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详细解析】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详细解析】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下列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2.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1.D2.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

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1.D错误,应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结合全诗內容,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1.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对即可)2.前句的“钟”,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秀美;后句中的“割”,写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天色分割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高大。

(意思对即可)【解析】1.考查句意理解、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概括作答。

2.考查通过关键词赏析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找出该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词意、句意、诗歌的主旨及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钟”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割”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点。

3.课外古诗词阅读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答案】1.(1)比喻:以雪喻梨花(具体指出写法),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和繁盛的特点;(2)对比:将梨花的“淡白”与“柳条”的“深青”对比,言春已去,夏将至,时光易逝;(3)衬托:以柳青衬托梨白,更突出梨花洁白的特点,表达对梨花的赞美、留恋之情。

2.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解析】1.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鉴赏。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由“柳深青”、“柳絮飞”、“梨花开”等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对人生几何的无限感叹,首先作者惆怅是因为此时是在清明节,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咏桐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

2.“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

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

请分别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答案】1.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来写)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暮色之下烟雾淡薄。

栖鸭归巢、号角传响之景,渲染了萧瑟、凄清、压抑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塞将士功业未立、归家无期的惆怅(或“思乡之情”)。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抒发诗人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解析】1.此词乃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

上片作者立笔高阁之外,描写作者登楼所见所闻,并将所思之情打入其中;下片作者转笔高阁之内,描写作者登楼所思所感,并将所见之景绘入其中。

上下两片,均不脱出写情绘景,寓情于景,情景交加的诗词三昧,写得极为高妙,体现了作者的才华。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对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1)诗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在这里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2)“鬓微霜,又何妨”一句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即使两鬓有了些微白发,又有什么妨碍呢?表达了词人借酒抒发豪迈之气,不以年老为意,仍想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农家丰收的年景和农人热情好客的淳厚品性。

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5.奏免衢婺丁钱①(北宋)胡则②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勅降南州。

丁钱永免无拘束,苗米常宜有限收。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

臣今未恨③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④。

(注释)①丁钱:即人口税。

②胡则(963-1039):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曾在方岩僧舍读书,举进士后历任三朝,官至兵部侍郎。

明道元年(1032)八月江淮大旱,民多饿死,胡则上疏,奏请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德,故立庙纪念,香火日盛。

③恨:遗憾、不满。

④绍见休:永远享受安乐。

休,休养生息。

1.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效果。

2.本诗末句中的一“恨”一“喜”表现出胡则怎样的为官情怀?【答案】1.颈联用对偶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朝廷免去了百姓丁钱后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2.表现出胡则在奏免衢婺丁钱被批准后由衷的欢喜,表现出胡则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尽力为百姓解除困苦(以民为本)的为官情怀。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青嶂瀑泉呼万岁,碧天星月照千秋”此句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呼万岁”和“照千秋”写出了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和拥戴。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性格的把握。

末句中“长喜王民绍见休”可以看出诗人因为奏免人头税被批准后的欣喜,表现了作者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的高尚情怀。

据此作答。

6.阅读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一诗,回答问题。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②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③,露草泣寒虫。

羁旅④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千重:千重万户。

②翻:义同“反”。

③暗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周的意思),无枝可依”。

④羁旅:留滞他乡。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结合诗句赏析“相留畏晓钟”中“畏”的妙处。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B.颔联“还作”“翻疑”写出写客居他乡与江南故友不期而遇的惊喜心情。

C.“羁旅长堪醉”中的“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表现了醉生梦死的颓废心境。

D.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格调清美,悠然不尽。

【答案】(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答到任意一点即可)。

(2)“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侧面烘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飘泊在外的孤寂、痛楚。

(3)C【解析】【详解】(1)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后面再加上情感。

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寂寞与凄凉。

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颈联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典故,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

他们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最后,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

(2)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

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