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味精的发酵工艺

味精的发酵工艺

(1)灭菌条件 实罐培养基灭菌条件:105~110 ℃,灭菌5min 连续灭菌条件:连消塔灭菌温度为110~115 ℃, 维持罐温度在105~110℃约6min。 (2)冷却:至30℃左右。
3.种子的扩大培养 3.种子的扩大培养
接种量:1% 两级扩大培养的方法,其工艺流程为: 保藏菌种 斜面活化 摇瓶种子培养(一 级种子) 种子罐(二级种子) 发酵 罐
4.谷氨酸产生菌的生化特征 4.谷氨酸产生菌的生化特征
(1)CO2固定能力强。 (2)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α-酮戊二酸 脱氢酶丧失或活性低。 (3)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微弱。 (4)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 (5)还原性辅酶Ⅱ(NADPH+H+)进入呼吸链能力 缺陷或微弱。 (6)不利用谷氨酸。 (7)耐高糖耐高谷氨酸。 (8)解除谷氨酸反馈抑制。 (9)具有向胞外分泌谷氨酸的能力。
发酵液的pH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途径。 发酵前期如果pH偏低,则菌体生长旺盛,长菌而不产酸;如 果pH偏高,则菌体生长缓慢,发酵时间拉长。在发酵前期将 pH值控制在7.5~8.0左右较为合适。 而在发酵中、后期将pH值控制在7.0~7.6左右对提高谷氨酸 产量有利。
(3) 通风
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发酵前期以低通风量为宜; 发酵中、后期以高通风量为宜。 实际生产上,以气体转子流量计来检查通气量, 即以每分钟单位体积的通气量表示通风强度。另 外发酵罐大小不同,所需搅拌转速与通风量也不 同。
2.形态上共同特点(芽孢杆菌除外) 2.形态上共同特点(芽孢杆菌除外): 形态上共同特点
(1)革兰氏阳性 菌体为球形、 (2)菌体为球形、短杆至棒状 (3)不形成芽孢 没有鞭毛, (4)没有鞭毛,不能运动 (5)都是生物素缺陷型 (6)都是需氧型微生物
三、谷氨酸合成途径
1.谷氨酸合成的方式
(1)氨基转移作用
(一)糖蜜的预处理
原因:糖蜜(特别是甘蔗糖蜜)中含有过 量的生物素,会导致光长菌体,不产谷氨 酸的后果,影响谷氨酸的积累。 目的:降低生物素的含量 方法: 1.活性炭处理法:吸附 2.水解活性炭处理法:用盐酸水解糖蜜后 再吸附 3.树脂处理法:通过脱色树脂交换柱
(二)淀粉的糖化
淀粉 水解 葡萄糖
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方法: 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方法: 1.控制磷脂的合成; 2.控制细胞壁的合成:选育温敏突变株
1.控制 1.控制磷脂的合成
①生物素营养缺陷型
突变株
作用机制:生物素是脂肪酸生物合成最初反应的关键 酶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进而 影响脂肪酸的合成。当磷脂合成量少到正常的1/2左 右时,细胞变形,Glu向膜外漏出,积累于发酵液中。 控制关键:使用该类突变株必须限制发酵培养基中生 物素亚适量(5-10g/L).在发酵初期(0-8小时),细胞 正常生长,当生物素耗尽后,在菌的再次倍增时,开始 出现异常形态细胞,即完成了细胞从生长型到积累型 转换.
谷氨酸理论转化率
如果草酰乙酸全部由CO2固定获得,则1摩尔葡萄 糖生成1摩尔的谷氨酸。 C6H12O6+NH3+1.5O2→C5H9O4+CO2+3H2O 理论转化率=147/180=81.7%
四、谷氨酸代谢的调控
谷氨酸的大量积累不是由于生物合成途径 的特异,而是: 的特异,而是: (一)菌体代谢调节控制 (二)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 (三)发酵条件的适合
味精的发酵工艺
味精的产品特性 商品味精 味精的安全性 正确食用味精的方法
中国味精业空间巨大
2001年东南亚地区味精人均消费量: 台湾:2000克 韩国:1200克 日本:1020克 香港:1000克 中国大陆:500克 中国味精消费每年至少有160万吨 160万吨 160万吨的空间
味精生产工艺流程
概述 氨基酸发酵
1.氨基酸的作用: 1.氨基酸的作用: 氨基酸的作用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 可作为调味料; 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生产氨基酸的大国为日本和德国。
2.氨基酸生产方法 氨基酸生产方法
发酵法 化学合成法 酶法 抽提法
3.氨基酸发酵 3.氨基酸发酵
概念: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各种氨基酸 作用的过程。
酸解法
酶解法 酸酶法 酶酸法
酸酶(或酶酸)结合法
淀粉糖化的方法
1.酸解法 淀粉 酸 高温高压 葡萄糖 2.酶解法(双酶法) 淀粉 a-淀粉酶 糊精和低聚糖 糖化酶 葡萄糖 (液化) (糖化) 3.酸酶法 淀粉 酸解法 糊精和低聚糖 糖化酶 葡萄糖 4.酶酸法 淀粉 a-淀粉酶 糊精和低聚糖 酸解法 葡萄糖
α-酮戊二酸 + 氨基酸 谷氨酸 + α-酮酸
(2)还原氨基化作用
α-酮戊二酸 + NH4+ + NADPH2 谷氨酸+ 谷氨酸+ NADPH + H2O
