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第14卷第6期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Dec.2002vol.14No.6婚姻自由的思考朱晓燕(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4)摘要:婚姻自由原则是我国婚姻法的首要原则。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二者不可偏废,共同构成了婚姻自由的完整内容。
婚姻自由体现的是自然人对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是婚姻内在价值的体现,是对婚姻自主权的肯定和界定。
关键词:婚姻自由;价值;道德;爱情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75(2002)06-0060-0420世纪50年代的婚姻法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第一部婚姻法,其基本精神是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确立结婚意思自治的原则,即婚姻自由的原则。
此后,我国对婚姻法的历次修改,无不倡导婚姻自由这一基本原则。
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婚姻自由原则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婚姻自由原则(包括理论认识和现实运用)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
一、婚姻自由的内涵婚姻法意思自治原则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历史留给人们的一个反思,是中华民族的一大进步。
婚姻自由就是指婚姻当事人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自由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不受任何人的强迫和干涉。
为贯彻此项原则,新婚姻法作了一些具体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
婚姻自由原则是我国婚姻法的首要原则,婚姻自由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婚姻自由的完整内容,不可偏废。
(一)结婚自由结婚自由是指公民自由决定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不准其他任何人加以强迫、包办或干涉,也就是指自然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是否结婚、与谁结婚、何时结婚、何地结婚、采取何种仪式结婚等等,均由公民自由决定,不受强迫、包办和干涉。
根据结婚的具体情形,结婚自由可分为初婚自由、复婚自由和再婚自由。
结婚自由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结婚的主体应当为异性自然人。
两性差别和性本能是缔结婚姻关系的自然条件,因此,只有异性双方当事人,方符合法律上的结婚自由原则。
2·结婚必须是男女双方的自由决定。
这一方面是讲一方不得强迫、诱使、威胁另一方与自己缔结婚姻;另一方面是讲双方结婚是适婚男女自己的事,他人(包括父母、子女、领导等等)无权干涉。
3·婚姻当事人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履行必备的程序,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其婚姻关系就可成立。
去年,教育部取消高考报名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后,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已经结婚的可以考大学,那么在读大学生可以结婚吗?在此之前,国家教委明确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并不得申请复学。
另据新华社消息: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可否结婚应由高校说了算。
60收稿日期:2002-07-07作者简介:朱晓燕(1975-),女,江苏宿迁人,河海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们不禁质疑: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结婚自由的基本权利,能否由法规和规章加以限制?什么是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合理限制?婚姻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要求政府为实现公民的这些权利提供保障,原则上不允许政府或任何组织、个人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以限制和剥夺。
对公民基本权利作出限制,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必须符合保护公民权利的目的,而不能为了限制而限制;第二,限制的理由必须具有明显、公认的合理性;第三,其限制只能出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其它机关除非得到立法机关或宪法、法律的明确授权,否则,不得行使此项权利。
因此,以宪法的基本理论来考察在校大学生结婚的问题,可以看出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规定明显具有不合宪性,它限制了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婚姻自由权利。
(二)离婚自由离婚自由,是指合法存在的婚姻当事人在夫妻感情破裂、不愿意再继续维持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可自由决定解除婚姻关系。
离婚自由原则的基本着眼点,在于保证自然人享受真正美满、幸福、和谐的感情之美和生活之美。
婚姻既然以两性相爱为基础,那么当不具有两性相爱或者两性相爱已经消失的时候,离婚就是不可避免的。
离婚自由原则旨在保障自然人能够解除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使其能够去寻求新的真正的幸福、美满、和谐的生活。
离婚自由也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离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人。
只有存在合法婚姻关系的人,才存在离婚问题。
2·离婚自由应完全依据当事人的真实意志。
如果双方当事人基于真实的意思一致,都决定离婚,则自然应解除婚姻关系;如果双方意思不一致,那么愿意离婚的一方不得强迫、威胁另一方必须同意离婚;同样,不愿意离婚的一方也不得强迫、威胁另一方而使其不能离婚。
其他单位、团体、个人也不得干扰当事人的自由意愿,否则,就构成对婚姻自由的侵犯。
3·离婚自由不排除国家司法机关的干预。
