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例子word版

课程标准例子word版

《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 课程定位
《水利工程测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必修课。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工程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工程测量相关仪器完成水利工程勘测、施工测量的能力,以及运用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标准解决水利工程测量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工程测量技术实践应用的探讨,促进学生处理实际工程施工测量问题能力的提高。

为《水利工程施工》、《水工建筑物》等核心课程做好准备。

1.2 设计思路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工程测量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各阶段工作项目为线索构建各项任务,引领课程。

本课程内容由四大知识模块组成,以测量预备知识、高程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及工程测量为线索进行设计。

课程结构以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为主线,使学生具体掌握数字测图、点位放样方法及步骤来划分和设计。

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以仪器的操作为载体,通过课堂实验及实习,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教学做一体。

2、课程目标
2.1能力目标
⑴、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⑵、具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⑶、具有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从事程度较复杂的技术工作的能力;
⑷、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⑸、具有拓展知识、接受终生教育的基本能力。

2.2知识目标
⑴、能够正确使用水准仪;运用水准仪等实训设备进行等外水准测量;
⑵、能够正确使用经纬仪;能够运用经纬仪等实训设备测量水平角、竖直角;
⑶、能够运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联合完成一小区域控制测量;
⑷、能够完成某一区域的地形图测量;
⑸、能够运用测量仪器及工具测设水平角度、水平距离、测设水平线和坡度
线;⑹、能够完成水利工程建筑物定位与放样;
2.3素质目标
⑴、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⑵、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⑶、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⑷、具有计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与实习项目设计见表1~表2
表2 实习项目及学时安排
4、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
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见表3 表
5、实施建议
(1)教学设计
根据该课程标准,学校在教学实施前,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制定具体课程实施方案,细化考核标准和确定评价方法。

《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增改。

(2)教学方法建议
施工现场工程测量工作都是以团队协作完成的具体的工作任务,结合这些工作特点,课程教学模式确定为:以小组形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工程测量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教学项目为载体,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一体化的“工程测量教学场所“为依托,创设适于项目学习的情境。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项目教学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合一,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符合行动领域课程的教学特点。

(3)评价方法建议
本课程实施中采用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目标评价的评价模式,坚持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的评价相结合。

要根据本课程知识性较强的特点,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良好职业行为的养成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节约能源、爱护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4)教学设备与学习场景
使用符合项目教学的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设备。

学习场景为学校测量实训场。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标准、新规范、新材料发展趋势。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6、考核与评价
(1)应突出形成性评价,结合课堂提问、仪器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记录。

(2)建议在教学中分任务模块评分,课程结束时进行综合模块考核。

模块考评中同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建议采用6:4的方式评分。

学业成绩评定汇总表
7、说明
7.1 编写教材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的设计思想。

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组织教材内容。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3)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标准、新规范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4)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7.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2)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