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教学研究实施方案(共9篇)

有效教学研究实施方案(共9篇)

有效教学研究实施方案(共9篇)篇一: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学策略的改变,立足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组织、参与职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充分调动师生教和学的激情,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师生共同体验教和学的快乐与成功。

二、主要目标1、强化对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认识,围绕一个主题一一•究有效教学,构建活力课堂”,形成关注课堂,讲究效益,提高质量”的价值取向,把对学校中心工作的管理研究重点落实在课堂。

2、注重教学环节的落实和优化。

认真做好备课、上课、练习、作业批改与辅导。

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突出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

3、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落实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核心作用,有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研究。

4、重点突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科学拟定教学计划,有效利用教学媒体,合理采用教学手段。

面向全体,有序互动,积极引导,有效调控,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训I练动脑又动手”的学习习惯,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5、认真做好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反馈及个别辅导的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统一筛选课外作业,确保题量适中、质量提高”,作业全收全改,及时反馈,且对问题突出者进行个别辅导,分层要求,全面激励。

逐步建立、完善学科题库,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6、扎实进行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教学得失,坚持写好教学案例,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形成自主探究有效教学,竭力构建活力课堂”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措施1、认真组织有效教学理论知识培训,研读《走进新课程》等专著,不断探究吸收新课程”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注重信息的积累、整合与更新,逐步丰富有效教学理论知识。

2、认真开展学科教研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分学科对各类课型拟订评价标准并逐步修订完善,形成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系统。

3、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员性的有效课堂教学” 集中视导与评估,构建示范课”、研究课”及达标课”等多种平台,组织校内外专家及部分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听、查、评”。

4、认真组织每学期一次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突出课堂教学中学习激情的调动(思维活跃,手脑并重)、学习方式的优化(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互助学习等)、师生良好互动及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

5、在集中视导、评估和竞赛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阶段性评价,并予以有效奖励。

完善教师业务档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6、组织全体教师到江口中学和江维学校听课学习有效课堂教学。

四、研究保障1、学校成立有效课堂教学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舒采郁副组长:顿天来赵黎明成员:舒斌武宗喜2、聘请县教研室部分专家为顾问,指导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并参与视导和评估。

舒溶溪乡中学2011年11月篇二: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背景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走过10个年头之际,发生了三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第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文件《北京市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全市基础教育系统广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二,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九次国家讲习班,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创新实践成绩给与了高度评价,强调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202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波恩召开首次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高层会议,检阅各国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 -2014)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对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部署。

这些事件表明,在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由课题研究、项目推进转而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并日渐转变为公共政策;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者、专家与官员的共识,并正在形成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股新潮流。

本课题试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探求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

二、问题提出有效教学主张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测量来考查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即教学的科学”有效教学的提出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烙印。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当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有效教学在主张教学效益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格形成、生命关照等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以我们把有效教学理解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

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原则。

如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提到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历经5年时间研究后提出的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斯坦芬在《教学原理》中提出有效教学的十大原则等。

从国内外文献研究来看,发现存在最大问题有二:一是国外研究成果固然有其科学性、先进性,由于文化、教育背景差异,难以有效地指导我们国内的课堂教学,如何接受、借鉴、创新是我们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二是国内研究成果大凡是文献研究和建议性理论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缺少实践基础,在指导性和普遍意义上看,缺乏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然而国外到我国访问的学者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很感兴趣,这说明彼此之间存在互补,资源如何整合,如何进入实践操作层面?我们尝试依此入手进行探讨。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

如何有效解决课程改革这么多年而有的教师仍然存在的如下困惑:(一)教学方式的困惑。

几十年的教学方式,突然改变,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还很多见,为了高考,好多时候是新课程老教法。

(二)学生的困惑。

为了高考,学生好多还是仍埋头于练习题之中,其次,好多同学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太大。

(三)教材的困惑。

新课程,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感觉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压力。

(四)教学资源的困惑。

新课程对信息量的要求增大,需要多渠道,多途径获得信息,对资料、设备等要求高,老师的知识储备也更重要。

总之,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思路,又面临一些新问题,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着手点在于改变以往科研重点关注为什么做”的套路,试图把重点放在“做什么、怎么做”上,避免以往科研教师一开始就遇到一大堆理论,不知所从或者把事情做了,钱也花了,最后仅得到一大堆理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尝试给一线教师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课堂教学行动方法指导和有效教学理念引领,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地方特色有效教学模式,依此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假说课题的界定:传统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m 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一住命主体。

d 便是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而这一本质的缺陷恰恰是阻碍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素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障碍。

如何改变过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年)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规定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地位,重点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范式,应该由知识接受型”教学范式向教与学团队作战”的教学范式转变。

追求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益的最大化;锻炼教师、学生团队作战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综合渗透,全面发展”。

笔者倡导的基本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可题导练-四环递进”。

理论假说:第一,研究地方特色有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理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师生发展的需要。

能够为目前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新模式。

第二,研究地方特色有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将能大幅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师生自主、全面、和谐、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第三,研究地方特色有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将有利于师生角色转换、教与学方式转变和专业素质发展,有利于构建促进学生发展、营造民主氛围、充满生命活力的阳光课堂。

第四,研究地方特色有效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将有利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助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1. 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充实现有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有效成长。

在实施有效教学策略过程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大面积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有效教师。

教师要学会自我学习、重塑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持续发展下的教育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

3.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有效教学氛围,有力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学校整体教育科研水平,缩小班级、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推进学校发展。

4. 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区域教育均衡有效发展的新局面,整体提升地方教师队伍的素质,缩小校际、城乡之间在教学一线的不平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五、实验思路、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1. 实验思路:本课题研究将采用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先学后教理念,贯彻以问题导练为主线,以及时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问题。

实验教师在认真学习《实施方案》和有关有效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联系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充实实验工具《有效课堂〃教与学策略》,学生课前自主完成问题目标,实现自我评价;课堂教师引导,创情设境,激发兴趣,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学生通过实践拓展,实现问题深化,效果强化。

2. 实验对象:主要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和一线教师(包括民办学校)。

3. 研究方法:充分体现实践操作研究理念,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反思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方法和手段;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采用调研、专题研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个案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