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3000 吨丙烯氰合成工段换热器工艺设计目录一、设计说明 (3)1.1 概述 (3)1.2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发展概况 (3)1.2.1国外的发展情况 (3)1.2.2国内的发展情况 (4)1.3 世界X围内产品的生产厂家、产量 (6)1.4世界X围内生产该产品的所有工艺及其分析 (7)1.4.1环氧乙烷法 (7)1.4.2 乙炔法 (7)1.4.3丙烯氨氧化法 (7)1.5设计任务 (8)二、生产方案 (8)2.1 工艺技术方案及原理 (8)2.2 主要设备方案 (9)2.2.1催化设备 (9)2.2.2控制系统 (10)三、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0)3.1 生产工艺及物料流程 (10)3.2 小时生产能力 (14)3.3 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4)3.3.1反应器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4)3.3.2废热锅炉的热量衡算 (17)3.3.3空气饱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8)3.3.4 氨中和塔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1)3.3.5换热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7)3.3.6丙烯蒸发器热量衡算 (32)3.3.7丙烯过热器热量衡算 (33)3.3.8氨蒸发器热量衡算 (33)3.3.9气氨过热器 (34)3.3.10 混合器 (34)3.3.11 空气加热器的热量衡算 (35)3.3.12吸收水第一冷却器 (36)3.3.13 吸收水第二冷却器 (36)四、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 (37)4.1 空气饱和塔 (37)4.2 水吸收塔 (40)4.3 合成反应器 (43)4.4 废热锅炉 (45)五、环境保护要求 (46)5.1丙烯腈生产中的废水和废气及废渣的处理 (46)六、参考文献 (50)1设计说明1.1概述丙烯腈【化学式】:CH2═CH,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液体,味甜,微臭,沸点77.5℃,凝固点-83.3℃,闪点0℃,自燃点481℃。
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丙酮、苯、四氯化碳、乙醚和乙醇中,与水部分互溶,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7.3%(w),水在丙烯腈中的溶解度为3.1%(w)。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为3.05~17.5%(v)。
丙烯腈和水、苯、四氯化碳、甲醇、异丙醇等会形成二元共沸混合物,和水的共沸点为71℃,共沸物中丙烯腈的含量为88%(w),在有苯乙烯存在下,还能形成丙烯腈-苯乙烯-水三元共沸混合物。
丙烯腈剧毒,其毒性大约为氢氰酸毒性的十分之一,能灼伤皮肤,低浓度时刺激粘膜,长时间吸入其蒸气能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疲倦等,因此在生产、贮存和运输中,应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工作场所内丙烯腈允许浓度为0.002mg/L。
丙烯腈分子中有双键(c=c)和氰基(C N)两种不饱和键,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发生聚合、加成、水解、醇解等反应。
聚合反应发生在丙烯腈的C=C双键上,纯丙烯腈在光的作用下就能自行聚合,所以在成品丙烯腈中,通常要加入少量阻聚剂,如对苯二酚甲基醚(阻聚剂MEHQ)、对苯二酚、氯化亚铜和胺类化合物等。
除自聚外,丙烯腈还能与苯乙烯、丁二烯、乙酸乙烯、氯乙烯、丙烯酰胺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共聚反应,由此可制得各种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涂料和粘合剂等。
丙烯腈是三大合成的重要单体,目前主要用它生产聚丙烯腈纤维(商品名叫“腈纶”)。
其次用于生产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共聚物),和合成橡胶(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
丙烯腈水解所得的丙烯酸是合成丙烯酸树脂的单体。
丙烯腈电解加氢,偶联制得的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的原料。
1.2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发展概况1.21国外的发展情况自1960年Sohio公司成功地开发了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工艺以来,其他合成方法均遭淘汰,丙烯氨氧化工艺成为当代工业生产丙烯腈的唯一技术。
Sohio 丙烯腈工艺日趋完善,催化剂的改进已成为提高丙烯腈收率的主要因素。
西欧有2个工厂曾采用由Distillers Ugine开发的固定床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的工艺,于1990年关闭,墨西哥的1个工厂于1993年关闭,在东欧的少数工厂也陆续停工。
至今,全世界的丙烯腈生产几乎都采用流化床丙烯氨氧化工艺,即在多组分固体粉末催化剂作用下,丙烯和氨气、空气在流化床中发生氨氧化反应,生成丙烯腈,并副产乙腈和氢氰酸等。
BP公司(已收购Sohio公司)拥有丙烯腈生产装置所采用的Sohio工艺,其他专利许可公司还包括日本旭化成公司、日东公司、Solutia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简称XX)。
对于目前正在开发的丙烯腈工艺,值得密切关注的是直接以丙烷为原料的合成丙烯腈工艺。
(1)装置规模向大型化发展近年来国外丙烯腈装置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型化发展。
一些原设计能力为7万吨/年的生产装置通过消除“瓶颈”制约,扩大了生产能力,有的达到9万吨/年,有的甚至超过13万吨/年。
另外一些新建或准备建设的丙烯腈装置的规模多数为13万吨/年,甚至达25~35万吨/年。
由于装置规模的大型化,每万吨丙烯腈的建设投资大幅度下降,装置运行中的能耗和物耗降低,使丙烯腈生产成本降低,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不断研究开发新一代催化剂是丙烯腈技术发展的又一趋势。
催化剂是丙烯腈生产技术的关键所在,也是丙烯腈专利的核心。
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及应用对丙烯腈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改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几十年来世界上从事丙烯腈研究与开发的各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型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工作,BP、旭化成、Monsanto、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等都推出了自己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催化剂。
