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Word版含解析)

2020春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时优案文档: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基础达标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基础知识巩固(2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凝噎.(yē) 暮霭.(ǎi)堤.坝(tí) 乍.暖还寒(zhà)B.薄.雾(bó) 天堑.(qiàn)樯.橹(qiánɡ) 羽扇纶.巾(lún)C.料峭.(qiào) 堆积.(jí)巷.陌(xiànɡ) 脍.炙人口(kuài)D.珠玑.(jī) 供.应(ɡōnɡ)罗绮.(qǐ) 嬉.笑怒骂(xī)答案 D解析A项,堤(dī)。

B项,纶(ɡuān)。

C项,积(j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豪杰惊滔拍岸吟啸还酹江月B.料峭良晨美景暮霭户盈罗绮C.断鸿献愁供恨媪泪舞榭歌台D.销魂梧桐细雨纱厨栏杆拍遍答案 D解析A.滔—涛。

B.晨—辰。

C.媪—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放眼目前在大陆叱咤风云的台商,年龄大都在五六十岁之间,虽然仍有拼市场的雄心与智慧,但不得不面对即将来临的“廉颇老矣....”的处境,台商二代开始走上舞台。

B.经过几年的退休生活,那位驰骋沙场的大将军已经习惯了平淡,此时的他少了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多了平易近人的和蔼。

C.春天的到来,为整个世界平添了一抹绿色。

在此番良辰美景....中,千万别走得太快,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找找心中的人儿,等等追赶不上的灵魂。

D.看完电视剧《雾都猎狐》,不少观众夸赞李光复将阴险狡诈的特务头目“血狐狸”残酷无情、深谋远虑....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过目不忘。

答案 D解析D项,深谋远虑: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褒义词。

感情色彩不当。

这里应该用含有贬义色彩的词,如“老谋深算”。

A项,廉颇老矣:指英雄老去,难堪大任。

符合语境。

B项,金戈铁马: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

符合语境。

C项,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宜人的景色。

符合语境。

4.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异日图将好景B.应是良辰好景虚设C.一尊还酹江月D.赢得仓皇北顾答案 C解析“尊”同“樽”,酒杯。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篱把.酒黄昏后把:持,端起B.有暗香盈.袖盈:充满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尚:尚且D.遥岑.远目岑:小而高的山答案 C解析尚:副词,还。

6.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都门帐.饮无绪A.嬉嬉钓叟莲.娃B.多情..自古伤离别C.大江东.去D.樯橹灰飞烟.灭答案 A解析例句,名词作动词,设帐;A项,名词作动词,采莲;B项,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C项,名词作状语,向东;D项,名词作状语,像烟一样。

故选A项。

7.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吴都会”中的“三吴”,在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B.“羽扇纶巾”中的“纶巾”,指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C.“把吴钩看了”中的“吴钩”,指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D.“舞榭歌台”中的“榭”,指建在水上的房子。

答案 D解析“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表现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诗句是:“,。

”答案(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二、阅读拓展训练(41分)(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9~10题。

(11分)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 '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挼(ruó):揉搓之意。

9.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丈夫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因为酒醉就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B.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写出了酒醒之后对鬓插梅花这种举动的反映。

C.下片开头两句写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

D.最后两句中,“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难看梅花”则表明了国家的灾难,颇有经受不住之势。

寄托了作者对国事衰颓的担忧之情。

E.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答案AB解析A项,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的心情。

B项,这两句写出词人中年的幽怨,和开头两句是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10.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

(6分)答:答案(示例一)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示例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解析这首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如对比和衬托,对比主要从早年、中年、晚年三个阶段的不同生活进行的,表现了词人生活变化中所经历的磨难而产生的忧郁之情;衬托主要是以昔衬今来表现这种情感。

任选一种回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1~12题。

(11分)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

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E.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有误,“江涵秋影”是由一个意象构成的画面,不能分开;E项,“明显不同”“鲜明对照”有误,上下片都有适逢佳节尽情享乐之意。

12.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答:答案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分)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下片“不用怨斜晖”“谁不老”“何必更沾衣”,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是为主题服务,围绕苏轼唯物的生死观来谈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

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中乙科。

..》对义居第一。

殿试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

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

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光不以为然。

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

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依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如“通”是动词,宾语是“经史”,“日数千言”是指“属文”,“属文”指写文章,故应从“经史”和“属文”之间断开,排除A项;如“未能言”是说“口”,故“口”作主语,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C项;“见”的宾语是“是书”,故应在“书”后断开,排除D项,选B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