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设计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设计大班语言《野猫的城市》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知野猫的性格特征和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

2、启发幼儿发现以及纠正故事中野猫所犯的错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和判断能力。

3、增进对我们的城市的认识和喜爱。

4、丰富词汇:问长问短。

教学准备:1、幼儿对我们的城市有一定的认识。

2、多媒体课件《野猫的城市》。

3、图片:野猫、斑马、小鹿、花奶牛、大河马;磁铁。

4、句字卡片:城市是一个很疼的地方;城市是一个很痒的地方;城市是一个很重的地方。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熟悉、理解故事内容,从而发现故事中野猫犯的错误。

教学难点:启发幼儿纠正故事中的错误,训练幼儿逆向思维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见过猫吗?(见过)老师这里也有一只猫。

我们用掌声把它请出来好吗?问候。

大家好!我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猫,是一只生活在城里的野猫,是一只会说话的野猫。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1、出示图片一提问:过渡语:你们瞧图片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都会问野猫什么问题呢?(个别动物提问,河马问什么问题呢?)动物们围着野猫问长问短,问城市哪里有好玩的,哪里有好吃的。

有谁能告诉我“问长问短”是什么意思?(就是问这问那,表示对城市的好奇.)野猫可得意了,晃着脑袋,东瞧瞧西看看,然后皱着眉头说:“城市太大了,我们怎能用嘴巴讲的清楚呢?让我来比划给你们看吧。

2、出示图二提问:过渡语:你们瞧野猫会用什么东西来比划城市?(斑马)师:你们看看野猫会用斑马来比划城市的什么呢?(斑马线)师:它会怎样去比划呢?(动物们从它身上踩过)师:小动物从斑马身上走过去,那斑马会有什么感觉呢?斑马会怎么说呢?(出示文字)3、出示图片三提问:过渡语:野猫拍了拍脑袋说:城市是一个很大的地方,那它又会用什么来比划城市呢?那我们来瞧一瞧,(出示图片三)师:有谁呀?那花奶牛身上的图案像什么呢?(图片、地图)野猫在花奶牛身上画来画去,奶牛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痒,出示文字)(请幼儿互相指一下身体的部位,来感觉一下。

)4、出示图片四提问:过渡语:野猫想了想说,城市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是哪里呢?师:(出示图片四)野猫让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动物们叠起来)师:小动物们这样叠起来像什么呢?(高楼大厦)看看河马现在是什么表情?(脸红红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那它有什么感觉呢?(出示字卡)小朋友们故事听到这里了,觉得这只野猫是一只怎样的猫呢?老师引导幼儿共同小结:故事中的野猫有点自以为是,用了自己以为很正确的比喻,来比划城市,因为它讲述比喻得不清楚,所以让森林里的动物觉得城市是一个很疼、很痒、很重的地方,动物们都不喜欢野猫的城市了。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进一步熟悉故事的内容。

师:我们的城市真的是一个很疼、很痒、很重的地方吗?(不是)那野猫是怎样完整地介绍它的城市呢?师:野猫比划的城市恰当吗?教师小结:其实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是一个先进的城市。

四、拓展延伸:有一天,城里来了一辆汽车,从车上下来许多小朋友,假如是你从那辆汽车上下来,你会怎样介绍我们的城市?(出示课件)五、总结:我们的城市是旅游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希望小朋友们都用恰当的比喻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城市。

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大班语言综合活动一、活动目标1、欣赏图片,感受城市、乡村各具特色的美景和生活。

2、在辩论活动中了解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生活方式,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活动准备:1、事先安排幼儿参观城市或者乡村,布置主题墙面的城市和乡村的图片。

2、情景童话剧表演,布置场地。

3、动画制作。

4、城市和乡村的图片若干张三、活动过程:一、欣赏城市和乡村的图片教师:“前几天我们大家一起收集了很多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和照片,现在就请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来这些美丽的画面。

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啊?给你什么样大感觉呢?“今天城市老鼠要邀请乡村老鼠来家里做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观看情景童话剧《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教师:“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啊?”提问:“你觉得它们之间故事有趣吗?什么地方最有趣?”二、欣赏动画提问:“城市老鼠来到乡村后喜欢乡村生活吗?为什么?”“乡村老鼠也接到了城市老鼠的邀请,那它来到城市遇到哪些事情?它喜欢城市的生活吗?教师:“城市和乡村都有自己最美丽的地方,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城市和乡村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是小老鼠,你更喜欢哪里的生活?为什么?”(四)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教师: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跟身边的小朋友一下讨论一下。

请喜欢城市的小朋友组成一个城市队,请喜欢乡村的小朋友组成一个乡村队,那我们举行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在辩论之前我要给你们提几点建议:1、用很响亮的声音进行辩论。

2、要说出自己喜欢城市或者乡村的理由。

3、当别人在辩论的时候请你很安静的倾听。

相信你们都能做到是不是?教师:这场辩论真的很激烈很精彩,你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喜欢城市和乡村的理由,那我们有空可以到城市玩玩,去乡村走走,相信只有适合我们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活动反思:本节教学活动,在设计和安排上能科学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大量的材料都来源于孩子和家长的收集。

通过欣赏城市图片和乡村,引领幼儿去了解另一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孩子的表演是整堂教学活动的亮点。

粗心的王阿姨活动目标1.能主动询问、细心观察情境中的人和事,并大胆清楚地表达。

2.体验他人遇到困难时焦急无助的心情,能主动关心他人。

3.培养细心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1.学习经验准备:收集身边人做事粗心的故事。

