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一)一是进行归类总结。
进入高三以来,同学们做了很多题,在最后阶段要将做过的化学题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归类。
对做错的题目,要分析哪些是自己知识缺陷造成的丢分,哪些是审题不清造成的丢分,又有哪些是因为表达不规范丢分。
有错题本的同学,可以拿出错题本,重新再做一遍,接着进行归纳、反思、总结。
除了关注自己经常做错的题目,同学们还要整理出经典得分题。
什么是经典得分题?蓝宇老师解释,对学生而言因人而异。
他提倡学生将自己认为典型的、有思维深度的,同时是在考试中发挥超常的题摘录到本子上,这样将明显提高对化学问题的鉴赏能力与解决能力,更重要的是高考前拿出来看一看,可以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考超常发挥。
二是注意查漏补缺。
在后阶段,同学们不要盲目做题,而是通过前一阶段的试卷分析,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再有针对性进行专题训练。
三是通过题型有针对性复习。
高考化学一共有8道客观题,每题6分,易得分也易失分。
蓝宇老师认为,高考化学选择题主要还是考查主干知识,包括周期率周期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等方面,同学们可以按考试题型进行复习。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也各有侧重。
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在复习期间要力争掌握每个高考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而对于广大中等水平的学生或者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在复习期间首先需要掌握在高考中出现概率较大的知识点,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最关键的地方。
四是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套路。
例如实验题,是每年的必考题,这类题审题时第一步就要认清实验目的,围绕着实验目的去思考,就比较容易入手。
实验题如果是考有关气体制备的综合实验,同学们就要根据气体综合实验的整个流程来思考问题(气体发生装置→净化、干燥→主要实验→尾气处理)。
只有自己在考前总结出一套类型题的解题套路,才能在考试中迅速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顺利快捷答题。
五是把“回归”作为复习的主题。
回归什么呢?蓝宇老师认为,后阶段还要回归课本,回归解题方法,回归曾经做过的练习和试卷。
在回归课本时,同学们重点应该将常考的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再仔细看一遍。
上新课时,老师曾花了很多时间在演示实验上,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分析物质的本质和原理。
◆应试技巧一是规范答题用语。
化学这门科目,在化学用语的表达上要求比较“苛刻”,同学们在答题目过程中,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你写什么,不要把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电子式写成分子式,或者结构式写成电子式。
同时,化学专用语不能写错别字。
考生常写错的有脂(酯)化,氨(铵)盐,坩锅(埚),金钢(刚)石等(括号中为正确的字)。
二是小心作答计算题。
化学主观题中,如果是不要求写过程的计算题,中间计算过程出错的几率非常大,如果计算错误,即使方法正确,也拿不到分。
所以考生如果有时间检查,最好先检查计算题。
三是全面审题。
如果考试中第一遍看下去,前面的问题不会,不要抓住它不放,可以继续往下面看,说不定后面的问题会给你解答前一问题的信息或者从中得到启发,前面的问题就有了思路。
例如有一年的化学推断题,从题干看到倒数第二问,仍然一点头绪也没有,直到最后一问才给出较为明显的解题突破口。
所以考生拿到比较陌生的题目不要急于做题,最好把题目整体读个1~2遍。
当答案不唯一或有多种选择时,建议以最常见的方式作答不易失分,能用具体物质作答的要用具体物质作答,力求表达更准确。
例如举一个工业上co作还原剂的反应,考生最好写cuo+co=cu+co2,因为这个化学方程式初中就学过,考生最熟悉不容易写错。
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二)在高三复习阶段,要继续读好、用好教材。
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物质多、实验多、现象多是化学教材的特点。
对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化学需构建知识网络:粗、细得当,深、精合理读教材,带着问题反思教材。
对课本上的重、难点知识要边读,边批,边记,边理解,边思考。
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教材与练习题的关系。
不要盲目地做大量的练习题,要善于从教材中“寻源”。
我们在分析过程中会发现:无论是简单题、难题,“根”都离不开教材。
因此建议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都要认真思考分析、查找这些练习题跟教材上的哪些知识相关,有时外表看似很难的综合题,通过分解剖析,从教材上找原理、摸规律,解题思路就会清晰,这样就会渐渐提升自己应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分类总结“网络化”经过一、二轮的复习,部分学生的感觉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这样的学生其实就是不善于“经常联想、总结归纳、找出知识规律,积累不同类型解题方法”。
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
例如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时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从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有机化学的规律性更强,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实在是微不足道。
