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

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情景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

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

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

从这一点来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交往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3、学生生成度的反思: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

一堂好课,需要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遵守的原则。

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

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

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时间:01-07 来源: 作者: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老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践深深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

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同,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精心备课。

备课要求做到,第一,备观念。

反复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的实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观、评价观。

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科探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

用新理念去指挥和改造自己的教学。

第二,备目标。

课标是教学指南。

具体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师用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师
在课堂教学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了,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了,压力更大了。

第三,备教材。

新教材的编排变化较大,如何处理,采取何种教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能摆在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第四,备活动。

课堂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早课堂的活动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学生课堂上学得的科学素养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终身学习,加强交流。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究更是不可少。

要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让思想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学习历史新课标随感满市八中杨艳茹伴随着课改热潮,作为历史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组织形式有了明显改变。

然而,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偏差。

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中清醒并自我反思,让历史课改达到“改”的初衷。

据调查分析,初二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水平不如初一学生高。

这种趋势逐年递增,其实,学生对历史存在一种“原始兴趣”,历史的丰富多彩,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此诱人的学科让学生生活不感到兴趣,如何将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原始兴趣充分挖掘出来,我觉得我们实施的新课程理念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那就是转变课程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强调探究式学习,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强调从身边走向历史。

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对新课标的偏执也曾走过许多弯路,例如:教师抛弃传统走向另一个极端——舍本逐末,一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搞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却忽略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脉络,造成学生对历史的一知半解,这样并未达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适得其反他们对本已遥远的历史更加茫然、困惑。

本人认为在新课改中顺应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容易激发学生思维,令其徜徉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适宜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但它的客观性,知识的完整性又不容我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