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

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

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

人类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定的社会形态,既包容着、又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一定幅度,形成了一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台阶。

在这个基础上孕育着各段历史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又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反映了该段历史的经济文化特质。

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

三代的养殖业除了继承原始社会的牛、马、羊、鸡、猫、狗、猪、鹿以外,从殷代妇女墓的玉雕家禽、家畜形象中,又透露出一个信息:鹅、鸭、鸽、兔、龟等也早已驯养了。

先秦古籍又记载,挖池塘养鱼也已开始。

粮食作物又多了青稞、糜子、葬麦、薯类、豆类和芋头等等。

蔬菜和水果已
增加到数十种,香料作物和药用作物也越来越多。

尤其突出的是开辟了大豆蛋白资源和掌握了发酵工艺产生的酿造业,使烹调业插上了翅膀。

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

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较大规模开垦了长江流域,并开展对周边国土开发。

这段历史的园艺业、养殖业、粮食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器、炊具制造业,比三代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由于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使中国旱地农业区、稻作农业区和游牧区三类饮食资源和饮食方式得以互补和交融,大大提高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水平。

在这段历史的后期,涌现了数十种有关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虽然这些文献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从硕果仅存的《齐民要术》和这段历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货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段历史包含着那么丰富的社会经济内容和饮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隋唐到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旺盛到极盛时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共约13个世纪。

1000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海港、河港城市和一些边贸城市,促进了地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细分不止此数),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大陆解放以后,开始向第四个高峰进军。

新中国成立,伴随着大陆的解放,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刨掉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老根,广大农民和土地都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烹调和食品制造领域出版的专著和报刊,不下数百种;各类饮食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养殖和种植能手,各菜系的厨师、点心师,各类食品的技师和饮食业务的设计师及管理人才,正一批批涌现出来。

各地崛起的优质特产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相结合的食品节,如豆腐节、名酒节、名茶节、葡萄节、荔枝节、苹果节、西瓜节、芒果节等,层出不穷的各地特产推销与饮食民俗结合的庙会节庆活动,蓬勃发展的各地名胜古迹和美食相结合的旅游等,都是饮食文化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步伐日益隆盛的现实表现,呈现着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第四个高峰的雄厚基础和后劲。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再次掀起另一个高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