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

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上“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在教学中紧扣“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采用自主探究、感悟然后交流的学习方式。

带领孩子们在文本语言中穿行,让他们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

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下引导他们跟文本对话、跟老师对话,指导学生完整地走一个阅读教学过程,较好地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并适时引用故事原文,拓宽阅读角度,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3.能用“来到……,只见……”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上课开始,老师想给大家讲一小段故事。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有着一定的兵力,各据一方。

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

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

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

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

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

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找找你认为刘备能请出诸葛亮的原因,找出一个关键词来。

2.板书:诚心诚意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

二、精读感悟,理解“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

(一)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1.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屏幕出示要求:A.大声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B.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做上标记,想好理由。

2.课堂交流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1)刘备在对谁说话?(张飞)张飞说了什么刘备这么生气?指名读张飞的话。

(2)刘备和张飞之间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誓死相随)那刘备为什么如此生气呢?指导朗读。

(3)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一个乡野书生斥责自己誓死相随、桃园结拜的兄弟,可以看出?(4)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 让我们再来读读刘备的话,感受他的赤诚之心。

(生齐读刘备的话)(5)课文描写张飞的鲁莽,是从侧面衬托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板书:侧面描写)交流二:“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抓住“半里多路”、“下马步行”)(1)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赶马到草堂前,而那么早就下马步行呢?(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半里是多远呢?有250米,半里多路就比我们学校操场一圈的距离还要长。

(2)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

当时的刘备是一方诸侯,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介草民,但刘备却对诸葛亮行如此大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意)(3)谁能读出刘备的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交流三:“到了诸葛亮的家……站在草堂的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等候。

”(1)从“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都要“轻轻地敲门”呢?(2)“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1)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2)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地站的呢?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弯着腰,拱手作揖)他完全可以怎样站?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四:“等了半晌功夫……才悠然醒来。

”1)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

哎呀,这刘备可真是礼贤下士!齐读这部分。

2)这个时候,在外面等候的张飞耐不住性子了,他一看,大哥竟然还在那儿等。

想一想,张飞会怎么做?出示原文中片段: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

3)张飞的心情我们能理解,一般的人有这般耐心吗?(没有)那刘备为什么就能做到呢?老师迫切地想来采访一下刘备,谁愿意来做一回小刘备?刘皇叔,您一直站在那儿等,难道您不觉得累,不感到冷吗?、刘皇叔,这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夫,还要摆臭架子,您苦苦等候这样一个人值得吗?刘皇叔,依我看这诸葛亮不过是徒有虚名,并无真才实学,我看他是不敢出来见您,有意躲避您啊?刘皇叔,我看这诸葛亮分明是在装睡,他是有意戏弄您,您可千万别上他的当啊!4)就这样,刘备在春寒料峭的门外足足等了两三个小时,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他这么做都是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对贤才如此渴求,这就叫做“求贤若渴”(板书)。

(二)教学板块之二(感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1.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他真的很有能耐吗?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是一个比喻句,它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茅塞顿开”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比如:△当你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老师或同学的指导会让你_______。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父母或老师的一番话会使你_________。

(3)三分天下的具体策略是什么样的?出示: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势力较大,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深得民心,可以以他为外援,不可谋取他。

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它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益州有险要的关塞和广阔肥沃的土地,物产丰富,但君主昏庸,这是天助您啊!您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

如果占据了荆州和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与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4)而诸葛亮的一番话,让刘备——引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才华横溢)2.老师真替刘备感到高兴,有句成语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有了诸葛亮,刘备如鱼得水。

出示:“诸葛亮出山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指名读。

(1)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这样的关系可谓是(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2)鱼和水是什么关系?在这里,谁是鱼,谁是水?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通过读把刘备内心的兴奋之情表达出来吗?3.刘备以他的诚心和谦恭感动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出山也诚心诚意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帮助他打了很多很多胜仗,你知道哪些胜仗?(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计、草船借箭……)最后还建立了蜀汉王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教学版块三(感悟隆中所看到的风景,仿写景色)可见,卧龙先生不是浪得虚名,他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样的结果书上早已有了暗示。

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1)指名读。

(2)这儿的卧龙好像是用来比喻山冈的,其实也是用来隐喻谁?这真是贤人居雅地呀!(3)那你觉得隆中的景色美吗?美。

那我们怎样才能将一处景物写美呢?(4)谁能找找作者描写了隆中的哪些景物?难道隆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为什么不写其他的?这些最具特点。

所以我们想写好一处景物的第一个要点就是——选取几个有特色的景物。

比如你来到公园,你会选取——?(5)那么仅仅将这些景物罗列出来就可以了吗?在看看书上这些文字,哪儿吸引了你呢?你真聪明,如果你能用上一些生动的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的话,那就会吸引人了!(6)练笔:你也用上“来到……只见……”写一段话。

三、延伸拓展、升华中心。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初步认识了刘备诚心诚意终得贤才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那这个故事对你生活中又有什么启发呢?2.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得先尊重别人,古时候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词语到了今天也就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3、《三顾茅庐》的故事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的英雄人物: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嫉贤妒能的周瑜……今天我们只是大略的知道了刘备、诸葛亮,其他的人物大家去阅读《三国演义》吧。

四、作业。

认真品读《三国演义》。

最后,让我伴随着这首感慨历史而又不乏英雄气概的赞歌走出课堂,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五、板书:8三顾茅庐刘备诚心诚意诸葛亮求贤若渴才华横溢教学反思:《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已不是第一次执教了,教材已经非常熟悉。

但作为互听互评课同课异构的课题,却是首次。

课文的主线十分明显:刘备的诚心诚意。

于是这也是我最先定下的教学思路,就围绕这个“诚心诚意”做文章。

不过我一直在琢磨的就是:如何将这堂课打造成一节学生喜欢的并且能从中激发起阅读兴趣的情趣课堂呢?如何能给这堂课寻找一个亮点呢?反复思索后我的目光落在了这篇课文的体裁上——这是一则历史故事。

既然它是故事,那它本身应该就是学生所爱的,教师何不再将“故事”的特性放大一下呢?故事本该是生动曲折、扣人心弦的呀,如果课堂上也能让孩子自己读得兴趣盎然、情趣飞扬那该是件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

对,就从故事入手!由于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了多方面立体的了解,“三顾茅庐”的原版故事可比课文中要跌宕起伏的多了。

我就想着如果将我在查阅资料中吸引我的情节也适时地传递给孩子们是不是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呢?于是就有了开篇的故事导入,这样简单几句的背景介绍其实旨在给课堂增添点“玄乎”的氛围:你看,当时天下大乱,想得到诸葛亮的可不是刘备一人,他可是水镜先生最出色的弟子呀,各方想得天下的能人贤士都虎视眈眈着呢!为什么偏偏让刘备给得到了呢?课堂上在讲述这段背景时我发现学生听得很仔细,迅速进入了课堂状态,并且很快就找出原因:正是因为刘备的诚心诚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