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王公开课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老王公开课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老王》公开课教案一.情境导入,激发共鸣1.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们的心里应该会有一些触动吧。

如果说《背影》教会了我们感恩亲情。

那么,《老王》让我们懂得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Ppt出示课题),去感受这个普通人身上的善心和善行。

2.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框架和写作背景。

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锺书的夫人。

故事发生在“文革”,杨绛在干校期间与老王相识。

十几年之后她写下这篇文章,想对老王表达一种什么情感?——愧怍,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

(下一页)4.散文常常卒章显志,能不能分析一下这句话?(课件出示这句话)——“幸运者”指作者自己,“不幸者”指老王(板书“老王”),“愧怍”就是“愧疚”。

第一部分:体会老王的“活命”1.. 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

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老王怎么不幸?——无组织, 无亲人有残疾住房破受侮辱;——职业、家人、外貌、居住条件等方面来介绍——物质层面(车破旧、眼睛残疾,破破落落的院子),精神层面,(没亲人,受侮辱,单干户)——身体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生活之苦:踏败小屋三轮为生;精神之苦:孤苦无依,备受轻视(老师提示:分析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牢牢抓住细节之间的关联,才能明了作者写作的匠心。

老王的车破不美观,又老又瞎不安全。

这就决定他的生意不可能好。

生意不好,收入就少,自然没钱翻新,住处也就十分破落。

一旦我们界定了一个层面,很自然就能获得一个视角。

沿着这个视角往下分析,这是破译文章的一条捷径。

大家想想,与物质层面相对应的是什么层面?——物质上艰苦和精神上的凄苦.阅读时,要注意逻辑上的关系)2.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心境苦才是真的苦,老王的心境如何?——精神层面板书“苦”——单干户、老光棍、受侮辱,3.物质上穷也罢了,精神上还极苦恼,受人排斥,受人侮辱。

真是“老病有孤舟”。

但是,“脑袋慢”是他的过错吗?这恶病要怪谁?这真是一个苦难的年代,一个恶的年代。

老王渺小得如空气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

过一天,算一天。

他这是在“生活”,还是在“活命”?——“活命”。

(板书:活命)。

4.刚才我们讲到他生前孤苦无依,贫病交加,饱受生活的折磨。

那么在他去世以后呢?——死后埋在沟里。

老王是回民,回民是一个非常讲究丧葬仪式的民族。

这个民族认为,人死了一定要用洁净的身体去拥抱真主。

而老王被埋在沟里,污秽不堪。

他生得屈辱,死得如此狼狈。

他是一个不幸的人。

描述他生活贫苦的这一部分,有物质上的谈到精神上的,这是逻辑顺序。

5.本文写于1984年,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在这么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字回答。

——善(板书:善)。

6.文中提到老王帮杨绛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半费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我们简称“三送”。

有没有——钱逐渐减少,情感逐渐增加。

第一次是生意往来,第二次有对朋友的关照,第三次像亲人之间的往来。

4.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三次“送”,突出了老王的善良。

其中哪件事情最让杨绛难以忘怀?——送油送蛋三. 重点研读第三次的”送”。

1.让我们精读课文8—16段,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细细地品味,想一想:哪个词语触动了我的心弦,为什么?(拿出笔,圈点)“好文不厌百回读”,好文章每读一遍都会有很多收获。

)`Ppt出示:触动了我,因为。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动作神态描写明确:滞笨是什么意思?呆滞笨拙。

这些动作神态描写,都突出了老王病重期间步履艰难。

在身体如此虚弱的情况下给“我”家带来香油和鸡蛋,可见其真情,真是催人泪下。

老王行动不便,杨绛扶了他一把吗?请他进门喝茶坐一坐了吗?——语言描写:(1)我不吃。

(2)我不是要钱。

(可结合杨绛的话)真诚简洁,不善于表达情感,老王是一个淳朴的农民形象。

底层人物的典型。

临死前还惦记着杨绛一家人。

老王最想要表达的恐怕是杨绛夫妇能把他当作一个亲近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可怜的同情对象。

人在生存状态下最根本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

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这个苦而善的底层车夫获得了一定的尊重和关心。

她当时是否知道老王是在死亡的前夕送她鸡蛋?——不知,是后来才知道的。

可惜杨绛当时没能明白老王,而是用钱来衡量了老王的心意。

——肖像描写讨论1:钱锺书先生曾经说:“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

”我想,对不幸的人多一次描写,也是对不幸者的残忍。

这样的形象,你有什么样感觉?有人说很恐怖,你们是怎么理解的?——恶心,恐怖。

真实的东西往往很残忍,读着读着,有一种锥心的痛。

杨绛平时写文章喜欢使用白描,这里却浓墨重彩地描写,甚至不敢让人多看。

不知道她当时是什么心情。

是不是下意识有些鄙视、厌恶?这个形象可能折磨了杨绛很多年,这是老王留在杨绛心中最后的形象了。

这是老王的形象,也是杨绛的心相。

这个心相或许在时时刻刻地提醒杨绛,是不是已经为老王做了该做的?作为一个幸运的人,自己可以为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做些什么?老王的形象绝不只是“镶嵌在门框里”,而是“镶嵌”在杨绛的记忆深处。

