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忠成才经验总结一、学医经历我1933年5月14日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的一个小山村,10岁起随父亲与兄长学医。
之所以选择学医,一是家庭氛围的影响,二是兴趣爱好,再者抱有行医济世的美好愿望。
其后于1956-1962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名师的指点及临症实践。
1976-1977年(1年半)参加全国中医研究班进修,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聆听了全国多位名师的点拨。
我个人的学医形式主要是家传、科班与从师三种形式,先后师从朱好生(启蒙老师)、方药中、刘渡舟、李翰卿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方药中、李翰卿两位老师。
方药中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经典著作与辨证论治方法,学术成就主要是辨证论治七步法。
李翰卿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仲景学说且兼收并蓄,学术成就主要是经方运用及宫外孕非手术疗法。
启蒙教材主要学习四言举要、汤头歌诀、内科讲义、药性四百味等,最能解惑受益的书籍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素问、类经、东垣医书、朱丹溪医书等。
使我开悟的事件有:1、亲眼常见家父朱好生,家兄朱庆丰应用中医、中药、针灸等在农村治好了很多在北京、天津、保定、定县、邢台等大医院治疗无效或判定为不治之病的病及政府和患者送的刻有“功同良相”、“术妙青囊”、“医胜中西”、“人民的好医生”大量匾牌。
2、亲自领受了家兄根据相似理论和天人相应的理论妙解难治大病和进行发明创造的大量事实。
3、亲自聆听和亲眼目睹了刘渡舟老师讲伤寒,用伤寒法,秦佰未老师讲内科,分析治疗内科疾病法,方鸣谦老师学医案写医案法,方药中老师辨证论治的分析问题法,李翰卿老师在临床时辨比例和方中有药与药中有方方法,朱颜老师的分辨药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用药法,赵锡武老师临床的分辨表里寒热法等取得的临床效果和治学方法。
4、学医不久即亲自治好了一例高热昏迷和一例泄泻昏迷的患者,并成功的用中药治愈了一批用斯锑里克、新斯锑波霜疗效较差的里热病患者,而且发现中药治疗热病远较西药快而无副作用。
我个人学习中医体会:1)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总结,潜心专研,勤于临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熟读经典,虚心求教,名师指点并且要兼通旁类,产生相似感悟。
2) 与中医药有关的事均要亲为,如抓药、制药、采药、认药等。
3) 随时、随地、随人带着世界、国内、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学习,并发现新的思路和方法。
4) 数十年保持每年360天,平均每日10小时的临床、教学、科研、学习时间。
二、成功之路1967年开始应邀到中医研究所内外作学术讲座,并讲授中医基础、中药、内科、诊断、方剂等课程。
文化大革命后期,受邀到全省各地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及会诊,并撰写了中医学讲义、中药学讲义、中医内科学讲义,在全省作为中医复课之用,1983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开课专家门诊,经卫生厅批准首批参加专家门诊工作,同时任山西省保健委员会顾问,并先后发表了《中医内科证治备要》、《难病奇治》、《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等论著及大量论文,且其观点、方法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使用。
医术专长:1)临证经验:善于根据中医思路,辨证治疗疑难证。
2)教学成果:在伤寒、金匮、中医内科、中药讲课中,善于结合临床讲授。
3)科研成果:宝宝一贴灵、疏风清热胶囊研制。
4)理论创新:?疑难疾病从肝论治;?久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相似辨证;?内科辨证三步;?天人相应辨证42法5)社会效益:?开发新药,创造很好社会效益;?著作论点得到众多医家的应用。
成名启示:1)方法:理论指导临床,临床提升理论;2)途径:持之以恒,临床、教学、科研相结合;3)条件:必须具备临床、教学、科研的基本条件;4)动力:想国家,想病人;5)感悟:按照相似相应理论去解决问题;6)体会:一心想着国家自立于世界之林,一心想着治好病人。
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定会成功;7)机遇:有了本事,再遇机会,才能发挥出来。
经验教训:1)不能在准确、认真、细微上处理辨证与用药上的问题是失败的常见因素; 2)中西并用,中药西用的治学方法是肯定失败的。
寄语后学:1)治学格言:?不崇洋,不崇古,不崇名,只崇事实;?什么是标准,发展、超越就是标准;?要建立特色的中国医学2)临证告诫: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治不好的病;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现在治不好的病。
3)人生信条:人生的追求是什么,是贡献。
4)期待与希望:使中医药学形成独特的,并能引起世界科学革命性变化的体系。
5)理想:中华民族要对世界有较大贡献,中国医药学要对世界有较大贡献。
三、读书心要1、最推荐的书籍1)书名: 内经;益处:较全面的论述了中医的基础、方法,要发展,要创新,必研讨内经。
2)书名:伤寒论;益处: 理论与临床结合的比较紧密,对指导各科临床有重要作用。
3)书名:金匮要略;益处:理论与临床结合的比较紧密,对指导各科临床有重要作用。
4)书名: 温病条辨;益处:理论与临床结合的比较紧密,对指导各科临床有重要作用。
2、最推崇的医家:1) 姓名:张仲景,特点:辨证论治方法。
2) 姓名:李东垣,特点:升降学说的广泛应用。
3、治学方法:1)学习中医书籍先要理解背诵,贵在运用,重在领悟。
不背诵就不能领悟,不领悟就难真正背诵,只背诵不运用很快就会忘记,不领悟就不会运用。
但学习中医书籍,读书宜广,各家专著中所述之理论方法是对前人的发展应吸收。
同时读书贵精,经典著作宜精读,并应反复分析归纳应用。
并且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古代医家专著、医案宜精读,不精读不知细处,不知精髓。
类书宜粗读,知其梗概即可以。
近现代编写的、中西结合者不可信。
