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清晰整齐)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清晰整齐)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菌。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交配或人工授精也可感染。

在子宫内也可能感染。

另据报道,健康畜带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相当普遍,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以及动物抵抗力下降时,常导致内源性感染。

本病主要侵害6月龄
以下仔猪,尤以1~4月龄仔猪多发。

6月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2.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数天,或长达数月,与猪体抵抗力及细菌的数量、毒力有关。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

表现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

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

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病程1~4天。

3.病理变化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多见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回肠后段。

肠黏膜上覆有一层灰黄色腐乳状物,强行剥离则露出红色、边缘不整的溃疡面。

如滤泡周围黏膜坏死,常形成同心轮状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索状肿,有的干酪样坏死。

脾稍肿大,
肝有可见灰黄色坏死灶。

有时肺发生慢性卡他性炎症,并有黄色干酪样结节。

急性型:急性型以败血症变化为特征。

尸体膘度正常,耳、腹、胁等部皮肤有时可见淤血或出血,并有黄疸。

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

脾肿大,坚硬似橡皮,切面呈蓝紫色。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

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4.防制措施
4.1发病后的措施。

①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

②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

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后利用。

③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

连喂3~5天,有预防效果。

④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4.2未发病时的经常性工作。

如前所述,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促进发生和传播的。

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饲养管理用具和食
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以减少感染机会。

哺乳及培育仔猪防止乱吃脏物,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饲料,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4.3注射疫苗。

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每头份5~10毫升,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

口服免疫反应轻微。

或将1头剂疫苗稀释于5~10毫升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本疫苗系用免疫原性良好的猪霍乱沙门氏菌弱毒株,冷冻真空干燥制成,适用于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乳健康仔猪。

按瓶签注明头份口服或注射,但瓶签注明限于口服者不得注射。

本疫苗使用时注意事项:⑴稀释后的疫苗限4小时内用完。

用时要随时振摇均匀。

⑵体弱有病的猪不宜使用。

⑶对经常发生仔猪副伤寒的猪场和地区,为了加强免疫,可在断乳前、后各注射一次,间隔21~28日。

⑷口服时,最好在喂食前服,以使每头猪都能吃到。

⑸注射后,有些猪反应较大,如出现体温升高、发抖、呕吐和减食等症状,一般1~2日后可自行恢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