2.王阿姨粗心生活片段的录像(推错车、忘带钱、放错佐料等)。

3.王阿姨寻找孩子的电子图片。

4.“娃娃家”游戏材料。

活动过程一、通过向老师询问及看录像片的方式。

发现、了解王阿姨的特点1.师:想认识王阿姨吗?我全知道.来问我吧!(小朋友向老师提问.了解王阿姨的各种信息。

)2.师:王阿姨有一个坏习惯,就藏在这个小电影里,看谁能发现。

(观看录像片,发现王阿姨粗心的特点。

提问:你发现了王阿姨有一个什么习惯?你从哪些地方发现的?)二、根据故事线索,帮助王阿姨寻找丢失的孩子1.师:因为粗心。

王阿姨今天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

老师讲述王阿姨丢失孩子的经过。

(即《胖嫂》故事的前半部分:从开始到发现斗篷里裹着的是冬瓜)2.师:王阿姨的孩子不见了,怎么办呢?3.教师借助电子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线索进行推理,帮助王阿姨找到孩子。

①师:妈妈发现王阿姨现在抱着的是冬瓜,那孩子会在哪里?为什么?②学一学王阿姨东找找、西找找的样子(师:我们一起去冬瓜地里找一找。

看看她的孩子在不在那里。

)③师:孩子没找到,我们却在冬瓜地里发现了枕头,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④师:我们一起去王阿姨的家里找一找,看看她的孩子在不在家里。

奇怪,怎么床上也没有王阿姨的宝宝呢?这时候,王阿姨可真要急死了。

小朋友想一想,她会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表情又是怎样的呢?想一想、学一学王阿姨着急的样子。

⑤师:王阿姨的孩子到底会在什么地方呢?三、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粗心故事师:我们终于帮助王阿姨找到了孩子.找得好辛苦,这都是粗心惹的祸。

在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时候也会做一些粗心的事。

请小朋友也来当嘉宾,讲讲他们粗心的故事。

四、生活模拟“细心家庭”大奖赛师:做事粗心会引起很多的麻烦.那如果让小朋友来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是做粗心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是——(细心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细心家庭”大奖赛。

1.幼儿组合成几个家庭,每个家庭中必须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提出要求: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外面下着雨,可是,有一个很小的宝宝.突然生病了,必须马上送医院。

你能做细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吗?3.各家讨论“送宝宝上医院该做些什么准备”。

4.各家庭分别准备。

5.分别采访各个家庭:带了什么?为什么带?6.评选最细心的家庭。

活动评析:《粗心的王阿姨》语言活动中讲述的故事《胖嫂》是一个民间故事。

其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又不乏教育意义,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语言活动材料。

我尝试以该故事为原型,将故事内容进行拓展、整合,创设了比原来的语言材料更为广阔、更富内涵、更有情趣的生活化“语言情境”,让孩子在活动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用恰当的语言再现生活。

这样的语言活动,既保持了文学作品原有的魅力,又克服了单一的就教材层面学语言的弊端.让教材更具立体感.让孩子的学习活动更丰富,收获更丰满。

在活动中,我是艺术的引领者,孩子和我在亲切自然的语言情景中,快乐地玩着“抛接球”游戏。

1.营造宽松的“抛球”环境。

活动中,我努力营造一种生活化的语言情境,假想了一个我的好朋友——王阿姨,选取了王阿姨买菜忘记带钱、推错自行车、钥匙挂在门上、烧菜时错把盐当成了糖、丢失孩子等生活细节,这样的细节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

活动中.师幼之间的谈话方式,也采用了一种很随意的闲聊、平等对话的方式.孩子有一种与身边人说身边事的亲切感。

这样的语言情境孩子感到很熟悉、很放松,容易激发他们与人、事、物主动交往的愿望,在不经意间接下老师有意识抛向他们的球.为幼儿用连贯语言清楚地表达生活中熟悉的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科学地为孩子“选球”。

在语言材料及活动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维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可以抛题.向幼儿提出,认真地、科学地为孩子选球。

比如:在帮助王阿姨寻找孩子这一环节中,为了实现活动中提出的“关心他人”的情感目标,我在引导幼儿根据线索帮助王阿姨找孩子的同时,不时地请孩子们想一想王阿姨当时的心情,设想一下王阿姨在一次次失望之后可能说的话、做的动作、出现的表情,模仿王阿姨“东找找、西找找”着急的样子。

孩子们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表现中,逐步体验到王阿姨丢失孩子后着急无助的心情,逐步建立起关心别人的情感。

3.艺术地给孩子“抛球”。

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达方式,甚给孩子的球有很多。

究竞选择怎样的球.这很重要。

有的思维点很浅显.没有必要去问大班的孩子;有的思维点跟目标关系不大,没有必要作太多的展开和扩散;有的思维点尽管隐藏得很深,却很重要。

在活动中.我仔细地审视每一个思维点.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问题.选择与教育目标相关度大的问至不同的语气、语调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活动中,我根据孩子的特点.努力用孩子的口吻抛出我为他们选择的五个球。

“想认识王阿姨吗?我全知道,来问我吧!”“王阿姨有一个坏习惯,就藏在这部小电影里.看谁能发现。

”“王阿姨的孩子不见了.怎么办呢?”“谁来做一回嘉宾.也到电视里讲一讲发生在你身边的粗心故事?”“你能做细心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吗?请参加细心家庭大奖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