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这种“生活化”的理念,让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贴近现实生活
在新教材的许多章节中,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

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体现着数学的某种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组织操作、模拟、合作等教学活动,将数学习题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适当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

让他们经历和认识这些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实
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中,如以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入课题,让学生想一想:(1)x只青蛙有多少张嘴?有多少只眼睛?有多少条腿?(2)如果一批青蛙共有132条腿,问这批青蛙共有多少只?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在《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中,通过线段和平行四边形引入中心对称图形,强调“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可列举风车、扑克牌、阿拉伯数字,大写英文字母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美等等。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1、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则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数学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生活原型”的再现,而这些“生活原型”往往是学生熟悉,却又难以在课堂中找到的,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

例如:在《圆的切线》教学中,采用学生熟知的旋转雨伞时飞出的雨点及在砂轮上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引出圆的切线,使学生借助情景发现问题,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节中,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感觉吗?”(2)“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

学生回答后,再用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

通过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当今数学正向生活化、活动化、问题化方向发展,因此,强调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的辩证结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