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1题;共95分)1. (2分) (2017七下·莒县月考)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议论来结构全文的,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 . 《邓稼先》一文是作者带着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民族感情而写作成的。
C . 《黄河颂》选自《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聂耳谱曲。
D . 《孙权劝学》以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2. (2分) (2019七下·台州月考) 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走进课文,众多杰出人物光辉灿烂。
有功xūn泽人间的邓稼先,有写出《说和做》来A(表达/表示)我们民族气pó的作家臧克家,还有锲而不舍做学问,不断B(追随/追求)zhuò越的鲁迅先生,以及爱国爱家为土地发出shì言的端木蕻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ūn pózhuòshì功________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处。
A________;B________3. (1分)理解课文,按要求默写句子。
(1)作者在文中点出自己学习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
(2)作者写自己生活艰苦异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自己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恭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出自己能克服重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 (4分) (2020八下·丽水期中) 解释画线文言字词。
(1)悉如外人________(2)缘溪行________(3)斗折蛇行________(4)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5)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6)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5. (11分) (2017八下·绵阳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细腻,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
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皮肤白皙、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
微微卷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
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
尽管鬓边的黑发已经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
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哪部作品?文中的“她”叫什么名字?手里提着的“圆形纸盒”装的是何物?为谁而准备?6. (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
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
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
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
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飞行员:“明白!”……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
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
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
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7. (17分)(2020·南宁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①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饮食文化则是合餐。
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连“筵席”一词,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②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
按照《周礼》的记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之后“案、俎、几”等贵族使用的小餐桌也开始置于筵席之上,时间久了,“筵席” 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
这样的坐具既适应先秦时代较为低矮的建筑空间,更适合长袍广袖、以“绔”为下装的坐姿礼仪。
所以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
“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
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
如《礼记·礼器》里的“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又如《论语·乡党》里的“席不正,不坐。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③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
无论是《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记录,还是东汉晚期壁画《宴饮观舞图》里一人一案、踞坐宴饮的描绘,都清晰可见分餐制在上层阶级饮食礼仪的主流地位。
④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
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共食的并存局面,正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分餐,也有共食的座次安排。
⑤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
也是在宋代,首次出现了“白席人”,即《东京梦华录》里帮主人下请帖、安排酒桌座次,劝酒劝菜的职业人。
⑥到了明清时候,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
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共食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
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分裂,而是在“礼之用、和为贵”的儒家早期就埋下了伏笔。
⑦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箸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
⑧最典型的几次公共卫生事件,一次是发生在1910年的东北肺鼠疫。
主导医学防疫的马来西亚华人伍连德最早发现东北鼠疫“人传人”的传播途径,设计出“伍氏口罩”,之后也提出一套名为“卫生餐台”的合餐模式,即我们今天酒席桌上的转盘与公筷公勺。
这套办法只是改变了餐桌的形式,并且随菜碟增加一副“公筷”,简单合宜又不失中餐的乐趣,慢慢成为中餐馆和华人家庭喜欢使用的方式。
有些地方的餐馆还开始了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做法,广受欢迎。
第二次公共卫生事件是发生在2003年的SARS,疫情让很多餐馆都暂时取消了合餐。
同年5月,中国饭店协会发布了《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申请国家质检总局确定该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