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源资源消耗管理制度.

能源资源消耗管理制度.

3.3 恢复与重建3.3.1 善后处置3.3.1.1 社会救助(1)事发地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配合属地政府部门,对因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而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并提供相关心理及司法援助;(2)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救助;(3)保险监管部门要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理赔工作。

3.3.1.2 物资征用补偿(1)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物资征用由事发地人民政府负责,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补偿。

(2)对紧急调集、征用的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在使用完毕或者港口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

在调集、征用后被毁损、灭失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补偿或补助。

(3)对于紧急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劳工的补偿费用要及时支付,优先办理,不得拖欠。

行政征用补偿形式包括:现金补偿、财政税费减免、实物补偿和其他形式的行政性补偿等。

3.3.1.3 恢复重建(1)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人民政府负责,水路交通主管部门具体执行。

因突发事件严重受损的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其恢复重建经费应纳入国家救灾专项财政预算。

(2)事发地恢复重建措施落实情况须及时上报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必要时,由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派出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3.3.2 总结评估(1)I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由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负责编写突发事件调查报告与总结,对应急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提出预案改进建议,并在应急结束后的30个工作日内提出总结报告,送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并由交通运输部报国务院。

(2)各参加应急救援工作的单位、部门必须写出应急过程和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教训,标明救援消耗、设备损害情况,并将应急过程的录像资料与文字资料于应急结束后的10个工作日内上报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

Ⅱ级及以下应急响应由省级以下相应的水路交通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编写突发事件调查报告与总结,对应急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并组织具备资格的研究咨询机构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监测和后果评估,提出损失赔偿、灾后恢复及重建等方面的建议。

事故应急总结报告作为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的重要资料存档,应在应急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上报上一级水路交通应急指挥机构备案。

3.3.3 责任与奖惩(1)由交通运输部对在落实和实施本预案过程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人员或单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2)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组织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3)对未依照规定履行报告职责,迟报、漏报、瞒报和谎报或者授意他人迟报、瞒报、漏报和谎报水路交通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或不听指挥、临阵逃脱以及破坏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 应急保障4.1 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通信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由交通专业通信网络和公共通信系统组成。

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应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通过公用通信网、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地方各级水路交通应急指挥机构应配合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对信息网络的建设规划,在依托和利用公共互联网的基础上,加强应急处置专用通信网的建设,配备必要的通信保障设施,采取各种通信方式确保突发事件救灾抢险指挥的通信畅通。

4.2 应急队伍保障4.2.1 应急救援队伍1、社会专业应急队伍(1)港航公安、地方公安、消防、医疗急救等队伍是基本的社会抢险救援队伍。

(2)海上搜救、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等专业抢险救援队伍以及环境监测、动物疫情处理等专业队伍,是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的外部依托力量。

(3)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是处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外援力量,按照有关规定请有关地方政府协调参加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港航企业专职(兼职)应急队伍(1)根据行业特点,省、市级(所在地)交通主管部门要在对辖区内水路交通风险源普查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预案要求统筹考虑辖区应急队伍建设,督促有条件的大型国有港口企业建立专业或兼职应急队伍,推进港口企业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建立港口安全生产区域性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和完善区域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

(2)大型港航企业成立专职(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个体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强化应急配合功能,增强应急实战能力。

(3)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在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大型港航企业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及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

3、社会力量动员依据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水路交通突发事件或其隐患,都有义务向本预案规定的有关部门或各级政府报告,相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在有关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参与应急反应行动。

在接到事故报告并确认事件等级后,各级应急指挥机构根据事件等级向政府报告,组织驻军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反应。

社会力量到达应急抢救现场,由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和协调。

4.2.2 应急运力保障(1)在交通运输部的组织、协调下,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根据重点物资水路运输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范围等,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规划,建立国家应急运力储备,在全国重点区域,选择大型港航企业,纳入国家水路交通应急运输储备体系。

