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摘抄时间深处的芬芳——《居里夫人传》札记一“你问我的前途计划么?我没有计划;或者不如说,我的计划太普通,也太简单,不值得说。
我是得过且过,到了实在不能过的时候,就向尘世告别:这损失想必很小,而人们惋惜我的期间,也一定很短,和惋惜许多别的人一样短。
”一个寒冷的冬夜,在波兰的乡村里,19岁的家庭女教师玛妮雅写下这些愁惨的文字。
她当然不会想到,17年后,她将获得人生中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那时,别人称她为居里夫人。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无疑是有天才的,这天才,在她的童年时期就表露无遗。
但是,与许多天才人物不同,她一点也不以自我为中心,一点也不自负。
读《雨果传》时,一处情节让我格外感触。
雨果有位青梅竹马的妻子,婚后几年,又拥有一位娇俏可喜的情人。
当他携情人旅游时,竟不忘时时给妻子写一些热情洋溢的家书。
家书里他描述春光美好,佳人相伴,还有对家庭的思念,丝毫不觉有何相悖。
这个在少年时就放言“我要让巴黎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天才作家,大抵在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世界是以他为中心的。
他不会因为红杏出墙而对妻子心生愧疚,他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自己并不觉察,更不痛苦,这也是一种禀赋啊。
拥有这种禀赋的天才,可以列一串长长的名单,但居里夫人却是个绝对的例外。
居里夫人的天性是先人后己。
当家里的几个兄妹都因为家境贫寒而难有求学机会时,她毫不犹豫地决定,自己去做并不喜欢做的家庭教师,以资助姐姐到巴黎深造,等姐姐学业有成后,再回头资助自己去巴黎求学。
她知道,这个决定的后半部分能否实现殊难逆料,但她心里想的只是:家中这几个禀赋非凡的孩子,绝不能都被埋没了,而首先应该被拯救的,是别人。
六年枯燥的乡村家庭教师生涯,一段幻灭的乡村爱情,使不太自信的玛妮雅几近绝望,因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段文字。
奇怪的是,富于牺牲精神和超凡的倔强执着都统一在这副柔弱的躯体里。
当日后她走上科学道路时,她表现的,是舍我其谁的坚定。
在艰苦的小棚屋实验室里,用最原始的方法提炼纯镭,聪明人看来毫无前途的事情,她没有任何退缩和犹豫。
在另一副瘦小的躯干里,我也看到这种奇怪的统一。
鲁迅早期的小说里,也常常流露出玛妮雅信件里所有的幻灭情绪。
年青的鲁迅,为了对母亲的爱而屈从于母亲对婚姻的安排;为了资助弟弟完成学业而匆忙回国;为了兄弟间不明不白的不和而一声不响地搬出原属于自己的房子。
就是这样一个隐忍牺牲的人,却是最倔强的战士。
我们已经习惯了天才人物的自负与自私,似乎那是他们的特权,而像居里夫人这一类人,却散发着罕见的光彩。
她并不因自己的天才就将自己格外看重,这有时使人心惊:如果她与那个乡绅少年的爱情未受阻挠,说不定她就真的成为一个波兰乡绅夫人呢。
这有时还使人心疼:如果她能用对待科学事业的执着去维护自己的利益,比如当索尔本大学拒绝为她和丈夫提供实验室和教授职位时,他们能气壮山河地去争取,那么他们或许会少一些艰辛,或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如果那样,居里夫人就会成为我们熟悉的那类恶魔天才了。
我们宽容天才的自负,而对于居里夫人这样美好的人物,则要感激。
我们还要感激,上苍不仅创造了居里夫人,还让她遇到了同样美好的居里先生。
居里夫人身为一个伟人,在她在世的时候就享有盛誉,然而,正如她淡泊的心一样,无论在生命中的什么时候,她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也是很淡泊的,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简朴。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
由此可见,他们的家,是多么的简陋。
而居里夫人,也从没想过要改变这种简陋。
而后来,即便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不“大方”。
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
所以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这种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但这恰恰证明了居里夫人是多么的简朴,甚至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抠”的地步吧。
面对这么简朴的居里夫人,你能够想象她是什么打扮吗?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一位赤足坐在房前石板上的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
可是让这位记者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妇人,就是居里夫人。
由此看来,居里夫人的确是与众不同,或许她是不拘小节吧。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她对仪表的华丽可以说是一点也不重视,在她的心中,只有她的实验,只有她的研究。
也许,对科学热爱到了极点的人都是这样吧,你知道吗,据说爱因斯坦穿鞋子,从不穿袜子。
在他看来,穿鞋还穿袜子,实在是不必之举。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我,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生活奢侈,甚至许多富翁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尽奢华之能。
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曾几何时,我们也迷失了。
是的,我们应该向居里夫人学习,重拾美德,过简朴的生活,而不是在纸醉金迷中走向消亡。
