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分析
高一地理备课组2013/11/22
本次期中考试内容主要为自然地理,范围从1.1节至2.1节. 覆盖面较广,知识点比较多,题型两大类(选择题60分,综合题40分),其中容易题60分,中等题25分,较难题15分,重点班平均分70.8分,普通班平均分46分,年级平均分63.94分。

一、各题得分率情况统计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选择题:
1~3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经纬线、晨昏线的特征,极昼极夜的分布及季节的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综合性较强,得分率偏低。

4~5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原理,本题较简单
6~7题考查热力状况的原理,海陆风的形成,本题较简单
8~9题考查大气热力状况中逆温的原理,结合身边实际,难度适中
10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典型事例,本题容易
11题考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本题容易
12~13题考查经纬线的特征,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12题容易,13题难度较大,等分率低
14~16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内容,此三题综合性强,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高,涉及知识点有:晨昏线、太阳高度、日界线,得分率最低,属于难题,部分知识超出学生能力范围
17~18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内容,晨昏线的特征,自传线速度的大小关系,难度一般,属于中等题
19~20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对知识运用较高,
综合题
(61)考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二分二至日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昼夜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等注重基础知识。

得分率较高
(62)考查大气运动的内容,知识点有:大气的热力状况,垂直变化规律,低空大气中的对流层、平流层及高层大气的结构特征,注重基础,等分率较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得分率来看,反映的主要问题如下: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如61题是整张试卷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题,都是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明显不到位,例如该题中涉及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变化规律等,我们在课堂中曾多次反复强调,
但学生还是不能用地理语言准确地表达。

2、审题不清,易思维定势
如选择题第61题,二分二至日的判读与太阳直射点直射点的位置模糊不清,受教材思维定势,原理不够清晰,对所学知识运用能力不够强。

3、读图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地理学的最大特征:无图不成题,要求学生首先要会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来分析问题。

如5题,是一道典型的读图分析题,题目要求从用图表中太阳光线判断物体位置。

4、摆正考试心态,切忌粗心大意
试卷中简单的计算都算错,把题意看错等都是不细心的表现。

如选择题第4题,要求选错误的,好多同学反而选了正确的。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地理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

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地理概念、规范的地理语言,能对相似的概念进行正确、有效的判断。

(2)突现学科特点,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需要,也是促成学生具有地理品德和地理行为素质的知识源泉。

因此,平时
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既能把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落实在地图上,又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

正确明白其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3)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本次考试反映出的另外弱点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能力不强。

故平时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应注意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结合一些地图、图形知识,尤其是空间定位知识,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使之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网络,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学生运用高中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考试复习打下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