会同海事、铁路等相关部门制定紧急情况交通运输工具调用方案,建立交通运输工具动态数据库,明确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确保应急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运达。

(2)省级及以下水路交通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的水路应急运输保障队伍的规划、建设工作。

在所辖区域内建立应急运力储备。

4.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1)按照“部省共建、属地管理,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原则,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合理规划建设国家水路交通应急物资设备储备网络,在发生I级突发事件时,由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各类储备物资和装备,组织实施跨省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2)各级水路交通应急指挥机构应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建立必要的应急资源保障机制,加强港口应急救援物资实物储备,合理增加储备点和储备量,使其逐步覆盖辖区内所有港航设施。

(3)市级(所在地)港口管理部门要在风险源普查的基础上,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预案要求统筹考虑辖区应急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配备情况,督促有条件的港口企业建立应急设备基地,并纳入当地市政规划和应急设备物资储备体系。

4.4 应急资金保障(1)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设立针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所必需的专项资金,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纳入财政预算。

(2)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要根据每年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日常工作所需经费编列年度预算,报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并统一负责该项工作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3)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管和评估体系,对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4.5 应急技术保障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应积极领导开展水运行业重大风险源普查、管理、应急处置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快重大风险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水路重大风险源安全应急技术平台;开展预警、分析、评估等科学研究,提高防范和处置水路交通突发事件的科学决策水平。

4.6 宣传、培训和演练4.6.1 宣传(1)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公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信息,公布部门接警电话。

(2)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4.6.2 培训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负责对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应急管理培训、上岗前培训和常规性培训。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将应急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工作。

4.6.3 演练由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演练,以保证本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及完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省级及以下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结合所辖区域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5 附则5.1 预案更新条件本预案由交通运输部负责更新,下列情况,本预案应进行更新,报国务院备案,并抄报有关部门:(1)本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做出调整或修改,或国家出台新的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2)原则上每两年(或特别重大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结束后)组织修订、完善应急预案;(3)根据日常应急演练和实际水路交通突发事件取得的经验,需对预案做出修改;(4)其它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认为必要时。

5.2 制定与解释部门本预案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制定和解释。

本预案联系单位:交通运输部水运司联系电话:(010)65292645652926375.3 实施时间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6 附件附件1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应急反应机构联系表附件2 交通运输部应急反应机构及有关单位联系表附件3 水系派出机构及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联系表附件4 港口管理部门联系表附件5 重要航运企业联系表附件6 主要港口企业联系表附件1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应急反应机构联系表成员单位联系人职务联系电话手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卫生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中国气象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武警总部附件2交通运输部应急机构及有关单位联系表成员单位联系人职务联系电话手机水路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交通运输部体改法制司交通运输部公路司交通运输部水运司交通运输部科教司交通运输部公安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中国海上搜寻救助中心办公室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交通部通信中心附件3水系派出机构及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联系表成员单位联系人职务联系电话手机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河北省交通厅辽宁省交通厅黑龙江省交通厅吉林省交通厅山东省交通厅湖南省交通厅江苏省交通厅江西省交通厅四川省交通厅云南省交通厅广东省交通厅海南省交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福建省交通厅浙江省交通厅湖北省交通厅陕西省交通厅青海省交通厅山西省交通厅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天津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附件4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联系表成员单位联系人职务联系电话手机秦皇岛市港口管理局大连市港口与口岸管理局营口市港口管理局丹东市港口管理局舟山市港口管理局宁波市港口管理局日照市港口管理局连云港市港口管理局青岛市港口管理局烟台市港口管理局黄骅市港口管理局锦州市港口管理局威海市港口管理局厦门市港口管理局福州市港口管理局广州港务局Q/HYG G 300.17-20055 工作内容和控制方法5.1能源消耗和使用原则5.1.1.1玻璃分公司能源工作,由机动科统一管理,各供、用单位分工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