这样,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通过多种途径、循环往复的联想,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有助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精研考试说明,精讲精练今年的考试说明变化不大:与去年相比,能力要求部分增加了通过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部分增加了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以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问题(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纵观近几年化学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考题不偏、不怪、不超纲,命题风格“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基本保持稳定,复习时勇于预测高考内容的侧重点,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讲究方法,归纳技巧;要精选例题习题,做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要重视变式训练,要注重做后反思;善于分析和仔细把握题中的隐含信息,灵活应用简单方法。
另外理综试卷题量大用时长,复习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加强定时训练,有助于磨炼学生的耐心和提升做题速度。
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三)1.依据高考要求,准确把握考点要求一轮复习中第一,教材的把握:知识点要全面、系统。
第二,考纲的把握:考点要准确、规范。
第三,教师复习教学中自主备课不依赖教辅。
明确两个概念的区别:考点与知识点的不同,如知识点——国家的首都,考点——什么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当时中国为什么选择北京作为首都?现阶段有学者提出中国首都要迁都。
请你提出支持或反对迁都的理由?或请你给迁都提出你的建议。
——这是考纲中对某一知识点考查不同层次考点的要求。
化学知识考试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
一般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要求。
相应的知识层次可表述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探索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指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知其然”的问题。
心理过程主要为记忆,知识的形态为表层化的知识。
与新课程标准中知识这一维度相对应,认知目标为识别(记忆、再认等),知识的形态为表层化的知识。
教科书上的知识主要的表现形式为陈述性知识。
与考试大纲中的了解属于同一层次知识。
如:不同的碱金属与水反应的程度不同,钠、钾化学性质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的现象描述等。
程序性知识——用于回答世界是为什么的问题,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与新课程标准中技能这一维度相对应。
认知目标主要为理解(说明、转化、分析、解析和推断)。
知识的形态为内化的知识。
教科书上运算法则、原理、规律、定理的运用,实验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等属于程序性知识。
与考试大纲中的理解或掌握属于同一层次要求。
如:不同的碱金属与水反应的程度为什么不同?从原子结构、元素的金属性、单质的还原性角度分析。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程序性知识,其特殊之处主要在于这类知识是调节和控制自身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益的。
获取这类知识面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
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相对应。
知识的形态为知识的升华。
这类知识是教科书上所不具备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对已学过知识进行类比,或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与获取旧知识的方法进行比较,或解决某一问题时与解决另一问题具有相类似的思维方法等,学生对已上学习经验进行体验获得感悟,形成一种学习的策略。
如:用什么实验能说明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活性(还原性)从上自下逐渐增强?只有当学生将不同的碱金属与水反应的程度不同的反应事实,内化成为与单质的化学活性(还原性)相联系,并能转换成一种化学的思考方法和实验方法——用同一氧化剂与不同还原剂反应的反应程度不同来判断还原剂的强弱。
这一知识内容才得到了升华。
防止只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复习,忽视学生程序性和探索性知识的复习。
使学生感觉复习课是新课的再现,只是知识内容多一些。
听化学课容易懂,作化学题难。
2.研究高考命题模式,进行有效训练(1)常用的命题模式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的命题模式从运用知识的角度和考查的能力要求去分析可分为三种:说明性、解释性和探究性。
这三种考查方式可以分别进行命题,也可以在同一试题中同时出现。
①说明性试题模式说明性试题要回答的“是什么”的问题,一般只需要运用陈述性质知识即可,认知水平属于识别层次,是一种知识确认式的基础性综合试题。
题型表现为:选择题、填空题、回答“是什么”的简答题。
②解释性试题模式解释性模式试题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一般需要程序性知识来解决问题,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是一种阐述式的拓展性综合试题。
由运用多种知识(多学科知识)解释事物、现象的形成背景、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和推测结论。
题型表现形式:选择题、回答“为什么”简答题、推断题等。
③探究性试题模式探究性试题要回答的是面对未知事件“怎么办”?一般需要考生动用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协同求解问题,认知水平属于探究层次,是一种设计创新式的探究性综合试题。
题型表现形式:选择题、填空题、简单实验设计和开放性试题。
将考试大纲的条文题型化,题目设计层次化,使我们的教、学、练与高考要求一致。
(2)有效训练的方法①题从哪里来:高考题、调考题、自编题、滚动题。
②针对性:综合条件下的高考(改编单学科高考试题)、本省的高考,学生的不足。
③适度:难易适度,多少适量,学科协调。
④从训练中学习考试:训练是学习过程。
训练中要突出四个意识,分数意识、规范意识、速度意识、规划意识。
⑤训练的常用方法:一轮复习课时练(8+4),一轮复习每章进行一次单元测验,每月进行一次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