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质张之琼第一节道德与职业道德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道德问题存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反映着一定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一、什么是道德在中国思想史上,道德有时指人的思想品质,修养程度,善恶评价;有时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但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is(摩里斯),原意是指风尚和习惯,引伸开来,也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意思。
为了调节各个方面的矛盾,各种道德应运而生。
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等,没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人类社会既不能生存,也无法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荣辱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评价方式和手段,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道德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道德是以善与恶、好与坏、荣与辱等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的行为。
第三、道德在调节人们的行为时,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起作用的。
2、道德的特点1、依靠手段的特殊性(特殊规范性)。
2、适用范围广泛性(广泛的渗透性)。
3、发展过程的继承性(历史继承性)。
4、阶级社会的阶级性。
5、知行的统一性(显著的实践性)。
3、道德的功能1、认识功能。
2、调节功能。
3、教育功能。
(二)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涉及人行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善恶、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三)职业道德1、什么是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人们维持生计,承担社会分工角色,发挥个性才能的一种持续进行的社会活动。
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
2、职业道德含义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而且是本行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3、职业道德特点(1)行业性。
(2)广泛性。
(3)实用性。
(4)时代性。
4、职业道德的社会职能1、职业道德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
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只作原则性的规定,比较概括,而职业道德则根据这些原则性规定,结合各种职业活动特点,提出具体的行为规范,把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具体化、职业化。
例如,“爱祖国”这一道德规范,在军人道德中,就职业化为保卫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
在教师道德中,就职业化为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
在海关人员道德中,就职业化为促进对外贸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捍卫祖国荣誉和尊严等。
2、职业道德具有促进社会道德风尚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对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能否形成,有着直接关系。
如孔繁森、李国安、李素丽、徐虎等,他们以高尚的道德风尚带头净化社会风气,用自己模范行动感染人们的心灵,在社会上播洒了文明新风的热潮。
事实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各自岗位责任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要求,内化在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中,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岗位职能化,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收到实效。
3、职业道德具有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社会现实能力的职能。
职业道德能把职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行为,区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应当的和不应当的、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善的和恶的。
4、职业道德具有调节职业关系,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职能。
一方面调整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各部门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
如工作不协调、利益不一致、团结互助不够等,需要职业道德来调节。
另一方面调整本职业的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如医生与病人、教师与学生、营业员与顾客等。
5、职业道德具有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促进事业发展的职能。
职业活动好像“学校”,职业道德好像“教师”。
在工作岗位上确立崇高的生活目标,积极的劳动态度,选择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第二节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一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职业劳动者职业活动、职业行为好坏的标准。
这些规范,是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要求的集中提炼和高度概括,是一切从业人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鲜明表达了从业者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职业行为上必备的道德准则。
规范就是标准、准则之意。
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在人类社会中,规范普遍存在。
如交通规则、技术规范、服务规范、社会生活规范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介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原则与具体行业道德规范之间的职业行为准则。
它概括了各种行业道德的共同特点,对各行各业提出了共同要求。
各行各业人员只有明确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把职业道德要求变成实际行动,以协调各种职业关系,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一、基本规范1、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就是热爱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起码的要求,是遵守职业道德的首要标志。
爱岗敬业的要求:(1)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确定职业理想,视事业为生命(2)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
(3)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勤学多问,掌握过硬本领。
(4)反对玩忽职守的渎职行为2、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是传统美德,是对社会对人民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首先准则。
诚实不是老实更不是老好。
诚实是为人之本,不讲假话。
树造堂堂正正的人格力量。
这是为人、为官、为事的根本。
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光明磊落,不歪曲事实,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诚实守信的要求:(1)光明磊落,不歪曲事实,信守承诺,不欺骗他人。
(2)讲究质量,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把质量关。
(3)信守合同,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认真履行承诺或合用。
3、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社会、人民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
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办事公道的要求:(1)要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秉公办事。
客观公正就是遇事从客观事实出发,并能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处理。
(2)要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3)要照章办事,平等待人。
照章办事就是按照规章制度对待所有的当事人,不徇情枉法、不徇私枉法。
4、服务群众服务群众不仅是服务工作的人或领导的要求。
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目的。
服务群众的要求:(1)热情周到。
就是对服务对象抱以主动、热情、耐心的态度,把群众当作亲人,服务细致周到、勤勤恳恳(2)满足需求。
就是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心他人疾苦,主动为他人排忧解难(3)要有高超的服务技能。
5、奉献社会奉献社会是一种无私忘我的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每个从业者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奉献社会的要求:(1)胸怀祖国,立足本职,团结协作,多做贡献。
(2)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3)反对行业不正之风。
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行业职业道德规范是与该行业的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共同职业道德的行业化和具体化。
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业个性特征紧密相关。
社会各行业的性质、特点、服务对象、服务手段以及传统习惯等,是不完全一样的。
因此,各行业的职业道德都有自己的特点,职业道德规范也不相同。
第三节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职业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加强修养而形成的。
一、修养的含义什么是修养?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现象中引出概念,在伦理上源于《孟子》中的“修身”、“养性”说,北宋哲学家程颐第一次把“修身”和“养性”结合起来,正式提出“修养”概念。
所谓“修”,主要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
所谓“养”主要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
修养就是整治、提高、涵养、陶冶,指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陶冶,行为举止方面的整治,理论、知识、工艺、技能方面的造诣等。
它既包含“修身养性”的意思,又包含养成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的意思。
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各方面,范围很广,具有各方面内容。
如政治修养、理论修养、纪律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
二、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什么是职业道德修养?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借以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较高的境界。
人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范畴,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以一定的个体自觉性、能动性为前提的。
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
一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道德品质的外因,职业道德修养则是形成人们道德品质的内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外结合,关键在自我努力。
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职业道德知识。
是道德修养的前提,包括理论、原则、规范。
区分是非。
职业道德情感。
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好恶的情绪和态度,情感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强大力量,影响人们道德行为。
爱憎分明。
职业道德意志。
是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力量和精神。
有了意志,才能抵制腐蚀、引诱,形成高尚品质。
克困,排障,“富贵不能…”职业道德信念。
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责任感,是知、情、意的结晶。
责任感职业道德行为。
是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职业道活动的具体表现,也是进行职业道评价的事实根据和基本内容。
知、情、意、信、行等环节相辅相成,紧密衔接,-----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人们自觉进行思想斗争,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克服一切旧的腐朽的职业道德影响的过程。
特别是现在社会环境方面不尽人意,必须在自己的头脑中打“防疫针”,自己同自己“打官司”,既是“原告”又是“被告”,还为“法官”,树立正确的东西,纠正错误的东西。
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严格要求和自觉意识。
四、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个人进步成才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