因此意识形态就不仅仅是虚幻的意识、或者颠倒的意识。

如果意识形态都是虚幻的意识和颠倒的意识,那么就不存在所谓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领导权的问题,而是要彻底抛弃和否定一切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是真理和错误的斗争,而不是意识形态相互之间的斗争。

对于马克思来说,意识形态不仅仅是虚幻意识,而且还是物化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普遍存在的一种颠倒意识。

这种颠倒意识表现为,人们把自己所创造的东西,如商品和货币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而忽视了商品和货币是人所创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表现。

在这里,人和人的关系以商品交换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们认为这种商品交换完全是平等的,而忽视了这种所谓的平等交换背后所存在的剥削关系。

不仅资产阶级存在着这种商品拜物教的倾向,而且无产阶级也受到商品拜物教的诱惑。

显然这种虚幻意识首先是资产阶级制造出来的,无产阶级当然要与这种意识形态作斗争。

但是问题在于这种意识形态不是以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它已经制度化、并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所有的人都要通过商品交换来生存。

意识形态就不仅仅是颠倒的意识,而且物化为生活形式。

于是,对于马克思来说,与这种虚幻意识形态的斗争就不仅是真理和错误的斗争,而是要从实践上消灭这种交换制度。

此外,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中还存在着像汤普森所说的那种与阶级无关,而是表达了对于现实的态度的意识形态概念。

这种意识形态学就是把意识形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意识形态的特点、功能。

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从意识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方面来考察,事实上,他还从语言和意识的关系,从思想传统和意识的关系,从社会分工与意识,日常生活与人的意识的关系等多角度来研究意识形态。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都是在不同的程度上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论而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改造。

从总体上说,他们的理论涉及到如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关于意识形态的范围。

在早期阿尔都塞看来,一切科学之外的意识都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和科学是对立的,意识形态不可能给人们带来知识。

科学就是要从意识形态中摆脱出来,揭示意识形态的伪装,并加以批判。

后来,他自己也放弃了这个思想,认为,意识形态是用来进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

甚至可以说,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以意识形态的运作为条件的。

[8]比如,人作为生产者是在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范围中被塑造为生产力的主体的。

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意识形态就是把人唤作主体”。

大多数西方思想家不再从虚幻意识和正确意识的对立的意义上理解意识形态。

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其他人物,比如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反对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区分开来,而是强调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

按照他们的观点,科学无法完成揭示意识形态的伪装的历史任务,它们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当科学技术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的时候,科学技术难道不也成了意识形态吗?有些西方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意识的内部来理解意识形态。

那些以非意识的形式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是意识形态。

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就是意识形态。

当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器中,人就变成了生产机器的一部分,认同了这部机器的运行方式。

在其中人按照同一性的逻辑来改造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当作商品来出售,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难道没有表现出它的意识形态特征吗?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工业都是意识形态。

它们都使人的个性受到压抑,使人忽视了自己的主体地位。

但是这个意识形态却使人以为自己是文化的直接制造者,是直接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人似乎成了文化工业的主体。

这种意识形态使人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使人陶醉在虚幻的主体地位和快乐之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某些在弗洛伊德主义影响下的学者把一切文化现象都看作是意识形态。

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比如,阿多诺、马尔库塞、阿尔都塞、詹姆逊、齐泽克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以此来理解意识形态。

按照齐泽克的理解,人类一切文化形式都是意识形态。

这是因为,人来到了世界就处于一种被改造的状态。

人的本我就被扭曲了。

在这个文化的世界中,人永远都不可能是真正的“我”,当一个人会说“我”的时候,“我”(人的本我)就已经彻底丧失了。

“我”已经成为文化体系所改造了的“他者”了。

于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不是不同的阶级意识之间的斗争,而是“我”和我自己内心中的“他者”和以文化形式出现的“他者”之间的斗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