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法论文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法论文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师最棘手的问题,下很多工夫却收效甚微,不见起色,以致在很多语文教师手中,作文教学成了“写写,评评,讲讲,练练”而不见生机。

中学作文教学的科学方法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作文的方法,一是教师指导的方法。

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中学生作文的主要任务是顺利地把作文写出来,而且尽可能地写好;作文教学就是解决好学生写出和写好的问题。

我想,搞好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倡快乐作文教学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和中考。

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一)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自主性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

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稍纵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

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

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居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照现实生活。

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

(二)激情是快乐作文的助燃剂。

自主写作确实轻松自在,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作文教学,是快乐作文的起点。

然而它的前提是要有激情,学生要爱作文。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自主只会导致作文教学的无政府状态,使作文教学无所作为。

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彻底打消他们为考试而写作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写作是现代生活的需要。

既然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

(三)分享成功是快乐作文的最大奥秘。

教育心理学表明,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50%的把握时,因为这给他们提供了最大的现实挑战。

如果他们认为成功完全不可能,或者胜券在握,动机水准反而下降。

建立一套多元评价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要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宽容,要尽量去发现闪光点。

此外,搭建展示平台也十分必要。

让有写作专长的同学一展风采,才可以形成强力磁场,展示才华,调动兴趣。

二、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

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
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一)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作文的特点。

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

青少年学生最少保守思想,他们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

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

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

通过这样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三)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
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

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

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四)范文引路,模拟训练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

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

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

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应勤于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
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

语文老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

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会整天谈经验说技巧,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不亲自“下水”试一试,怎么能体会得了写作的艰辛与快乐。

鲁迅先生当年曾讽刺过那些专职的“批评家”:“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老师也只是会说而不能写,
甚至因为不会写而只能空洞的说。

然而,我们许多教师或囿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或因惰性心态羁绊自己不想“下水”,长期靠“嘴上谈兵”,只要求学生写而自己不写。

照本宣科,大讲特讲写作知识,诸如叙述顺序、修辞手法、论证方法等等,甚至为应付考试指导学生编写“生动感人”的材料,以致于使学生误认为好文章都是靠技巧编出来的。

如此,学生写起文章来搜肠刮肚、胡编乱造,而老师却很难体会到学生的苦心。

时间长了,学生怕作文,老师也怕作文。

因此,老师要勤于写作,才能用切身经验引导学生作文。

教育家叶圣陶说:“我非常赞成教师‘下水’!”“凡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帮助就越大。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只有这种老师,才能说得出经验和技巧,而且是同学们乐意接受的。

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