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肠疾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外邪犯胃-风寒、湿热、寒湿 3.情志不调 4.病后或素体虚弱
(二)病机:
实
胃证 气 上 逆虚
证
外邪犯胃 食积胃脘 痰飲停胃 肝气(火)犯胃 脾胃气虚 脾胃阳虚 胃阴虚
三、分型证治
◎实证
(一)外邪犯胃
1.辨证要点 突然呕吐,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脘痞食少,脉浮或兼濡、滑、紧。
2.治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
3.方药:丁香散
丁香、杮蒂、高良姜、甘草
(二)胃火上逆(沖)
1.辨证要点 呃逆突发,呃声洪亮有力而急促, 口渴喜冷饮,烦躁口臭或牙龈肿痛, 舌红苔黄燥。
2.治则: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3.方药: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麦冬、半夏、沙参、 生甘草、粳米(可不用)
(三)肝气犯胃
四、转归预后
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 愈;虚证及虚实夹杂者,病程长,病 情重,且反复发作或时发时止,较为 难治。若失治误治,亦可使病情由轻 转重,导致胃痛、噎膈、吐血等重病。
五、预防与调摄
1. 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 2. 避免精神刺激。 3. 避免进食腥秽、不洁之物,勿暴饮暴
食,勿过食生冷、辛辣、香燥及霉烂 变质的食物。
(二)病机:
中 实证 焦 气 机 阻 滯 虚证
湿热阻胃 食积胃脘 痰湿蕴胃 肝气犯胃
脾胃气虚 脾胃阳虚或阴虚
三、分型证治
◎实证
(一)湿热蕴胃(热痞)
1.辨证要点 胃脘痞满不舒,伴灼热感,嘈杂吞酸,
口苦口干而不欲饮,呕恶食少,舌红苔黄 腻,脉滑(濡)数。
2.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3.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合连朴饮
•特殊、嚴重的呕吐
胃 •脾胃阳虚嚴重
梅 咽喉梗阻感,如有物阻於咽喉,
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核 中医“ 郁病”的一种
相當於西医的神經官能症、 慢性咽炎等疾 病
气 气郁痰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1)饮食过快、过热 (2)过食辛辣、霉烂之物 (3)嗜酒 2.情志失调 3.年老或病后体虚
(二)病机:
五、预防与调摄
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2. 饮食宜清淡,勿暴饮暴食、贪凉饮冷
,力戒烟酒。
一、概念
(一)定义: 由于多种病因导致胃气上逆而以
胃中内容物经口腔排出为主症的疾病。 古称:
呕-有声有物 吐-无声有物 皆属呕吐范畴 干呕-有声无物 恶心―欲吐未吐
(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 阻、肠梗阻、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 、胃肠功能紊乱症、急性胃肠炎、急 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 尿毒症、肾功衰竭、颅内压增高、脑 出血、高血压等疾病均可引起呕吐。
(3) 气虛兼湿阻-参苓白朮散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 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
⑷ 气虚兼寒热互结─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 大枣、甘草
⑸ 气虚兼阳虚─附子理中汤
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四、转归预后
脘痞一般预后良好,但多为慢性 过程,应坚持长期治疗。若久病失治, 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逐 渐发展为胃痛、鼓胀、胃癌等更严重 的疾病。
2.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3.方药:柴胡疏肝散合 金铃子散
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川芎、 香附、陈皮、川楝子、延胡索
(四)肝胃郁热(肝火犯胃)
1.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 口苦而干,心烦易怒,舌红苔黄 燥,脉弦数。
2.治则:清肝泻火,和胃止痛
3.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 归、薄荷、茯苓、白朮、甘草、 生姜、黄连、吴茱萸。
一、概念
(一)定义: 由于外感、内伤多种病因导致
上腹部气机阻滞,而以自觉胃脘气机 堵塞不通为主症的慢性疾病。
脘痞的特点:不觉痛胀,按之 柔软,压之无痛,触之无形。
(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下垂、 贲门松弛(伴泛酸)、胃神经 官能症、消化道溃疡等。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2.外邪犯胃 3.情志失调 4.脾胃虚弱(体质或病后虚弱)
1.辨证要点 频繁呃逆,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 加重,胸胁胀痛,脘痞食少,嗳气 矢气, 脉弦。
2.治则: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3.方药:五磨饮子加味
沉香、乌药、木香、槟榔、枳壳、 丁香、杮蒂、赭石
◎虚证
(四)脾胃阳虚(中焦虚寒)
1.辨证要点 久呃不止,或因它病而致呃逆, 呃声低微,畏寒肢冷,神疲气短,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
◎虚证
(五)脾胃气虚(虚痞)
1.辨证要点 脘痞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止,喜暖喜 按,食少纳呆,食后脘痞腹胀加 重,神疲乏力,脉细弱。
2.治则:益气健中,理气消痞 3.方药:
