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胜刚《国际金融》(第2版)章节题库-国际金融理论简介(圣才出品)

杨胜刚《国际金融》(第2版)章节题库-国际金融理论简介(圣才出品)

第十章国际金融理论简介一、概念题1.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北京工商大学2006研)答: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关于汇率机制和货币一体化的理论,该理论着重要解决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和货币同盟或货币一体化最佳。

西方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是有关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的概念,即指由一些符合一定标准的地区所组成的独立的货币区,在这种货币区内,各成员采用固定汇率制并保证区内货币的充分可兑换性。

其最适度性表现为,这种货币区能通过协调的货币、财政政策和弹性的对外汇率实现三个目标:区内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对外收支平衡。

关于组成这种货币区的标准问题,经济学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首先提出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是罗伯特·蒙代尔。

1961年,他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作为确定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

蒙代尔的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提出后,在选择划分区域的标准上引出了许多争论。

主要的有:经济高度开放、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政策一体化、通货膨胀率相似等。

研究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目的是试图分析各国经济的结构特征,并就这些特征给出某些标准,使满足这些标准的国家组成货币联盟。

同时,它研究一国加入一个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认为,加入货币区将为加入国带来好处,当然也得付出某些代价。

2.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中央财大2008研)答:(1)货币危机又称国际收支危机,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来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有的学者认为该幅度为15%~20%),就可以称为货币危机。

就其狭义来说,货币危机是与对汇率波动采取某种限制的汇率制度相联系的,主要发生于固定汇率制下,它是指在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通过外汇市场进行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带有危机性质的事件。

(2)金融危机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混乱和动荡。

主要表现是:强制清理旧债;商业信用剧减;银行资金呆滞,存款者大量提取现钞,部分金融机构倒闭;有价证券行市低落,发行锐减;货币饥荒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猛烈提高,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本币币值下降。

(3)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非常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发生在外汇市场上,体现为汇率的变动;而后者的范围更广,还包括发生在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等。

货币危机可以诱发金融危机,而由国内因素引起的一国金融危机常常会导致该国货币危机的发生。

3.利率平价条件(中央财大2009研)答:利率平价条件指所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预期回报率相等时外汇市场所达到的均衡条件。

具体如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对于筹资者来说,利率的高低决定筹资成本的高低;对于投资者来说,利率的高低决定投资收益的高低。

当国际间存在利率差距时,在特定汇率水平下,为套利而跨国流动的货币资本就会大量出现,并通过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促使汇率变动,而汇率的变动又会反过来遏制资金的跨国流动。

只有当利率差与汇率变动的水平相等,货币资本跨国流动无利可图时,利率差对汇率的影响才会消除。

利率平价条件由费雪效应拓展而来,可简要地由下式表示,即:由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以A国货币进行投资和以B国货币进行投资的利率差,应等于B国货币汇率的远期升水或贴水,而且随着利差的扩大,汇率的远期升水或贴水也应同比例的变化。

4.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price monetary approach)答: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简称为汇率的“货币模型”。

该理论假定本国债券和外国债券是完全可替代的,因此这两种资产市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的债券市场。

这样,只要本国货币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债券市场也必然处于平衡状态。

因此,货币模型集中分析本国货币市场上货币供求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弹性价格分析法的基本结论是:本国与外国之间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利率水平以及货币供给水平通过对各自物价水平的影响而决定了汇率水平。

货币模型体现了资产市场分析的基本特点,即对未来汇率水平的预期直接影响到即期汇率水平的形成。

5.汇率超调(overshooting)答:在汇率决定的粘性货币分析法即“超调模型”中,当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存在粘性而汇率、利率作为资产价格可以自由调整时,为维持经济平衡,汇率在短期内的调整幅度超过长期水平,这一现象被称作“汇率超调”。

超调模型是对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一种综合,成为了开放经济下汇率分析的一般模型。

6.粘性价格的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答:粘性价格分析法又称汇率决定的“超调模型”。

超调模型与货币模型的区别在于:它认为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场的价格在短期内具有粘性,这使得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不能成立,经济存在着由短期平衡向长期平衡过渡的过程。

“超调模型”的结论为:当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存在粘性而汇率、利率作为资产价格可以自由调整时,为维持经济平衡,汇率在短期内的调整幅度超过长期水平,这一现象被称作“汇率超调”。

由于在一段时期后,价格才开始调整,所以长期平衡就是价格充分调整后的经济平衡。

可以看出,货币模型中所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超调模型之中长期平衡的情况。

7.汇率决定理论(华东师大1998研)答:汇率决定理论是描述均衡汇率的决定,影响其波动幅度的因素及波动规律的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与国际收支理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是西方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是一国货币当局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汇率决定理论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有不同的理论形式,主要经历了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国际收支说、利率平价理论和资产市场说几个阶段。

国际借贷说认为,一国汇率的变动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引起的,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

购买力平价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及其变动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汇兑心理说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为了满足欲望,如满足购买、支付、投资、外汇投机、资本逃逸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双方对外币边际效用所做的主观评价。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波动由两国利率水平差价决定。

1973年固定汇率崩溃以后,基于国际借贷说、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均衡分析的国际收支说开始盛行,认为国际收支影响外汇的供给与需求,进而影响汇率。

与此同时,由固定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论演变而来的汇率货币论、结合利率平价理论进行短期的汇率分析提出的超调模式、以及将托宾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运用于汇率决定分析提出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等三种理论从资产市场的角度分析汇率决定,被统称为资产市场说。

8.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人行1998研;北大2006研)答: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说的两种形式。

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思想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该国国内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

同样,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在本国具有购买力。

因此,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的平价主要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比较。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前提有两个:第一,对于任何一种可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第二,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

这样,两国由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下列关系:其中,α项表示权数。

如果将这一物价指数用P、P*,表示,则有:P=e·P*。

该式的含义是:不同国家的可贸易商品的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量时是相等的。

上式变形后得:。

这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它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则将汇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归因于两个国家在这段时期中的物价水平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即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将上式写成对数形式,再取变动率,即得:Δe =ΔP-ΔP*该式即为相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它意味着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

如果本国通胀率超过外国,则本币将贬值。

与绝对购买力平价相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更具有应用价值,因为它避开了前者过于脱离实际的假定,并且通胀率的数据更易于得到。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从物价水平的角度分析汇率的决定,比较符合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价格的性质,因此运用得更加广泛。

9.自由浮动汇率(Free Floating)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Managed Floating)(人行1996研;首经贸2008研)答:按政府是否干预汇率来区分,浮动汇率制可以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自由浮动汇率,又称“清洁浮动(Clean Floating)”,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汇率完全按照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自行调节,自由涨落。

这种浮动汇率是纯粹的理论假设,而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经济利益,没有不对汇率进行干预的,只是干预的程度不同而已。

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从理论上分析,自由浮动汇率具有如下优点:①可以自动地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及时、迅速的调整,避免长期失衡。

同时,使得政府可以将所有政策工具用于实现内部平衡;②可以提高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③有利于均衡汇率的建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④可以免除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成本支出(如持有国际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及干预外汇市场的操作成本等)。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指政府或一国货币当局为使市场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避免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影响对外贸易和本国国际收支,而对市场汇率的升降幅度进行公开或隐蔽的干预,这犹如伸出一只“肮脏”的手操纵外汇市场,因而也称“肮脏浮动(Dirty Floating)”。

它具有如下特点:①没有像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金平价;②汇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