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来往,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
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而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会感到孤独与寂寞。
因此,人际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
一、什么是“交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教育”所谓交往,就是人们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
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是传递信息、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
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交往”作为一个“体现人类存在和社会进化历史的总体哲学范畴”己广泛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
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相互沟通。
人际交往具有多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交往,也即马克思说的“物质交往”;二是知识交往,实现思想观念的沟通;三是心灵对话,人格碰撞的无声交往。
应强调的是,我们所讲的人际交往是几个层面的相互渗透,更侧重于指全面的心灵对话与人性融会贯通的过程,强调的是尊重个性,理解差异、求得沟通,并协调行为。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础的绝佳时机。
人际交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与他人的心灵对话、人格碰撞中体验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进行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与交往实践指导。
二、人际交往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首先,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曾经指出:“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
”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高技术的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这一切无不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各种心理问题明显上升,成人世界的心灵危机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小学生世界。
实践证明,善于与人交往的小学生身心愉悦,心理普遍很健康。
其次,交往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手段,在交往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够得以有效的培养。
完整意义上的交往范畴,概括了全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交往得以丰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实际上,人的一切身心素质、文化修养、精神健美的形成和发展均会通过观察、模仿、从众等交往性的方式受到影响,并影响他人。
再次,交往是学习的需要。
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
杜威提出了“教学即交往”,德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交往教学论”学派,我国哲学界对交往问题的关注缘起于80年代,而后教育界也纷纷关注交往教学这方面的话题。
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提高当前的学习效率,所形成的价值和行为方式还将影响到他们终身的发展。
合作学习中所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不啻为一剂“心灵鸡汤”。
第四,交往是生活的需要。
小学生生活的环境不是真空,生活中无处不牵涉到与人交往。
在学校里,有师生之间、同龄伙伴之间、高年级同学与低年级同学之间、男女同学间的交往,在家庭里有与亲人的交往,在社会上有与陌生人的交往等。
小学生在学习中交往,在劳动中交往,在课间游戏中交往,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交往,学生在交往中逐渐长大。
第五,交往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教育具有滞后性,意味着它所培养的人才更多要在未来社会中才会凸现其能力,现代教育者们应有超前意识,以后现代社会的需要与学生发展需要为依托建构现代教育模式。
在激烈的世界竞争和全球一体化的合作形势下,世界各国将建立广泛的联系,出现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种类的现代交际网络,人们交往活动的空间更加广阔,交往的内容更加丰富,交往活动的次数更加频繁。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三、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1、同伴交往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从与家庭成员交往,扩展到与家庭以外的其他个体进行交际,而年龄相仿,发展水平相近的同伴将成为他们重要的交往对象。
同伴关系是我们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
同伴交往是小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小学生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更为平等,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小学生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与同伴的互相接触是人类正常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虽然在小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父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伴交往的作用却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
父母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有利于婴儿探索环境和与他人进行交往,而同伴交往则对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意义,有些社会性技能只能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才能学会和掌握。
同伴(特别是朋友)对小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朋友能给我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我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同伴交往有利于小学生身体和认知的发展,我们常常从同伴那里学会玩篮球、安装飞机模型等,我们每天都在一起进行各种运动技能的练习。
总之,小学生的同伴交往对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前时期,我们的同伴交往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游戏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
进入小学以后,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深度都进一步发展。
跨入学校的同时,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交往世界。
我们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我们接触的人和事物更加丰富多彩,在同一个班级里,有来自不同类型、不同家庭的小学生,我们一起从事的活动也更加多样,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劳动等等,使我们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更多,交往形式也更复杂,社会交互作用的形式和内容也日趋复杂多样和深刻。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家庭以外的交往关系对我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⑴小学生的友谊。
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它提供了小学生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小学生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
当朋友在场时,我们会感到学习和活动更加快乐。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朋友?对此问题的认识水平与小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相联系。
对学前儿童来说,“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为朋友。
幼儿与一些外部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对短时的友谊。
在此基础上,幼儿开始认识到同伴有与己不同的动机和情感,这时他们认为朋友就是对自己好、不伤害自己的人。
到8--10岁,小学生开始理解友谊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满情谊。
我们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
对“什么是朋友”、“别人如何向你表示他是你的朋友”这样的问题,低年级的同学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而中高年级的同学强调相互同情和相互帮助,认为忠诚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关系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我们选择朋友的理由包括他们的积极人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或忠诚)及志趣是否相投。
我们总是先认识同伴与自己的相似性,大约4岁以后的儿童都能非常准确地说出有关与同伴之间的相似性,而认为朋友与自己的相异之处则要在9岁以后才能达到。
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
随着人从童年向少年、青年过渡,友谊的这些特性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塞尔曼(Selman)曾提出小学生友谊发展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这个时期的友谊关系还很不稳定。
朋友只是一个玩伴,友谊就是一起玩,在这个时期,我们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我们之间的关系还不能称之为友谊,而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
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朋友往往与实利的物质属性及其邻近性相联系。
如果询问我们友谊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的回答通常是“一起玩”。
如果要求我们描述一个朋友,我们往往描述具体活动,如他和我一起玩,他不打我等。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这个时期我们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如“他不再是我的朋友,因为他不肯跟我走”。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我们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我们发展了朋友的概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友谊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朋友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
我们开始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她理解人,她很忠诚”,认为自己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也是友谊的基础,“我们喜欢一些相同的东西”。
我们的友谊关系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我们出于共享和双方的利益而与他人建立友谊。
在这种友谊关系中,朋友之间可以倾诉秘密,讨论、制定计划,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但这一时期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加强,由于择友更加严格,年龄渐长,我们建立的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
在交往活动中我们发现,我们中有的同学更善于结交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他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较高有关。
与同伴的交往经验发展了小学生的角色转换技能,而较高水平的角色转换技能又有助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有关研究发现,角色转换技能较好的小学生比角色转换得分较低的同龄伙伴更社会化,更受同伴欢迎,更善于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
⑵小学生的同伴团体。
小学生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渐建立的,小学生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科学家观察了436名2--12岁儿童在家庭中以及邻居附近的游戏活动,以了解小学生与成人的交往、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以及与其他年龄小学生的交往情况。
结果发现,从婴儿期到青少年前期,儿童与其他儿童的交往稳步增加,而与成人的接触则相对减少。
此外,小学生更多与同性别伙伴玩耍的趋势随年龄增加而加强。
当我们刚入学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还没有形成集体的意识。
班集体还只是人为编凑的、松散的集合。
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到一年级下学期时,我们初步形成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能明确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名成员,能逐步把集体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体的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服从集体的要求,完成集体所交给的任务。
在这个时期,班集体内部成员也逐渐分化,一部分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开始崭露头角,成为班上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逐步成为集体的重要支柱和老师的得力助手;另一部分小学生则成为班里的基本群众,这就使小学生的班集体在组织和纪律上得到巩固和加强,形成真正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