这些新型催化剂不仅提高了丙烯腈的单程收率,而且提高了选择性,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
从催化剂的单程收率看,70年代为70%~75%;80年代达到80%;90年代超过了80%。
高效新型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为丙烯腈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是丙烯腈生产技术提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2.2国内的发展情况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开发了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技术,并建成多套千吨级规模装置。
目前,XX已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丙烯腈成套技术,其中包括MB系列丙烯腈催化剂、空气分布板和丙烯-氨分布器、旋风分离器、复合萃取分离技术、负压脱氰塔、导向浮阀和气液分离器等专利或专有技术。
并且利用该成套技术分别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XX齐鲁分公司的原产能2.5万吨/年丙烯腈生产装置改造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万吨/年国产化示X装置;将XXXX石油化工股份XX(简称XX石化)的原产能6.0万吨/年丙烯腈装置改造至13万吨/年,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国内现有装置改扩建提供了技术依据。
我国人口众多,解决14亿人口的穿衣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目前我国的丙烯腈主要用于生产腈纶。
从目前发展水平看,我国腈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近3年来我国腈纶的年消耗量约在125~135万吨,尽管我国的腈纶生产能力已达到140万吨/年,而2005年丙烯腈的生产总量只有120万吨,只能满足腈纶生产能力需求的一半,其余需通过进口来解决。
预计到2012年我国的腈纶消耗量为180万吨/年左右,国内生产能力将达到185万吨/年。
另外,再加上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AN(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等合成树脂、丁腈橡胶、己二腈、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等对丙烯腈的需求,有关部门预计到2012年我国丙烯腈的需求量将超过180万吨/年。
我国从60年代初着手丙烯腈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70年代初在全国各地兴建了12套中小型丙烯腈生产装置,其中生产能力最大为1万吨/年,多数是千吨级的工厂。
80年代开始我国丙烯腈工业发展很快,2008年底已形成的生产能力达126万吨/年的规模。
到2012年我国丙烯腈生产总能力可达到185万吨/年,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如按到2010年我国丙烯腈需要量为160万吨/年计,还需增加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
从技术发展看,用国内丙烯腈技术建设的工厂最大规模才达到1万吨/年,而迄今我国大型丙烯腈装置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
引进一套5万吨/年的丙烯腈装置,仅专利许可和催化剂费用就高达1500万美元。
因此,努力开发我国自己的丙烯腈成套技术,特别是采用国内技术兴建大型的丙烯腈装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国丙烯腈技术的开发工作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丙烯腈生产也有30多年的经验。
这些都为发展我国自己的丙烯腈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1983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以来,总公司十分重视丙烯腈技术的开发,组织了一系列丙烯腈的重大技术攻关,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工业化技术成果,特别是MB-82、MB-86催化剂、UL型流化床反应器、复合萃取精馏新工艺、负压脱氰技术等,均已在国内大型丙烯腈装置上应用成功,使我国的丙烯腈生产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在关键性的工艺技术上有了重大改进,使我国的丙烯腈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国产催化剂所以能够比较普遍地被采用,并逐步取代进口催化剂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国产催化剂的性能质量与进口催化剂相当,甚至优于某些牌号的进口催化剂;二是国产催化剂在价格上比进口催化剂有较强的竞争力。
当然在推广应用国产催化剂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不仅要做好国产催化剂在国内市场的推广应用,而且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XX石油化工厂在引进装置开车时,首装就采用了国产MB-86催化剂,而且开车结果很好。
齐鲁石化公司、XX石化研究院以及清华大学、石油大学合作完成了“丙烯腈主装置成套国产化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攻关。
以MB-98丙烯腈催化剂、新型空气分布板和丙烯-氨分布器、PV型旋风分离器、复合萃取分离技术、负压脱氰塔、导向浮阀和新型气-液分离器等国内自行开发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为基础,将原生产能力2.5万t/a的齐鲁丙烯腈装置改造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万t/a 丙烯腈国产化示X装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该装置投产以来,不仅生产能力扩大了60%以上,而且生产每吨丙烯腈的丙烯单耗降到了1.077t,产品精制回收率提高了4.2%,副产品乙腈回收率提高到97.21%,也为开发10万t/a以上丙烯腈成套技术和国内现有同类装置的改扩建提供了技术依据。
目前,丙烯腈成套工业技术已在XX石化、XX石化、吉化公司、XX石化等4套丙烯腈装置上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几年来,齐鲁石化丙烯腈装置平均每年新增利润4000万元,XX石化、XX石化等4家装置每年新增利润4100万元。
据粗略计算,国产丙烯腈成套工业技术如在国内全面推广应用,预计年新增效益可达6亿元。
1.3 世界X围内产品的生产厂家、产量2010年全球主要丙烯腈生产企业及产能统计9 Tae Kwang工业韩国25.010 氰特工业美国22.711 XX石化公司XX市21.012 Dia-Nitrix Co Ltd 日本20.513 XX石化中国XX省19.014 LUKOII 俄罗斯18.515 Mitsubishi Rayon 日本13.316 BP 美国13.017 其他78.8合计619.51.4世界X围内生产该产品的所有工艺及其分析1.4.1环氧乙烷法由环氧乙烷和氢氰酸制得氰乙醇,然后以碳酸镁为催化剂,于200 -220℃脱水制得丙烯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