(1) 气虚兼气陷-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朮、甘草、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2) 气虛兼痰气互结-香砂六君子汤
木香、砂仁、人参、白朮、茯苓、 甘草、半夏、陈皮
2.治则:袪瘀通络,行气止痛
3.方药: 失笑散合丹参饮
五灵脂、蒲黄、 丹参、檀香、砂仁
◎虚证
(七)脾胃阳虚(中焦虚寒)
1.辨证要点
胃脘隐痛绵绵不止或时发时止,常因 受凉、劳累或饥饿时发作或加重,遇热、 按摩或食后减轻,神疲乏力,食少纳 呆,脉细弱。
2.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3.方药:
(1) 黄芪建中汤(缓急止痛作用较强)
本虚-体质虚弱
脾胃素虚
脾胃气虚
其它疾病损及胃 脾胃阴虚
结
合
气滞
标实-病邪停聚于食道和胃脘 痰阻
瘀血
火(热)
※初中期实中夹虚,晚期虚中夹实。
一、概念
(一)定义:
由内外病因导致胃腑气血不畅, 而以上腹部正中及剑突下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
(二)相当于西医疾病: 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胃痉挛、 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慢性 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心绞 痛等疾病出现反射性或牵掣性胃 痛为主症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饮食不节 2. 外感六淫 3. 情志不调 4. 劳累过度 5. 继发于其它疾病 6. 肠道寄生虫
一、概念
(一)定义: 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导致喉中
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 主症的疾病。
(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胃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 胃癌、肾衰晚期、脑血管疾病等 出现膈肌痉挛的疾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不当 2.情志不调 3.年老或久病体虚
(二)病机:
实证
•寒邪客胃 •胃火上逆 •肝气犯胃
2.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3.方药:理中汤加味
人参、白朮、干姜、甘草、 丁香、吴茱萸、陈皮
(五)胃阴不足
1.辨证要点 久呃不止,或因它病而致呃逆, 呃声急促乏力,嘈杂或饥而不欲食, 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而干。
2.治则:滋阴养胃,降逆止呃
3.方药:益胃汤加味
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 杮蒂、刀豆子、枇杷叶
2.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3.方药:平陈汤加味
苍朮、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甘草、藿香、白豆蔻、紫苏梗
(四)肝气犯胃(气痞)
1.辨证要点 脘痞兼胸胁胀满,善太息,大便不 爽,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 脉弦。
2.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消痞
3.方药:越鞠丸合柴胡疏肝散
香附、川芎、苍朮、神曲、栀子、 柴胡、白芍、枳壳、陈皮、甘草
1.辨证要点 呕吐泛酸,胸胁胀满,嗳气频作, 常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脉弦。
2.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3.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半夏、 厚朴、生姜、茯苓、苏叶
◎虚证
(五)脾胃气虚
1.辨证要点 长期反复呕吐,或饮食稍不慎则呕 吐,时作时止,食少纳呆,食后腹 胀,脉弱缓。
(一)定义: 由于内外因素导致胃与食道气虚、
津枯、血燥,兼有气滞、痰阻、血瘀, 引起以吞咽困难(噎),甚至食物不能 入胃或食入即吐(膈)为主要表现的慢 性重病。
(二)西医对应的常见疾病:
食 肿瘤(多见于食道癌、贲门癌) 道 狭 窄 食管憩室、食管炎、食管痉挛
※与反胃和梅核气的鉴别要点:
反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黄芪、饴糖、桂枝、白芍、甘草、 生姜、大枣
(2) 桂附理中汤(温阳散寒作用较强)
肉桂、附子、干姜、白朮、人参、 甘草
(八)胃阴亏虚(肝胃阴虚)
1.辨证要点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嘈杂干 呕,口干咽燥,消瘦乏力,舌红少 津少苔。
2.治则:滋养胃,理气止痛
3.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子、当归、 川楝子、白芍、甘草
2.治则:袪邪解表,和胃止呕 3.方药:
(1)藿香正气散-风、寒、湿邪犯胃 (2)新加香薷饮-暑湿犯胃 (3)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外感湿热侵犯
三焦(湿重于热)
(4)银翘散去桔梗、淡豆豉,加竹茹、陈
皮-风热犯胃
(二)食积胃脘
1.辨证要点 呕吐未消化食物,胃脘胀痛或痞闷, 吐后减轻,嗳腐吞酸,厌食,舌暗 苔厚腻垢浊。
四、转归预后
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易治, 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者,疗程较长, 且易反复发作。若伴严重出血而见气 随血脱之候,需及时抢救,否则将危 及生命。
五、预防与调摄
1. 饮食有节,切忌暴饮暴食或饥饱无 常,宜少食多餐,饮食应清淡而易消 化,戒烟酒。
2. 保持心境舒畅愉悦,情绪稳定,注重 劳逸结合。
四、转归预后
一时性呃逆大多轻浅,简单处理, 便可不药而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者, 服药后多可止呃。若慢性虚衰性重病 的后期出现呃逆者,多为病情恶化, 胃气将绝而元气欲脱的危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