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刑法学考试题无忧模拟真题练习资料全整下载1 1、判断1、刑法具有不完整性。
(#an#2、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自1979年7月1日起实施。
(#an#3、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刑法仅适用于当地,不具有普遍性。
(#an#4、在对刑法某一条款进行解释时,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方法。
(#an#5、刑法就是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直接给予刑罚制裁。
(#an#2、多选1、刑法的分类包括(#an#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B.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C.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2、根据《刑法》第2条的规定,刑法的任务可概括为(#an#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D.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E.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3、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an#A.总则B.犯罪C.刑罚D.附则E.分则4、下列属于论理解释的是(#an#A.当然解释B.反对解释C.补正解释D.比较解释E.文理解释5、刑法的机能包括(#an#A.行为规制机能B.维护社会秩序C.法益保护机能D.保护国家的国防、军事利益E.自由保障机能6、刑法保护的法益有(#an#A.有关人身的法益B.有关经济的法益C.有关财产的法益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E.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7、下列哪些机关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an#A.全国人大常委会B.中国法学会C.司法部D.最高人民法院E.最高人民检察院3、案例分析1、比较解释2、反对解释3、论述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及意义。
4、简述刑法的任务。
5、论述刑法的性质。
6、试论述刑法“但书”的作用。
7、简述论理解释的主要种类8、扩大解释9、刑法10、刑法解释的效力(P9)11、试述刑法的机能。
12、立法解释13、文理解释14、论理解释15、体系解释16、司法解释4、单选1、狭义刑法是指(#an#A.治安处罚条例B.刑法典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D.研究刑法的科学2、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an#A.强制性B.处罚方法的严厉性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D.阶级性3、正式的刑法解释包括(#an#A.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B.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C.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D.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A.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B.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C.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D.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5、附属刑法是指(#an#A.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B.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C.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D.刑法典的附则6、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an#A.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B.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D.保护法益7、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an#A.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B.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C.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D.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2 1、案例分析1、国事犯罪2、简述对犯罪的分类。
3、简述对社会危害性的理解。
4、隔隙犯与非隔隙犯5、亲告罪6、简述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
7、试论述犯罪的特征。
8、基本犯9、减轻犯10、社会危害性11、自然犯与法定犯12、加重犯13、身份犯2、单选1、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an#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B.是犯罪不予刑罚处罚C.不构成犯罪D.是对犯罪质的规定2、重罪的一般标准为法定刑(#an#A.5年以上B.3年以上C.7年以上D.10年以上3、犯罪的本质是(#an#A.危害社会秩序B.违反法律规定C.侵犯法益D.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4、在对犯罪的理论分类中,将犯罪分为重罪、轻罪与违警罪的标准是(#an#A.法定刑B.犯罪情节C.行为危害性D.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5、下列哪一项不是对犯罪的理论分类? (#an#A.重罪、轻罪与违警罪B.自然犯与法定犯C.隔隙犯与非隔隙犯D.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3、多选1、下列对社会危害性理解正确的是(#an#A.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了侵害时,该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B.当某种行为对法益仅造成了危险时,该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C.社会危害性是质与量的统一D.社会危害性是相对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E.社会危害性是客观性与可知性的统一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具有的特征有(#an#A.社会危害性B.行为具有可罚性C.刑事违法性D.行为的残酷性E.犯罪手段的多样性3、刑事违法性的表现有(#an#A.违反了刑法典的规范B.违反了单行刑法的规范C.违反了附属刑法的规范D.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E.违反了其他法律规范但因情节严重进而违反了刑法规范4、下列关于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说法正确的是(#an#A.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是统一的B.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或基础C.刑事违法性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D.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实质E.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实质5、下列属于对犯罪的法定分类的有(#an#A.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B.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C.身份犯与非身份犯D.自然犯与法定犯E.亲告罪与非亲告罪4、判断1、刑讯逼供罪与诬告陷害罪的主体都是真正的身份犯。
