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代谢紊乱与疾病

糖代谢紊乱与疾病

糖代谢紊乱与疾病糖代谢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产能代谢,在人体内,糖的吸收是在单糖水平上,吸收部位是肠道粘膜细胞。

血糖有三个来源渠道,即食物消化吸收、糖原分解、非糖物质异生,这些途径得到的血糖通过氧化分解消耗了大部分,另外还可合成糖原储存起来,并可转化成脂肪与非必须氨基酸。

当血糖的供给与消耗途径均正常时,人体的血糖含量基本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但是,当某些途径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正常的血糖水平,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症状,这些情况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影响时间长短不一,并发症也有相当的差异。

首先应明确肝脏的重要性:肝脏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从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的物质,以及体内储存的物质,往往需要经过肝脏的加工,才能变成与生理活动有关的物质,以供应各组织器官的需要。

肝脏中酶的种类和量十分丰富,是蛋白质、糖、脂类的重要代谢场所。

另一方面,肝脏具有生物转化功能,能使吸收进入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物和废物,转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易溶于水的物质,然后由胆管或其它途径排出,以保护机体。

此外,肝脏还具有排泄和分泌机能。

肝脏疾病时,无疑对机体的代谢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同时,对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处理和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应地,肝病时的胃肠外营养治疗亦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

肝病时机体代谢功能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就是糖代谢变化。

肝脏疾病时,糖代谢发生障碍。

如肝功能减退时,肝糖原的合成和异生能力减弱;肝糖原的储量减少,因而有时可见到糖耐能力降低,甚至低血糖现象。

此外,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分解胰岛素能力降低,通常出现血中胰岛素浓度增高现象,可引起低血糖,但是有时亦可引起高血糖。

这与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后途径存在缺陷,以及循环中的游离脂肪酸、酮体、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增加有关。

肝硬化时糖耐量曲线表现为空腹时血糖降低,进食时血糖升高。

一、糖原累积病原因:糖原是由葡萄糖单位构成的高分子多糖,主要贮存在肝和肌肉中作为备用能量,正常肝和肌肉分别含有约4%和2%糖原。

摄人体内的葡萄糖在葡萄糖激酶,葡糖磷酸变位酶和尿苷二磷酸葡糖焦磷酸化酶的催化下形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然后由糖原合成酶将UDPG提供的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成一个长链;每隔3~5个葡萄糖残基由分支酶将1,4位连接的葡萄糖转移成1,6位连接,形成分支,如是扩展,最终构成树状结构的大分子。

糖原的分子量高达数百万以上,其最外层的葡萄糖直链较长,大多为10~15个葡萄糖单位。

糖原的分解主要由磷酸化酶催化,从糖原分子中释放1-磷酸葡萄糖,但磷酸化酶的作用仅限于1,4糖苷键,并且当分枝点前仅存4个葡萄糖残基时就必须由脱枝酶(淀粉1,6-葡糖苷酶,amyol-1,6-glucosidase)将其中的三个残基转移至其他直链以保证磷酸化酶的作用继续进行,与此同时,脱枝酶可以解除α-l,6-糖苷键连接的一个葡萄糖分子。

这样反复进行便保证了机体对葡萄糖的需求,存在于溶酶体中的α-1,4葡糖苷酶(酸性麦芽糖酶)也能水解不同长度的葡萄糖直链,使之成为麦芽糖等低聚糖分子。

GSD(糖原代谢病)是由于患者缺乏上述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中任一酶的缺陷使糖原合成或分解发生障碍,导致糖原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由于酶缺陷的种类不同,造成多种类型的糖原代谢病。

其中Ⅰ,Ⅲ,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

表现及如何诊断:本病系遗传性疾病,患儿出生时就有肝脏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明显低血糖症状,如软弱无力,出汗,呕吐,惊厥和昏迷,并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

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智力无障碍,体型矮小,肥胖;皮肤颜色淡黄;腹部膨隆;肝脏显著增大,质地坚硬;肌肉发育差,无力,尤其以下肢最为显著。

多数患此病症者不能存活至成年,往往死于酸中毒昏迷,轻症病例在成年后可以获得好转,目前本病可区分为十多个亚型,其中以Ⅰ型最为常见。

如何治疗:治疗用高蛋白、高葡萄糖饮食。

应多次喂养以维持血糖正常水平,尤应于午夜加餐1次,以避免次晨低血糖。

其他治疗包括防止感染、纠正酸中毒(可用NaHCO3。

禁用乳酸钠)、纠正低血糖。

如果血脂仍继续升高,可用安妥明50mg/(kg·d)。

高尿酸血症如采用饮食疗法不能控制时,可用别嘌呤醇5~10mg/(kg·d)。

激素治疗有益于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提高食欲。

胰高血糖素、各种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对改善症状皆可有暂时的疗效。

外科方法如作门-腔静脉吻合术。

使肠吸收的葡萄糖越过肝直接进入血循环。

可能术后肝缩小,生长加速,但长期效果并不肯定。

亦有报告作肝移植者,效果不明且不易推广。

其他有采用酶替代治疗等,但效果并不佳。

但对糖原累积症Ⅳ型无特效疗法。

高蛋白低糖饮食、加食玉米油未能阻止肝硬化进程;用纯化的葡萄糖素未能取得肯定效果。

曲霉菌属提取物可使肝糖原急剧减少,因而是一个有研究前途的治疗方法。

此外,可施行肝移植。

总之,对本症主要是饮食治疗和对症处理,使患儿能渡过婴幼儿期,因4岁后机体逐步适应其他代谢途径,临床症状可减轻。

如何预防:本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尚不能根治。

治疗主要是延缓病情的发展,增加肌力,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生存质量。

现在所能做的预防措施是严格遵行“非近亲结婚”的婚姻法条例,减少此种病患儿的出生率,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葡萄糖耐量受损或肝源性糖尿病肝脏是贮存与进行糖异生的主要场所,是维持血糖相对恒定的主要器官之一。