2、谷氨酸合成途径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几个途径 主要有: (1)糖酵解途径(EMP途径) (2)磷酸己糖途径(HMP途径) (3)三羧酸循环途径(TCA循环) (4)乙醛酸循环途径(DCA循环) (5)伍德-沃克反应(CO2固定反应) (6)α-酮戊二酸的还原氨基化反应 这6条途径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如 图所示:
原料的预处理及淀粉水解糖的制取 谷氨酸生产菌种子的扩大培养 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的提取与分离 由谷氨酸制成味精及味精成品加工
味精的发酵工艺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一节:谷氨酸生产 第二节: 第二节:谷氨酸的提取 第三节: 第三节:谷氨酸制味精
第一节 谷氨酸生产
概述: 概述:氨基酸发酵 一. 谷氨酸生产原料及其处理 二. 谷氨酸产生菌 三. 谷氨酸的合成途径 四、谷氨酸代谢的调控 五. 谷氨酸的发酵工艺
不同的谷氨酸产生菌对糖的浓度要求也不一样, 其发酵时间也有所差异。 低糖(10%~12%)发酵,其发酵时间为36~38h, 中糖(14%)发酵,其发酵时间为45h。
五、谷氨酸发酵工艺
整个过程可简单的分为2 个阶段: 1.菌体生长阶段; 2.产酸阶段,谷氨酸得以大量积累。
谷氨酸发酵的工艺流程简图
培养基的配制 上罐实消 冷却接种 三角瓶培养 固体斜面培养 OD值 发 酵 发酵过程参数的控制 pH 温度 搅拌速度 还原糖的测定 发酵过程 参数测定 发 酵 液 菌体形态观察 菌体浓度测定 谷氨酸的测定
1.发酵培养基 1.发酵培养基
主要成分 (1)碳源 (2)氮源 (3)无机盐 (4)生长因子
2.培养基灭菌 2.培养基灭菌
(二)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
用能积累谷氨酸菌株做如下实验: 实验: 实验 1. 生物素充足时,细胞内含大量谷氨酸,但培养液里 几乎不含谷氨酸 2. 用溶菌酶消化细胞壁得到的原生质体仍不分泌谷 氨酸 3. 当把原生质体放入低渗溶液里,将其涨破,谷氨酸 才排出 4. 生物素亚适量时,培养液里含大量谷氨酸,细胞里 含量少 结论:谷氨酸的分泌是由细胞膜控制 结论:
④添加表面活性剂
其他
添加表面活性剂(如吐温60)或不饱和脂肪酸 (C16-18),也能造成细胞渗漏,积累谷氨酸。 机理:两者在脂肪酸合成时对生物素有拮抗 拮抗作用, 拮抗 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形成不完整的细胞膜。 关键:控制好脂肪酸或表面活性剂的时间和浓度, 必须在药剂加入后,在这些药剂存在下进行分裂, 形成产酸型细胞。
(三)发酵条件的控制
(1)发酵温度 发酵温度
谷氨酸发酵前期(0~12h):30-32℃。 对数生长期:菌体浓度迅速增大(12h),糖 耗快,维持温度30-32℃ 在发酵中、后期:是谷氨酸大量积累的阶段, 而催化谷氨酸合成的谷氨酸脱氢酶的最适温 度在32-36℃。
pH值 (2) pH值
1) pH值对谷氨酸产生菌生长的影响 2) pH值对谷氨酸积累的影响
二、谷氨酸产生菌
1.种类: 1.种类: 种类
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乳糖发酵短杆菌、 嗜氨小杆菌、硫殖短杆菌。 我国使用的生产菌株是北京棒杆菌AS1.299、北京 棒杆菌D110、钝齿棒杆菌AS1.542、棒杆菌S-914 和黄色短杆菌T6~13等。 谷氨酸棒杆菌
呈一端膨大的棒状,折断分裂形成“八”字状排 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谷氨酸发酵的主要原料
淀粉: 淀粉:玉米、小麦、甘薯、大米等,其中甘薯的淀 粉最为常用。 糖蜜: 糖蜜:甘蔗糖蜜、甜菜糖蜜 醋酸 乙醇 正烷烃(液体石蜡) 正烷烃(液体石蜡) 氮源料:尿素或氨水。 氮源料
国内: 国内:
淀粉(多数厂家) 淀粉(多数厂家) 糖蜜(少数厂家) 糖蜜(少数厂家)
淀粉 水解 葡萄糖 谷氨酸生产菌 谷氨酸 糖蜜 预处理 去除生物素的糖蜜 谷氨酸生产菌 谷氨酸
葡萄糖 ②HMP 3-磷酸甘油醛 ①EMP 乳酸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
过 程 中 的 几 个 途 径
谷 氨 酸 的 生 物 合 成
3.
CO2
⑤CO2固定 草酰乙酸
乙酰辅酶
柠檬酸

乙醛酸
柠檬酸
TCA
乙醛酸
酸 α-酮 酮 酸
NADPH

NADPH
透 过 细 胞 膜
α-酮

NH4+


三 羧 酸 循 环 ( TCA TCA )
(一)菌体代谢调节控制 1.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琥珀酸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弱)
α-酮戊二酸 谷
( 强 ) 脱 氢 酶 酸 氨
谷氨酸
谷氨酸
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
1. 优先合成与反馈调节 2.糖代谢的调节 (1)能荷控制 (2)能荷控制生物素对糖代谢的调节 3.氮代谢的调节 4.其他调节(如Cu 2+的调节)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生产菌种的特性、 生物素、发酵温度、pH值、通风和 发酵产生的泡沫都是影响谷氨酸积 累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只有 针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工艺条件 严格控制工艺条件, 严格控制工艺条件 才能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