成为本门专业人才所特别要重视的书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朱丹溪医书、李东垣医书、类证治裁、血证论、医林改错、诸病源候论、濒湖脉学、本草备要、本草求真、古今名医方论、医案集解、格致余论、景岳全书、脾胃脉因证治、证治汇补、张氏匮通、杂病源流犀烛、寒温条辨、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难病奇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中医脉诊大全、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中医临证五十年、中医内科证治备要。
2)对于四大经典,我的看法是:《内经》是中医药理论中的基础中的基础,它涵盖着前人应用各种学科知识应用于医药学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措施,这是《内经》以外各种医学著作所没有的。
历代医家的成就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例如:金刘完秦的主火,李东垣的主脾胃,朱丹溪的相火,张景岳的天宝论即是如此,本人通过研究提出的疑难病从肝论治学说,久病辨证脉为第一依据说,天人相应辨证42法,相似辨证说也是在学习《内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发展研究中医,在中医理论基础上进行发明、发现必须研究《内经》,研究《内经》的思维方法,研究《内经》提出的理论。
《伤寒论》、《金匮》是将《内经》部分理论、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伟大著作,也是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提高发展理论的伟大著作。
其中《伤寒论》偏重于热病,《金匮》偏重于内科、妇科、外科及一些急证的处理。
《神农本草经》是将《内经》理论具体应用于中药,并将中药纳入到辨证论治体系的伟大著作。
为了了解认识发展中医,必须学习四大经典,学习它们的思维方法,学习它们应用理论解放问题的措施。
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它们所提出的理论思维方式和应用方法还有很多是不完备的,因此还需要加以补充,甚至修定,所以在学习四大经典的同时还需参考各家学说。
3)对于各医学流派,我的态度是:尽管四大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其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方面是不完备的,后人通过实践发现了其中的某些不足,通过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例如:李东垣、黄元御对升降理论的发挥,朱震亨对相火的发挥,叶天士对温病的发挥都大大丰富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应用方法,但是由于不同的医家所处的时代和地区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其所谈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谬误的方面,例如:由于温病学派的大方倡导用清热药治热病,使人们错误的认为热病只能用清热药治热病,使人们错误的认为热病只能用清热药治疗,改使大量表寒里热和阳虚者一误再误,又如由于张山雷、张锡纯氏过度强调中风乃肝阳上亢所致,致使大量低压高的虚证患者得不到救治,由于王肯垒、秦景明氏以及以后的很多医家过度强调辨证论治就是辨症状论治,致使有人提出无症可辨等。
因此在强调要学习各医学流派,不学习各医学流派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医,运用中医药时,还应强调学习四大经典,学习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4)对于学习中医知识与学习西医知识的关系,我认为: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常常是先入为主,所以先学中后学西比较容易按中医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但是如果不了解科学的前沿,往往不能认识自己,发展中医。
通过数十年教学证明,西医学习中医者,大部分不能按中医的思维方法治疗疾病,所以疗效均差。
5)专业学习与人文素养学习的比例应为9:1。
前人强调要想成为大医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良好的医德,二是良好的人文素养。
因为没有良好的道德就不能为良医,没有大量的外围知识,思路就狭窄,就不能发展,例如:李东垣、张伸景、朱丹溪、傅青主等既是大学问家,又是大医家。
但是过多学习其他书籍,则影响学习医学知识。
6)最欣赏的名句与精段:(1) 因而和之,是为圣度。
(2)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4)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对待之词也。
7)经验教训举例:要学好中医药学必须坚持中医药的特色,以临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发展就是硬道理为标准看待中医药的一切。
不深入研究,不深入理解中医药学的具体内容,却大谈怪论、谬论,常常把中医药学的精华舍弃。
过度的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已知的知识来衡量中医药的真理和谬误,不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发展就是硬道理去研究中医药中的问题。
四、传承经验1、传授要领1)理论学习要领:系统讲授,指定专书。
2)临床实践要领:一看,二干,三讨论,四分析。
3)师徒互动要领:按照官教兵,兵教官,勤总结,勤分析,勤讨论学习。
4)其它要领:不断结合临床的成败实例进行理论分析。
2、徒弟要求1)学历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均可。
但教授的方法要有区别。
若小学毕业则应采取先接触临床,并同时让其背诵通俗易懂的基本知识的方法。
过去采用的背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诀、四言举要、三守经法;若为初中毕业,可采用先接触临床,并同时讲授中医较深理论的方法;若为高中毕业,则可采用先教授理论知识,四大经典,再进入临床的理论?临床模式。
2)基础知识要求:全面系统的中医药全部理论和方法和较多的外围的知识。
3)道德素养要求:当医生要以德为先,要德艺双馨。
4)其它要求:要在建设特色的中国医药学的前提下,以实践为检验真理,发展就是硬道理作标准,以改革开放为方法去要求徒弟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