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材解读一、五个画面五种美1961年夏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随一批作家、歌唱家、音乐家、舞蹈家共二十来人应内蒙古向治区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了八个星期。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内蒙古草原辽阔的自然风光,亲身感受了蒙古族人民的纯朴、热情、开朗和多才多艺,在无限感慨中,写下《内蒙风光》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草原》一文就节选自其中。
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见闻,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各民族间的团结,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自然。
概括起来,这篇文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五个优美的画面,分别是:草原风光图:第一自然段,“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远道迎客图:第二自然段,“群马疾驰、襟飘带舞”亲切相见图:第三自然段,“握了再握、笑了再笑”盛情款待图:第四自然段,“举杯敬酒、纵情歌唱”联欢话别图:第五自然段,“套马摔跤、跳舞骑马”总的来说,如果说草原风光图是静态描写的话,那么后几幅图就是动态描写。
这样动静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在这些画面中,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美:一是风光之美。
文章开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
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情感也相应变化。
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描述有三个特点。
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优美的情景让作者惊叹、欣喜、流连忘返,怎一个“美”字了得。
二是精笔细描,草原上的每个景物都给作者带来欣喜,因此,作者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绘眼前的草原,特别是对草原上绿色小丘的刻画,让人如身临其境。
三是实景清新、质朴,不露凿痕。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这种记实的描写,真切感人,充分展示了草原草原秀美朴实的民风。
二是人情之美。
草原景美人更美。
老舍先生在精心刻画草原优美风景的同时,还细心描摹草原人物的风采。
如“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容”,“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着不散”,鄂温克的姑娘“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
寥寥几笔,将草原人民豪爽大方、纯朴热情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出来。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们爱上草原的景,更让我们深深爱上草原的人。
三是风俗之美。
本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自然风光图,而且还描绘了蒙古人民独有的风俗物产。
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这是独具特色的蒙古服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这是风味独特的蒙古饮食。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这是蒙古族特有的文艺竞技。
四是情谊之美。
文章里写了访问中的三件事——迎客、联欢、话别,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蒙汉情谊。
文章最后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既是文章的中心句,又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
内蒙古草原广袤无边,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到处是翠色欲流,举目皆诗情画意,正与“天涯碧草”相应,令人陶醉!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古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在有机勾连,桴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五是文字之美。
通篇文字,清新优美,本身就宛若一首奇丽的小诗。
全文安排有序,衔接自然,脉络分明。
写景语言优美,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感人,不失纯朴,情景交融。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告别,文字之中处处流露出真挚的情谊。
二、关于“舛互”的修辞格舛互(“舛”,读chuǎn,意为“违背”)这一修辞格,是1983年10月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的《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谭永祥主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
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
例如:①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诚实的孩子》)②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例①“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全部肯定),是为了衬托、突出“列宁没有笑”(部分否定)。
这样就让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列宁为什么没有笑这个问题上,从而有效地表现了列宁的诚实──没有笑,实际上已承认花瓶是自己打碎的。
例②写大伯“跟爸爸哪儿都像”(全部肯定),是为了强调大伯的“鼻子”不像爸爸(部分否定)。
这样便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了一席对话,从而通过“碰壁”这个双关语,抨击了旧社会的黑暗,歌颂了鲁迅先生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敢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文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类运用舛互修辞格的句子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常发现。
如:“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
”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有效地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
又如:“今天,全班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
”写全班都去看电影了,是为了突出小王更喜欢看图书。
因此,这些句子都不能算病句。
不过,运用“舛互”写成的句子,要写得含蓄一点,巧妙一点,尽量用一些进行简单的渗透或了解也未尝不可。
“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三、关于两个句子的理解老舍先生的文章向以通俗易懂著称,可是《草原》中有两个句子却必须仔细斟酌。
一句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有人说它“费解”,主要在“并不茫茫”上。
为了弄明白这一点,我们先对全句进行分析。
“一”,全、都,副词。
“碧”,青绿色。
“千里”,面积广阔,视野深远,视线清晰。
合起来是说:站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广阔深远,全由绿色主宰着,视线犹为清晰。
“茫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不茫茫”就是说有边际不模糊。
不模糊和“一碧千里”的非常清晰没有什么矛盾,可是有边际和“一碧千里”的无边无际却不一致了。
看来这样解释是不合适的。
怎样解释“茫茫”才合适呢?如果把“茫茫”解释为深远,那么不茫茫就是不深远,这不和“一碧千里”又矛盾了吗?这样解释,表面上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绿色能给人以安定舒适之感,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一碧千里”、“叫人舒服”。
这既描写了大草原的幽雅环境这种客观存在,又抒发了自己对这种幽雅环境的主观感受。
但主观感受和客观存在往往是不一致的。
杜甫的《望岳》有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众山真的小了吗?没有,只是心中感到它们小了。
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说:“野旷天低树”,天怎么会比树低呢?也是心理感觉。
老舍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呢?辽阔的大草源,没有遮挡之物,没有嘈杂之声,“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晰,天空是那么明朗”,因而作者“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本来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一下子都尽收眼底,似乎一切都近了,也就不显得那么深远了。
这是一种愉快之余的主观感受,并非真的不深远了。
另外,“而”连接分句,不表示顺承,而表示转折。
根据上述分析“一碧千里”是说大草原深远的客观存在,“并不茫茫”是说近在眼前的主观感受,两者意思相悖,用“而”表示转折最恰当。
综上所述,把“茫茫”解释作深远才合适,这样“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作如下解释: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尽收眼底,一切都显得近了,深远的感觉似乎不存在了。
第二句是“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既说小丘有线条,又说像“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翠色欲流”是将要流而没有流的意思,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这些说法是否自相矛盾?这句话不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
用渲染的方法作的中国画虽然不用墨线勾勒,但画面上的景物也有边沿轮廓,小丘线条柔美,最好不那么分明,这种景象和用渲染法画的中国画有相似之处,这样比喻非常恰当。
“轻轻流入云际”紧承上句的“翠色欲流”,补充抒发作者对“翠色欲流”这种情景的感受——“好像要轻轻流入云际”,这样描写十分自然。
第二部分:教材内容(见上,略)第三部分:教学目标一、自由读文,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14个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襟飘带舞”等词语,读懂句子和文意。
二、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体验到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知道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三、通过朗读、听读的方式弄清语文事实(什么样的草原),再通过情境导读,逆序而进、顺序而返,感受作者的观察、写作之序,体悟作者的特殊表达方式。
在读中品味“走”和“飞”等词语,让文字的张力凸显出来,达到指向表达效果的深层理解。
四、体会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第四部分:预习设计1. 自由读课文,读出浓浓的感情。
说说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觉得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与汉族人民有什么不一样?可结合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说一说。
2.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绘了几幅图:①草原风光图;3. 课文末尾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芳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表达的感情十分强烈、感人。
作者抒情,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融情于景或融情于事,请你分别找一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说说这些句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
直接抒情的句子:融情于景或融情于事的句子:第五部分:教学流程一、景与言:美感的联通1,走进文本,弄清“事实”。
师:课文哪个部分写草原景色美呢?生:第1自然段。
师:谁来用朗读把我们带入草原?(指名读第l自然段)师: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
生:我看到了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的草原。
生:我眼中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生:我看到的是四面都有小丘的草原。
生:我看到的是绣上白色大花的草原。
师:这白色大花就是——生:羊群。
2,逆序而“入”,还原写作。
师:是的,咱们看到的是草原上的一景一物,老舍先生看到的却是一种境界。
作者来到草原,忍不住仰望天空,只见——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又忍不住放眼原野,只见——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