讨论:这样好的一个人,作者当时感觉到了吗?请他进门喝茶坐一坐吗?没有。

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有感觉。

连茶水都没请人家喝。

2、那么老王临死之前还要送作者一家人大鸡蛋和好香油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他怎样的心理呢?——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杨绛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不久于人世,临终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

老王在社会底层坚韧地活着,并能坚守做人的良知,是多么令人尊敬!大家不要忘了那是什么社会?——文化大革命3.人们一般认为,文革主要的罪过在于对文化的践踏,这固然不错。

但老师觉得更可怕的一点是,对人与人关系的伤害,对善良人性的践踏。

人性的弱点:自私、贪欲、怯弱、妒忌、虚荣等被“文革”利用,人性的优点:忠诚、勇敢、淳朴、无私、诚实也成为“文革”推波助澜的动力。

在人性的两极都被“文革”利用的同时,那些真正属于人性的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所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受到文革公开的践踏。

可以说,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夫妻互相出卖,师生互相攻击,早上是朋友,晚上是敌人,卖友求荣,落井下石……这样的事,文革期间每天都在上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到了最冷漠最冷酷的地步。

课文中对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有所表现。

找一找。

——“过了十多天”。

“早埋了”。

“散步都没有去老王家看看”。

“埋在哪里,没有多问”。

4.除了老李对老王的冷漠,还有杨绛对老王的冷漠。

她和老王之间是有距离的,对僵尸一般的老王有着强烈的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漠。

如果是写钱锺书,写他们的女儿钱瑗,杨绛会用这样的笔触吗?所以在杨绛心中,老王远不是她的亲人,顶多算是个熟人。

我敬佩作者敢于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态,这有勇气,难能可贵。

而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坚守着对文化人的尊重,甚至把杨绛一家当作亲人,去感恩,去告别。

这是多么可贵,他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

这就是来自底层的人性光辉。

5.同学们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那样无情地刻画老王的形象了吗?就是想突出作者的“愧怍”。

这样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比,知道是什么对比吗?——丑陋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崇高的心,内心的美在外表的丑陋的映衬下,会显得更令人惊心动魄!6.不幸的老王如此对待杨绛一家,仅仅只是因为老王很善良吗?——杨绛一家也很善良。

杨绛和老王在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但有一点却是同样的,那就是善良。

(板书:杨绛,连线“善”)第二部分:杨绛的“活命”1.杨绛是著名的大作家,她为老王做了什么,竟然让老王用尽生命最后的力量来关心她,回报她?杨绛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每人说一点。

(出示课件)2.看来杨绛一家给予老王的也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心理的慰藉啊。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样的精神才能象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平等博爱,内心向善。

3.作者自称是幸运的。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杨绛是一个“幸运者”吗?看谁读书细心,发现了课文中的一些隐语。

所谓隐语,不便明说,怕被责罚,暗有所指。

——肉体上,政治上,经济上,人格上4.要知道文革伊始,杨绛的专职是扫女厕,被剃成“阴阳头”,钱钟书被剃成“十”字头。

还有挂牌游街,女婿自杀,……这就是杨绛一家在文革中所遭受的灾难。

可以说,在杨绛和老王身上,没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之分,只有不幸者和更不幸者之分。

所以,杨绛也是在——活命。

(板书连线杨绛苦)5.那么,杨绛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者呢?谁来说说?(幻灯片下一页)——幸运者是相对的。

老王这样的人死了,我们却活了下来。

——在文革这样的民族灾难面前,个人的不幸,实在称不上不幸。

——获得了老王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反省,灵魂得到了升华。

6.作者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来说:老王靠三轮为生,作者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创作;老王无依无靠,杨绛有丈夫和女儿;老王居破屋,而作者不论屋多破,因为有亲人,那就是一个温馨的家。

这仅有的满足让作者感到了幸福,这就是杨绛先生在大风大浪中,淡定和从容的人生态度啊!杨绛先生很多的作品都表现了这样的人生观:在《干校六记》一书中,她淡定地记录了她在厕所里认真清理便池后,坦然看书的故事;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用心写了《我们仨》,平静地回忆了这个家庭曾经的点点苦难。

在那个时代,像杨绛先生这样的“牛鬼蛇神”,一般人躲都来不及,甚至连亲人都要跟他们划清界限。

而老王为什么不仅不躲,反而倾其所有地关心作者呢?这就是老王的善良,人性的光辉。

第三部分:活出高贵的生命——“愧怍”是啊,不幸的老王和幸运的杨绛一家就是这样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交换爱心。

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他们都在“活命”,但他们“活出了高贵的生命”。

(板书“活出高贵的生命”)。

既然“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杨绛先生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之情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幻灯片下一页)——愧怍是因为有一种东西进入了“我”的心中。

是“人”的平等,是“人”的关照,是真情。

老王已经一无所有,但他有人的感情,人的尊严。

这种源于人的力量,使我的心里不安,乃至几年后才认识到。

——明确:作者对老王,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与,而没有平等的尊重和理解。

这愧怍,其实是一种反省,对自己,对知识分子,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

——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者的悲悯情怀,彰显了她敢于自责,深入思考社会的精神,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