即当婚姻当事人在离婚上总是达不成一致意见时,坚持离婚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障其离婚主张;同样,坚持不离婚的一方在法院审理离婚纠纷时,也可以请求法院保障其不离婚的主张。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离婚自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使婚姻自由的法律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离婚自由作为一项完整的民事权利,尽管尚未与结婚自由一样受到对等的评价,然而随着传统婚姻观念的巨大转变,离婚已不再那么令人绝望和难以承受了,社会舆论对离婚行为也已从深恶痛绝转向宽松容忍。
马克思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离婚理由的本质在于“婚姻的本质”。
他认为:“离婚仅仅是对下面这一事实的确定,某一婚姻已经死亡,它的存在仅仅是一种外表和骗局。
不用说,既不是立法者的任性,也不是私人的任性,而每一次都只是事物的本质来决定婚姻。
”他强调“法律判决的离婚只能是婚姻内部崩溃的记录。
”如果内部没有崩溃而外部获准离婚就是轻率离婚;如果内部崩溃了而外部得不到解除,就是限制离婚或禁止离婚。
因此,有必要完善离婚制度,既要确保离婚自由,又要防止轻率离婚。
现行的婚姻法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是夫妻感情确已破裂。
这一规定以夫妻感情破裂为认定婚姻死亡的唯一依据,这无疑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
实践证明,这一离婚理由阻碍了人们离婚的自由,会进一步伤害配偶间感情。
最大的问题是离婚很困难,不少离婚申请人找不出类似通奸、重婚的离婚事实,而感情受伤之理由又难以说清,其中有隐私问题、有认识分歧问题、有性格问题等等,这使得离婚过程本身痛苦异常。
然而,我们也欣喜地注意到新婚姻法加大了对这方面的关注,并对影响夫妻感情破裂的条件的规定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即针对夫妇双方共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明确了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的适用情形。
这无疑进一步完善了对离婚自由的规定,保障了离婚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离婚损害赔偿早在19世纪就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如离婚的过错在夫或妻一方,则该方得判赔偿损害,以补偿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物质或精神损失。
”我国新婚姻法第46条也对离婚无过错方应获的损害赔偿作了一些具体规定。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是实现离婚自由的重要保障。
以往,夫妻中经济上处于劣势的一方,为避免离婚陷于生活困难的窘迫境地,不得不勉强维持并不称心的婚姻,并为之付出身心上的惨重代价。
建立与经济帮助并行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可以消除无过错方对离婚的后顾之忧,保障其实现离婚自由的权利。
同时,对离婚自由必须正确理解并正当行使。
当前绝对自由化和金钱至上的婚姻观侵蚀着一部分人61的心灵,他们把终身结合的婚姻视为短期行为,轻率地结婚,随意地离异,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危及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婚姻自由的价值思考(一)婚姻自由与婚姻自主权新婚姻法第2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
”这是婚姻法对于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则或制度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103条规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权,禁止买卖、包办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这是民法对婚姻自主权的规定。
婚姻自由与婚姻自主权是否一样?有了婚姻自主权是否就意味着婚姻自由呢?婚姻自由与婚姻自主权的区别在于:第一,婚姻自由是价值层面的评价,而婚姻自主权是事实层面的权利。
所谓婚姻自主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自己作主决定其婚姻的缔结和解除,不受其他任何人强迫或干涉的人格权,包括结婚自主权和离婚自主权。
婚姻自主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属于事实层面的权利。
婚姻自由体现的是自然人对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是婚姻内在价值的体现,是婚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评判。
婚姻自由是对婚姻自主权的肯定和界定。
就其性质来说,婚姻自由是对婚姻自主权的肯定;就其范围来说则是对婚姻自主权的界定。
有了婚姻自主权并不等于婚姻自由。
由于经济基础的影响,婚姻自主权并不必然导致事实的婚姻自由,结婚如此,离婚也是如此。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
”[1]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离婚分为协议离婚和判决离婚,即双方自愿离婚和一方要求离婚。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离婚都要牵涉到财产———经济基础方面的分割,由于此因素的影响使婚姻自主权之离婚自主权亦无法自由地落到婚姻自由的实践中。
第二,婚姻自主权更多的是具有法律属性,而婚姻自由更强调伦理色彩。
婚姻自由是一种制度,婚姻自主权是一种权利。
婚姻自主权因婚姻自由制度而生,并受婚姻自由制度的制约和调整;同时婚姻自由制度是对婚姻自主权的概括和升华,它不局限于具体的权利,而是将具体的权利上升为一种基本的制度,为婚姻自主权的行使提供切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现代社会中,由于妇女在家庭中所处的经济地位以及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等过多的家庭责任的影响, 对婚姻自由的追求总是受桎于诸多的责任、义务,如哺乳、贞操义务等,因此,婚姻自主权常常无法落到实处,故需法律予以明示。
而婚姻自由常常是一种伦理价值选择,在实际的结婚、离婚中,易受观念、传统的冲击。
(二)婚姻自由与道德、爱情为了保障婚姻自由原则的实现,我国婚姻法还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借婚姻索取财物主要是指婚姻当事人一方向对方索取一定财物,以此作为结婚条件的行为。
禁止第三人索取财物,自在法理之中,但禁止婚姻当事人一方索取财物是否具有正当性?婚姻法之所以禁止此类行为,无非是认为此类婚姻非以爱情为基础,而是建立在财产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