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设计
高中课程设计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遵循高中课程应体现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原则,建构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满足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我个人认为应该重点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是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法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制定与检测都应根据学情而定。
我们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的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使老师的每一份努力都能作用在大多数学生身上,收到实实在在的课堂效果。
二.学习目标的制定
教师应该时刻提醒,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习目标的主语是学生。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应该考虑怎么解决重难点,通过什么过程解决重难点,重难点解决到什么程度,学生能学会什么,怎么学的,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学会。
三.从课时到单元
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像一栋大楼,原来我们都是按照知识点进行教学的。
一扇门教一下,一扇窗教一下,水泥教一下,钢筋教一下,这样的教跟整栋大楼难以建立关联。
这是基于知识点教学的缺陷。
在新课程下,我们要改成按单元进行学习设计。
单元就是一间房子,既有窗子又有门,把门、窗、水泥、钢筋等结构化就变成一个单元。
当然,单元是个学习单位,不能仅局限在教材里的单元。
学生们学了运动才知道什么叫运动观念,学了细胞才知道什么叫生命观念,价值观念是这样出来的。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先把单元进行整合和规划,再具体的设计每个课时内容。
这就是新课程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变化。
按章节来设计课程,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包括情境和观念。
把知识结构化,有助于知识的记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有助于理解学科的本质,学以致用,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设计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自身没有核心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本学科需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简单地说,核心素养就是教师怎么依据课标,分解课标,把课程标准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
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是把知识和技能在课堂这样的情境中运用,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教师的业绩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把我们教的东西,留在学生身上,留下的那个东西就是素养”。
五.教学与评价二合一
教学与评价一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
怎么知道学生有没有学会呢?这就是评价问题。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教与学就如买与卖。
目标写出来不能评价就是正确的废话。
一堂课学习目标可以设几个,老师最好教一个评一个。
教学与评价二合一,分小步骤,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抓落实,所以每个老师都是目标达成的质量监督员。
新课程改革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新的机会,但愿每位老师都能抓住新课改的契机,认真的研究教学设计,早日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