(#an#2、自然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小,而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变易性较大。
(#an#3、刑法明文禁止的行为即为犯罪。
(#an#31、单选1、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放毒药,见乙神态痛苦而反悔,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
其实,甲投放的毒品量不足以致乙死亡。
对于甲,应认定为(#an#A.犯罪中止B.犯罪未遂C.犯罪既遂D.不是犯罪2、犯罪未得逞是指(#an#A.未发生任何危害结果B.未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C.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D.为满足某一具体犯罪构成所需要的全部要件3、张某准备到某厂财务室撬保险柜偷钱,他约李某帮助他去望风,李某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张某。
张某的行为属于(#an#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意表示D.犯罪中止4、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an#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5、区分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志是(#an#A.犯罪分子是否已经完成犯罪预备行为B.犯罪分子是否已接近作案目标C.犯罪分子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D.犯罪分子是否已经进入作案现场6、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an#A.可以免除处罚B.应当免除处罚C.可以减轻处罚D.应当减轻处罚7、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静脉注射大量空气,后甲反悔后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但乙仍然死亡。
甲的行为应认定为(#an#A.故意杀人未遂B.故意杀人既遂C.故意杀人中止D.过失杀人8、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了射击。
甲的行为是(#an#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犯罪既遂D.不构成犯罪9、某甲深夜跳墙进入一女村民家,企图实施强奸行为。
入屋后,即站在窗前,用螺丝刀撬窗子,在其中一扇窗刚打开之际,正在睡觉的妇女惊醒,遂打开电灯,呼喊抓坏人。
甲一看灯下的妇女,竟是自己小学同学,便感到难为情,于是扭头就跑。
甲的行为属于(#an#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10、犯罪未遂形态只能发生在(#an#A.犯罪的预备过程中B.间接故意犯罪的过程中C.犯罪实行过程中D.过失犯罪过程中11、有关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n#A.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出现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形态。
在犯罪实行阶段,只能出现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形态B.犯罪形态是静止的行为状态,犯罪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C.犯罪形态没有先后连续性,犯罪阶段则具有连续性D.一个故意犯罪行为可能经过几种犯罪阶段,也可以出现几种犯罪形态12、对于预备犯的处罚原则是(#an#A.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比照既遂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3、行为人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预备行为的,其行为构成(#an#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2、判断1、区分中止与未遂时,“能达目的不欲”与“欲达目的不能”中的“能”与“不能”应当以客观方面为标准。
(#an#2、犯罪行为引起了危害后果则为犯罪既遂。
(#an#3、犯罪行为一旦实行终了,则不可能再成立犯罪中止状态。
(#an#4、某甲因与某乙有仇,而产生了杀害某乙的犯意,但经过反复考虑后打消了杀害某乙的念头,某甲属于犯罪中止。
(#an#5、对于过失犯罪而言,存在成立与否的问题,但不存在既遂与未遂的问题。
(#an#6、未遂犯都是危险犯。
(#an#7、犯意表示也是一种犯罪预备行为。
(#an#3、案例分析1、简述故意犯罪形态与故意犯罪阶段的关系。
2、简述犯罪未遂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3、故意犯罪形态4、犯罪预备5、犯罪未遂6、简述犯罪中止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7、简述犯罪预备的特征与处罚原则。
8、犯罪中止4、多选1、下列情况中,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是(#an#A.过失致人重伤后马上将受害人送往医院抢救B.去盗窃的途中发现屋里有灯光而返回C.将挪用的用于营利的资金悄悄还上D.毒害他人之后良心发现,乘毒性未发作将被害者送往医院抢救,但被害者仍然死亡E.甲与邻居乙吵架,盛怒之下甲持枪来到乙家中欲枪杀乙,第一枪未击中,此时甲复又心中不忍,念及邻居感情,遂放弃回家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an#A.犯罪预备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犯罪连续E.犯罪实行终了3、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an#A.甲提刀尾随乙欲抢劫,因有车经过,使甲未得逞B.乙为盗窃财物而进行实地考察C.丙守候在乙并经之路意图杀害乙D.丁扬言要杀害戊E.甲欲杀乙,在日记中详细地描述了准备作案的计划4、犯罪预备的特征是(#an#A.主观上有犯罪故意B.客观上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C.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D.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E.为进行犯罪准备工具5、下列关于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an#A.未遂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之发生B.是否着手不同C.犯罪未遂可有预备未遂,犯罪中止则无D.有无犯罪结果不同E.自动防止犯罪结果的情况下,既有可能成立犯罪未遂,也有可能成立犯罪中止6、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an#A.时间性B.自动性C.客观性D.有效性E.及时性7、甲仇恨乙,某日甲误将碱面当毒药投入乙的水杯中,乙喝后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