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结构工程施工工法

钢结构工程施工工法

精选文档钢结构工程施工工法..目录一. 特点 (1)二. 适用范围 (1)三.工艺流程 (1)四.操作工艺和方法 (2)(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2)1. 技术准备 (2)2. 设备准备 (2)3. 材料准备 (3)4. 组织准备 (3)5. 施工场地准备 (3)6. 焊工培训和焊接工艺评定 (4)(二). 钢结构制作 (4)1. 备料 (4)2. 放样下料 (5)3. 边缘加工 (5)4. 制孔 (6)5. 成型加工 (6)6. 组装 (6)7. 焊接 (7)8. 摩擦面处理 (8)9. 涂装 (8)10.验收 (9)(三). 钢结构安装 (9)1. 清点检查和运输 (9)2. 基础和支承面 (10)3. 安装和校正 (10)4. 连接和固定 (11)5. 涂装 (13)6.验收 (13)五.质量保证措施 (14)1.检查标准 (14)2.检查要求 (14)3. 检查程序 (14)4. 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 (14)5. 质量控制点 (15)6. 检查记录 (16)7.质量缺陷处理 (17)六. 工机具及测量仪器 (18)七.劳动力组织 (18)八.安全保证措施 (19)九、工程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20)钢结构工程施工工法一.特点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是建筑安装企业在承揽施工工程项目中经常和大量遇到的工程项目。

不同的钢结构工程,其工程量有大有小、复杂程度有难有易、技术要求有高有低,但无论怎样,其施工的程序、主要的施工方法、基本的技术要求和质量安全措施大同小异。

为了规范技术管理,为了减少编制施工方案的重复劳动,以及将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及时地推广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在对多年来钢结构工程施工及管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结合规程、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针对钢结构工程施工的特点和通用的技术要求,编写了本工法。

本工法的通用性较强,适用的范围广。

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应根据具体要求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内容,以便在工程中实施和保证工程质量。

二.适用范围本工法以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为对象,以制作安装工艺为重点,适用于工业与民用房屋和一般构筑物(指一般与房屋有关的常用构筑物及其它行业标准不包括的通用构筑物,如通廊、照明灯塔、工业管道的支架及梯子平台、厂区内的跨线过桥等)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的施工。

三.工艺流程(一)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备料---→放样下料---→边缘加工---→制孔---→成型加工---→组装---→焊接---→摩擦面处理---→涂装---→检验、出厂(二)钢结构安装工艺流程:清点检查和运输---→基础和支承面处理---→吊装和安装---→校正---→连接和固定---→检查和缺陷处理---→涂装---→交工验收四.操作工艺和方法(一) 施工前准备工作1. 技术准备(1) 开工前必须认真熟悉设计文件(包括钢结构的安装图和制造图,以及图中的文字说明和技术要求),特别要重点审查和校对图中的尺寸、数量等是否一致和正确。

有疑问时应在图纸会审时向主管技术部门和设计单位提出,征求处理意见和解决办法。

(2) 认真学习质量标准文件中的各种规范和评定标准,熟悉各项制造精度、安装精度和各项技术要求。

(3) 熟悉工艺流程、工艺要求,熟悉各项技术措施、网络计划和质量控制指标。

(4) 认真进行从管理层到作业层的技术交底,明确质量责任,明确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度。

(5) 根据工程的特殊性和现场实际条件,建立质量管理控制的组织机构和质量信息网络,避免出现管理死角。

2. 设备准备(1) 根据施工机具设备使用计划,按规格、型号、数量备齐,放至现场指定位置。

(2) 机具设备使用前应作全面检查,保证完好无损、附件齐全、参数稳定、性能可靠,能够保证使用中的工艺需要和保证安全。

(3) 各种起重吊装机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试用,在确认机具安全可靠后,方可正式使用。

(4) 各种工具、量具在使用前应全面检查,不可靠、不安全、不准确的工具量具不得使用。

(5) 各种量具必须按公司的计量器具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校验,以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未校或超期的计量器具不得在施工中使用。

3. 材料准备(1) 施工用主辅材料的规格、尺寸、材质、数量等必须符合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不得随意更改。

当发生材料变更或材料代用时,必须按公司制定的材料变更和代用申请程序办理审批手续,经批准同意后方可变更或代用。

(2) 各种材料应具备材质证明书。

对材料的质量有疑义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进行抽样检验,无材质证明书或对品质有疑问的材料不得使用在工程上。

(3) 对特殊材料、合金钢材料,还应按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材质复验,并出具和保存复验证书。

(4) 钢结构工程所采用的连接材料和涂装材料,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并应符合设计的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施工现场的材料应有库房、堆场、指定场所存放,并严格执行现场材料保管、发放、回收的管理制度。

4. 组织准备(1) 开工前,按施工组织设计提出的劳动力组织计划,按工种、人数配齐操作工人,并根据工人的技术等级、工作能力及工作部位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优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作用。

(2) 组织和配备适合本工程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形成能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的管理体系。

(3) 建立工程质量管理机构,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信息网络,保证质量监督、质量控制、质量信息反馈工作的正常开展,发挥质量管理的有效作用。

