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单元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 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 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

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 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使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正确总结、应用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

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

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课
第四课时: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比和比的应用(一)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课件呈现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影像资料。

画面呈现联合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师: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
学生回答:
(1)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
(2)用“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还可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寬和长的比是10比15.
2、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弄懂什么叫做比。

是表示什么关系。

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学困生。

小组间订正、评分、纠错。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觉得自己掌握得怎样?
3、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4、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当堂测评
1、P46“做一做”(每题10分)
2、练习十一第2题(40)
(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回指点,学生汇报后,讲解疑难。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好些方面,让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吧。

设计意图:
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

教学中,,由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是否也存在着“比的基本性质”。

对此,我不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最后确切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

在“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我尽量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课堂,步步深入,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起点拨作用。

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积极性会很高,成就感会更足,理解和记忆也就自然较为深刻。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课件出示)
1、建筑工地上要运些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搅拌20吨的混凝土,为了刚好搅拌完而没剩余,工人叔叔应个准备多少呢?
学生想出办法并及时汇报。

2、(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的应用。

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3)求出两种各多少ml。

应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4)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
2、学生自学。

教师巡回指点,照顾学困生,发现疑难。

3、学生逐步汇报,全班交流。

的殊途同归之处。

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解决情境中的题,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同时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练习课
第十三课时:整理和复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