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
1、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 措施。 措施。 2、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 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更注重个性、创造性等方面 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更注重个性、 的培养 3、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4、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 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 反映社会、 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5、……
11
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具体可以概括为培养十大能 力: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 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 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7、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behind)
10
我国台湾地区
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改革目标:国民教育的目标在于透过人与自己、人 改革目标:国民教育的目标在于透过人与自己、 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人性化、生活化、适性化、 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人性化、生活化、适性化、统 整化与现代化的学习领域教育活动,传授基本知识, 整化与现代化的学习领域教育活动,传授基本知识, 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身心充分发展的活泼乐观、 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身心充分发展的活泼乐观、 探究反思、恢宏前瞻、创造进取的健全国民和具世 探究反思、恢宏前瞻、 界冠视野的公民。 界冠视野的公民。
3
次课程改革:1978年1月开始。对学制、学时、 第5次课程改革 次课程改革 各年级课程时间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次课程改革: 第6次课程改革:1988年9月开始。颁布了24个学科 次课程改革 的教学大纲。 次课程改革: 第7次课程改革:1992年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 次课程改革 制小学、初中课程方案》1996年发布《全日制高中 课程计划》。 次课程改革: 第8次课程改革:2001年至今的这次课程改革。 次课程改革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本讲主要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课程改革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
–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本、韩国、我国台湾、
美国、英国、新加坡
– 我国的背景
三、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我国新课程研制过程(以高中为例) 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 (一)阶段和地区 – (二)我国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和要求
70
69.8
60 50 40 30 20 10 0
能 技 识 知 础 基 自 主 责 获 取 实 任 知 践 感 识 能 和 科 力 道 学 价 德 素 值 身 养 判 心 创 断 健 新 交 批 搜 康 精 流 判 集 神 合 性 利 作 思 用 生 考 信 活 人 息 生 生 存 规 划
25.2 19 13.5 13.2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 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 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 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 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 力。
14
六项基本技能
交 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
15
四方面共同的价值:
自我: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 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
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人际关系: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 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 社会: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 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 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 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环境: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 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 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 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 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多样性。 多样性。 16
22
校长、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50% 40% 30% 20% 10% 0% 校长 教师
23
基础知识与技能 公德 政治信念 分析解决问题 健康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动手能力 美的态度表现 搜集利用信息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高中) 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高中)
2000年: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2000年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 年教育战略 “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 美国学生在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台湾地区高中课程改革
三大目标:
– 生活素养: 提升人文、社会和科技的知能; 加强逻辑思考、判断、审美以及创造能力;增进团队 合作与民主法制的精神和责任心。 – 生涯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 – 生命价值: 养成尊重生命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3
英国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 英国1988年颁布《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 1988年颁布 国家课程等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制定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等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制定课程标准。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四项发展目标:
2
一、新中国成立后历次课程改革
第一次课程改革:1950年8月开始。明确规定小学学制为5 第一次课程改革: 年,开设语文、算术、体育、图画和音乐课程,四、五年 级设自然、历史和地理。 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年3月开始。对中小学进行改革,基 第二次课程改革: 本参照苏联的教学大纲模式。 次课程改革: 第3次课程改革:1958年9月,以缩短学制、大炼钢铁、强 次课程改革 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特征。 次课程改革: 第4次课程改革:1963年7月开始。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 次课程改革 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进行安排。
魏书生:全国优 秀班主任
杨瑞清:南京行知小 学校长
21
国内调查
1996—1998年 1996—1998年
教育部组织16 教育部组织16所大学和中央教科 16所大学和中央教科 所的专家,对全国9 所的专家,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 16000名学生 2000名校长 名学生, 名校长、 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 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 对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 况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 况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
4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5
1、国际背景
部分国家和地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述
6
日本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 育课程。至今进行了8次课程改革。 育课程。至今进行了8次课程改革。 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 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 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教育指导 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思想突出四个方面:
18
2、国内背景
1996—1998年 1996—1998年
我国课程改革的成就与现 状调查
19
前7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成就
初步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 初步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
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 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学 校附属第二实验小学教 师,创造情境教学法
第一,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在国际社会中 第一,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在国际社会中 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以及作为 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 生存的日本人的意识。 第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主学习 的能力 第三,各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中展开教育活动时, 第三,各学校在宽松的环境中展开教育活动时,要切实让学 生掌握基础的、基本的东西,充实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 生掌握基础的、基本的东西,充实个性教育。 第四,各学校要发挥创造性,开展特色教育, 第四,各学校要发挥创造性,开展特色教育,兴办特色学校 。 特色教育
新加坡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 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 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 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 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 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 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 世纪的需要。 世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