弥漫性肝脏病变时可继发糖代谢紊乱,表现为葡萄糖耐量受损或肝源性糖尿病。

由于老年人的肝脏和胰腺形态与功能的改变使其在患肝病时更易导致糖代谢紊乱。

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原理: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与肝酶(葡萄糖激酶、糖原合成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等)活性下降,胰岛素拮抗激素浓度增高,胰岛素降糖作用葡萄糖及摄取高糖饮食作为保肝措施,皮质激素及利尿剂的使用,慢性肝病时的低血钾等有关。

老年人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老年人肝源性糖尿病常由于慢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比较突出而掩盖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或者把消瘦、乏力、口干、营养状况低下等症状归因于肝病。

有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口干、多饮、多尿症状。

由于肝功能减退,多食的表现则很少见;肝源性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者少见;视网膜病变及神经病变的发牛率极低;合并糖尿病肾病较少见;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与非糖尿病老年肝硬化患者相同,比原发性糖尿病患者低。

治疗原则:老年人肝原型性糖尿病的治疗重点是积极治疗肝病。

饮食控制可适当放宽,以避免营养摄入不足。

老年人肝硬化患者虽然经过各种治疗,但病程常迁延不愈。

总之老年肝硬化愈后较差、病死率高。

对老年肝硬化患者应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进行脏器功能监测,预防功能衰竭,加强支持疗法,合理用药,以利延长病人的生命。

三、糖代谢障碍原因: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引起糖代谢障碍。

因为胰岛素不足时,糖进入细胞减少,糖原合成减少,糖醇解减少,磷酸戊糖通路减弱,三核酸循环减弱,由此而导致肝、肌肉及脂肪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

此外,由于胰岛素缺乏,对肝和肌糖原分解抑制减弱,对糖原异生及肝糖生成的抑制过程减弱,以致引起肝糖输出增多———糖原分解增多,糖原异生增强,肝糖生成增多,从而导致高血糖。

症状:由于糖氧化发生问题,细胞内能量供应不够,患者便会产生肚饿的感觉,于是便多食东西,吃得多,血糖浓度就会增高。

当血糖增高超过肾保留葡萄糖的界限值时,葡萄糖便会在尿中排出,出现糖尿。

因糖大量排出,带走大量水分而引起多尿。

因为经常小便,所以体内流失水分便多。

假如体内水分失去过多,血液便浓缩,血浆渗透压增高,便会觉口渴而大量饮水。

糖氧化功能发生故障,人体内便要动员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因而消耗过多,患者便逐渐消瘦,体重减轻,严重的会出现酸中毒、昏迷及脱水症状。

以上是三大类糖代谢紊乱疾病的具体介绍,下面将对糖代谢紊乱与其他相关疾病的相互影响进行说明。

药源性糖代谢紊乱:能够引起药源性糖代谢紊乱的药物有抗微生物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噻嗪类利尿剂、免疫调节剂、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药物。

世界范围内的糖代谢紊乱人群逐年增多,糖代谢紊乱包括血糖升高和血糖降低。

近年来药源性糖代谢紊乱不良反应的病例也屡见报道,特别是加替沙星事件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药源性糖代谢紊乱不仅会给临床治疗带来干扰,严重时甚至可威及高危人群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药源性糖代谢紊乱。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目前将胰岛素抵抗(IR)、中心性肥胖、糖耐量减低、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的组合,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在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处于核心地位,IR可先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多年而存在。

尽管有很多遗传因素可诱导IR产生,但目前认为IR最主要的诱因是过量的糖和脂肪。

高糖和高脂均能引起肌肉和脂肪组织的IR。

2型糖尿病血糖过高会引起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高血糖本身还进一步导致IR。

糖代谢紊乱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对112例甲亢患者及11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血脂检查、甲功测定。

结果甲亢患者糖耐量异常率为52.8%,血脂水平较健康对照者降低,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

由此可得出结论:甲亢可以影响糖、脂代谢,且糖、脂代谢紊乱程度与甲亢严重程度有关。

糖代谢紊乱与头颈部鳞癌放射性皮炎:对1043例头颈部鳞癌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观察放射性皮炎程度,并分析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

得到结果是: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与放射性皮炎程度呈正相关;糖代谢紊乱和非糖代谢紊乱患者3级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11.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后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低减和总糖代谢紊乱发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由此可得出结论:头颈部鳞癌放疗可诱发和加重糖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者放射性皮炎发生率高、程度重,影响时间长,应加强放射性治疗时对皮肤的保护,并严格控制血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对糖代谢紊乱发生的影响:早期表现为胰岛素抵抗(IR),进而出现糖耐量减低及临床糖尿病。

选择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的OSAHS患者9例,进行常规手术或持续正压通气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测定以及入睡后每隔2h的血糖测定。

结果伴有糖代谢紊乱的OSAHS患者夜间血糖升高,治疗后夜间血糖明显下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