读了《水浒传》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罪恶,以及好汉们追求的“忠义”。
这本书大致讲述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因为各种原因上了梁山泊,成为当时朝廷的一大心病,在朝廷几次攻打未果后,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征辽、平王庆、平田虎、平方腊,最后仅剩二十余人。
由于朝廷的四大奸臣嫉妒其功劳,部分剩下受封赏的好汉被害得丢官或被害死。
作者施耐庵在书中塑造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四大奸臣以及听信奸臣之言的宋徽宗等形象。
本书对于人物的描写得十分生动,感觉有血有肉。
好汉们各有不同的性格,语言描写也十分出色。
故事的描写也是环环相扣,很自然的引出下文,非常真实。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浪子燕青了。
他“忠”——对朝廷忠,同其他好汉一同为朝廷平息叛乱;对主人忠,在卢俊义有难时帮助其脱险。
他“义”,对朋友从来都是很好,一直为朋友着想。
他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一身本事,无人比得;弩箭从不放空,相扑更是天下第一。
黑旋风李逵在梁山上天不怕地不怕,翻了脸宋江也敢骂,唯独怕燕青。
他虽是三十六天罡星之末,但十分机智。
招安之事,燕青从李师师处入手,才得以见到宋徽宗,如果没有燕青,就没有梁山泊的招安。
最终,他同其他好汉为朝廷平息叛乱后,意识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预感跟卢俊义前去受封没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
燕青这样的人物,不得不令我佩服。
《水浒传》中,每一回的开头都会有一首诗词,有些讲述了章节的大致内容,有些则写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与想法。
第七十九回开头的一首《西江月》:“软弱安身之本,刚强惹祸之胎。
无争无竞是贤才,亏我些儿何碍。
钝斧锤砖易碎,快刀劈水难开。
但看发白齿牙衰,惟有舌根不坏。
”这首词说明的道理与老子的一个故事差不多,反映出:柔弱有时能够胜过刚强。
《水浒传》的确是一本十分耐人寻味的好书,故事情节与深刻意义都等着我们去发掘。
评论|2111举报|2014-02-05 14:02水瓶小炫|四级读《水浒传》有感北宋末年,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社会动荡不安,一片黑暗……高俅仅凭一脚好球艺,就博得皇上的青睐,轻而易举地做了太尉,又渐渐成了皇上的宠臣,一手遮住了太阳;蔡京、童贯、杨戬等也倒行逆施,坏事做绝;在他们底下,同样有一大批的贪官污吏,如梁中书、蔡九知府、慕容知府、贺太守等,他们同样也是倚仗权势欺压百姓和各地好汉……在这种背景下,一大批的英雄好汉纷纷走上造反之路,坚决维护正义和百姓的利益。
他们藐视官吏,胸怀正义,扶贫济困,替天行道……故事就发生在山东一个叫梁山泊的地方。
一百零八个好汉,分别代表一百零八个罡星,为了同一个理想,为了不同的原因,他们纷纷走上梁山……在众多的好汉中,呼保义宋江一直被得到拥戴,也是梁山泊头领中的头领。
要论勇,比宋江勇的有很多;要评武艺,比他精湛的也有;要比谋略,他的军师一定比他强……但宋江最大的优点就是谦逊和宽容。
作为大头领,他却一直平易近人,不管对谁都很友善。
更令我佩服的是,他几次宽恕俘虏,并让他们都做了头领,不计前嫌,对他们敬爱有加。
于是,他征服了一大批的好汉:呼延灼,张青,花荣……这样的头领怎不叫人尊敬和爱戴呢?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行者武松属于同一类型的人,但他们却也各有特色。
他们都武艺高强,性格刚烈,做事有些冲动。
但鲁智深疾恶如仇,并且帮人就一定要帮到底,有时又常常过于急躁和莽撞,曾经三拳就打死了镇关西;李逵性格直率,天真坦诚,做事说话毫无心计,一心要做好事,但常常将事情搞得一团糟。
别说解决问题了,反而为宋江增添了很多新问题;武松有胆有识,光明磊落,做事干练果断,曾在景阳冈几拳就打死了一只很凶猛的老虎,接着又将西门庆和他的嫂嫂杀了为他冤死的大哥武大郎报仇……除了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还有豹子头林冲、小旋风柴进、美髯公朱仝、玉麒麟卢俊义……作者施耐庵成功塑造了这么多有血有肉的英雄好汉,在施耐庵的笔下,他们一个个都站了起来,激愤地诉说着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即使是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场面。
穿越历史的隧道,回到北宋末年,有很多东西一样可以拨动我们的心弦,留下久久的震撼。
梁山好汉之所以可以势如破竹地增多,在战争中连连告捷,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坚持正义。
是的,或许那些作恶多端的官吏暂时能耀武扬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失去所有的一切。
因为,正义是永远也不会失败的!梁山好汉想反抗的仅仅是那些贪官污吏,却永远忠于皇帝,忠于国家。
因此,他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原以为苦日子就要到头了,他们的梦想就快要实现了……然而,生活不会那么美好——心狠手辣的佞臣将这一百零八个英雄好汉全部害死……天真的战士们……他们死了,但是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不可能抹去……不可能……——因为,他们是正义的化身《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童年像一杯纯洁无暇的白开水,我们向里面加入何种原料,它都会小心的收藏,永远地刻在我们脑海之中,让我们舍不得,更不忍心去触痛那些美好的回忆……马克西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