5. 施工场地准备(1) 应按施工组织设计规划的施工平面布置图,逐一圈定和落实材料堆放场、放样下料场、加工组焊场、半成品堆放场、成品堆放场等。

(2) 加工组焊钢平台的搭设应保证基础夯实、垫枕木位置合理、钢板拼接对缝平整,钢平台的平整度应能保证加工精度要求。

室外搭设的钢平台应注意基础的排水、防止基础下凹。

钢平台应能保证有足够的承重力。

(3) 卷板机、电焊机、卷扬机及各种加工机械的摆放位置应尽可能靠近使用地点,方便操作,需避雨避晒的设备应有可靠的防雨防晒措施,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6. 焊工培训和焊接工艺评定(1) 焊工应经过培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从事焊接工作。

合格证应注明施焊条件、有效期限。

焊工只能从事合格证上合格项目的施焊工作。

焊工停焊时间超过6个月,应重新考核。

(2) 对本单位首次采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后热处理工艺等,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并应根据评定报告制订焊接工艺卡,施工中应严格执行焊接工艺卡的要求。

(3) 焊接工艺评定应按国家现行的《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的具体规定进行。

(二) 钢结构制作1. 备料(1) 备料主要指原材料和零件坯料的准备,包括进场检尺、钢材的检验和选择、钢材的矫平较直、材料的拼接。

(2) 根据设计技术文件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检查和复验钢材的规格、厚度、材质及其外观质量情况和变形情况,若变形超过规定,应进行矫正。

(3) 钢材表面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当钢材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偏差值的1/2;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4) 根据钢结构零件的尺寸情况,选择相应尺寸的材料进行统一编排,本着节约用料、物尽其用的原则,做到有计划性地合理用料。

(5) 矫正钢材可用机械或手工进行。

但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6℃;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2℃时,不得进行冷矫正和冷弯曲。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时,加热温度应根据钢材性能选定,但不得超过900℃。

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校正后应缓慢冷却。

矫正后钢材表面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有关规定。

(6) 结构尺寸比较大的零件,应将材料拼接后再排料、下料。

2. 放样下料(1) 放样和号料应根据工艺要求预留制作和安装时的焊接收缩余量及切割、刨边和铣平等加工余量。

(2) 放样、号料、气割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3) 所有开孔部位在放样时均应在零件上用冲眼作出标记,并用白漆或白记号笔标出开孔名称、范围、中心、纵横坐标,以便组对、拼装和安装时对准。

(4) 放样时应根据施工详图的各部尺寸于零件上标出中心线、零件边缘线和焊接坡口的切割线(或刨边线)。

同时按规定的划线符号标示于各线条上,以示区别,避免切割错误。

(5) 根据施工详图的零件编号和组对、拼接的基准线以及安装的定位线用冲眼和白漆标记于各块零件上,以避免混乱和错误。

(6) 切割前应将切割区钢材表面的油污、铁锈等杂物清理干净。

(7) 切口断面上及其切口边缘上的熔渣、飞溅物、毛刺等必须清理干净。

(8) 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20℃,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5℃时,不得进行剪切、冲孔。

(9) 零件应按结构类型、装配位置统一编号。

编号应清楚、醒目,不致混淆。

3. 边缘加工(1) 气割或机械剪切的零件,需要进行边缘加工时,其刨削量不应小于2.0mm。

(2) 焊缝坡口尺寸应按焊接工艺卡的要求确定。

(3) 边缘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4) 经检测合格后的零件应按编号、顺序和部件所在的位置和规格进行分类堆放,避免加工制造过程中造成混乱。

4. 制孔(1) 加工螺栓孔的方法应能保证螺栓孔的精度,孔壁表面粗糙度的允许偏差符合《规范》的要求。

(2) 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加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定位夹具和模具。

(3) 螺栓孔的允许偏差超过《规范》的规定时,不得采用钢块填塞,可采用与母材材质相匹配的焊条补焊后重新制孔。

5. 成型加工(1) 需成型的零部件,应根据成型的工艺,采取适当的工装夹具和胎模具。

(2) 当零件采用热加工成型时,加热温度宜控制在900~1000℃;碳素结构钢在温度下降到700℃之前,应结束加工;低合金结构钢应缓慢冷却。

(3) 弯曲成型的零件应采用弧形样板检查或放实线检查。

(4) 检测超标者,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修正。

6. 组装(1) 在组装前,所有零件、部件应经检查合格。

(2) 连接接触面和沿焊缝边缘每边30~50mm范围内的铁锈、毛刺、污垢、冰雪等应清除干净。

(3) 板材、型材的拼接,应在组装前进行;构件的组装应在部件组装、焊接、矫正后进行。

组装顺序的确定应考虑结构型式、焊接方法和焊接顺序等因素,一般情况下,不能颠倒组装顺序。

(4) 组装时可考虑适当采用夹具,但拆除夹具时不得损伤母材,对残留的焊疤应修磨平整。

(5) 构件的隐蔽部位在焊接、涂装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封闭;完全密闭的构件内表面可不涂装。

(6) 组装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7. 焊接(1) 施焊前,焊工应复查焊接接头质量和焊区的处理情况,当不符合要求时,应经修整合格后方可施焊。

(2) 焊接时,不得使用药皮脱落或焊芯生锈的焊条和受潮结块的焊剂及已熔烧过的渣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