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

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龚文龙(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摘要】文章通过把脉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演进过程,洞察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新动向,并结合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新方向。

【关键词】中国; 对外贸易; 思想史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Gong Wenlong(Yiwu industrial &Commercial college, Zhejiang Yiwu 150028)【Abstract】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idea,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idea, with the insight of the current thinking of the new trend of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and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ign trade. 【Key words】china; foreign trade; the evolution of idea一、引言入世以来,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的保护逐步放开,对外贸易取得很大的成绩。

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增长23.5%,连续6年增长20%以上,首次跃上2万亿美元的新台阶,目前已跻身于世界对外贸易大国之列,继续稳居世界第3位,出口名列世界第2位。

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新进展。

中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步提高,资本流入规模大,吸引外资能力居世界前列。

但是,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末端、“世界工厂”、贸依存度过高为本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潜下了巨大的风险。

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仍存在“贸易发展不平衡,服务贸易相对落后,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条件恶化,吸引直接外资多,对外直接投资少,行业开放不平衡,程度依然偏低”等差距。

下文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演进进行简要回顾,提炼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主导思想,从而提出今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努力方向。

二、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演进(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朝贡贸易、垄断贸易。

汉武帝想缔结西域小国联合对付匈奴,派张蹇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揭开了中国对外贸易这一新篇章。

对外贸易思想源于为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实现国家间军事联盟。

丝绸之路开始了以陆路为主的对外贸易,当时对外贸易是国家间相互赠答式的朝贡、赏赐属于特殊类型的贸易。

在唐代,中国成为当时亚洲各国商业往来的中心,对外贸易无论从规模,范围,交换的频繁程度,都比汉代发展。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社会分工不高,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还只是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补充,因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仍不高,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仍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部性和不稳定性。

[作者简介]:龚文龙(1981--),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运行与管理。

朝贡贸易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是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为满足统治阶级贪欲、享乐,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和各州的特产及手工业品,如金银、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和呢绒等,与改善人民生活无关,因此更加加重了对人民的压榨。

在明朝中期因“倭害”而宣布禁海,清朝初期,康乾盛世是中国一跃成为疆域异常辽阔,物资丰盛的大国,滋生了皇室孤高风气而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在这个阶段由于国家的命令限定而暂停,但是走私贸易却在社会的一隅逐渐风行。

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从作为结交国家间军事同盟的手段开始,到朝贡、赏赐式国家间合作交流互通有无形式,渐渐演变为为满足皇室权贵奢华享乐追求以牟利为主的官营和私营两种形式的商业行为(私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严格管制,所以可以定义这一阶段为官营垄断贸易)。

(二)近代扭曲了的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掠夺性的对外贸易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旧中国独立自主封建垄断性的对外贸易转变为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的半殖民地性贸易的开端。

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到特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发生了重要变化,贸易主要方式是暴利控制下的殖民贸易,显示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些特征,殖民主义者用武力、欺骗手段实行掠夺性贸易。

中国在本国对外贸易中丧失了自主权,听凭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摆布。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可以恣意对中国进行商业掠夺。

对外贸易的进行不是互利的,而是中国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品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遭受残酷的经济侵略。

清王朝从投降到媚外,对走私听之任之,对减免税,予以“府从”。

这样,旧中国的对外贸易,便走上了半殖民地性地对外贸易道路。

外贸的半殖民地属性表现为:首先,外国洋行控制了中国的外贸经营权,中国对外贸易实际上成为同在华外国洋行的贸易。

其次是违禁贸易合法化和恣意走私。

鸦片战争后,外国洋行对中国更加肆无忌惮地输出鸦片和从中国掠卖华工。

然后是丧失了税则自主权。

进口税率一再大幅度缩减。

对于低税率,外国侵略者还不愿缴纳,他们凭仗特权,以租借为据点,以武力为手段,明目张胆地猖狂走私,逃避缴纳税款。

再者在出口商品品种构成,以外国资本主义的需要为转移。

他们以中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市场,中国的进口就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就以农副矿产品为主。

中国既是毛织品的进口国,又是羊毛的出口国,便是品种构成变化中半殖民地属性的一个明显例证。

最后是不等价交换上。

外国资本主义为掠夺中国人民,对输入中国的商品,按远高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对从中国输出的商品按远低于价值的价格购买。

在这样不平等关系下,可以说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扭曲,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是半殖民地性质的,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对外贸易思想——国营贸易1949年后结束了殖民性质的社会,中国贸易揭开了崭新的历史。

与这段时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对外贸易总体上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下的国家垄断性质的。

外贸经营权归国有外贸公司所有,任何单位和国家未经允许不得从事进出口业务。

建国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孤立政策,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解放前长年战争造成工农业生产的重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思想主要是基于恢复国民经济,组织物资交流,帮助调剂供求,稳定市场物价,发展工农业生产,迅速建立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贸易,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

同时“大跃进”的“左”倾思潮,十年文革的动乱,国家间政治关系风云变幻,是对外贸易出现了大起大落。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而且受到国家间政治亲疏关系的影响。

外贸活动只是商业流通活动中调剂余缺、支援国家重点发展项目的辅助手段,在国民紧急发展的总体布局地位有限,处于辅助地位,作用有限。

(四)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思想——自由贸易高度计划经济发展的严重弊端初现端倪,它把人民置入了一个平均但缺乏效率的贫困漩涡中;同时国际背景下大分工,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凸显,迫使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融入全球化的大浪中,来摆脱贫困谋发展。

从此,对外贸易逐步摆脱作为国民经济“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转变为对改革开放起重大影响的战略地位。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发展,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生产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都需要国际市场的支持,贸易的发展把生产水平高的国家和生产水平低的国家都卷入了国际商品的交换领域中来。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贸易的管制逐步放开,贸易思想也是基于国际分工理论,利用生产资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及本国生产的比较优势,发展自由的对外贸易,任何私营通过申请注册都可获得进出口权。

发展是硬道理,对外贸易成了联络各国经济交往的纽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从而保证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国家间的竞争从战争的硝烟和掠夺的暴力形式,伴随着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从一国拓向了全球,转向了结合本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攫取更多效率收益,从而谋求经济实力的增长。

而经济实力为政治的博弈提供了竞争的资本。

三、结论从单纯的互通有无变成了以牟利为主的商业行为,到扭曲性的掠夺行为,再到平等自由交易行为;从作为政治合谋的手段,到满足统治阶级享乐奢华生活的互通有无,到殖民掠夺性的扭曲贸易,到单纯调剂余缺,受政治关系影响波动较大的特定时期的国营贸易,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保全经济实力,甚至是政治席位上的大国地位,再到充分获取全球范围内资源流动和国际化分工好处的自由贸易,纵观中国对外贸易思想演变过程,贸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彻底的变迁,当前贸易思想朝向资源配置全球范围的配置优化,更文明,更和谐,更注重国家的软实力,更注重贸易的持续性,。

因此,基于这一对外贸易新思想,中国应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协调发展;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

参考文献:[1] 李浚源,任迺文等.中国商业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2] 王绍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 解永强.谈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特征[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4] 闫冬梅.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国之路[J].江苏商论,2008(3)[5] 李婷.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J].技术与市场,200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