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

《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

wxwbjd@密码:ks999999电话:移动小号69999段圣玉《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1、文学文本的解读 (1)2、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 (3)3、解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4、试表述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与作品的差别 (5)5、诗歌的含义 (6)6、诗歌的特征 (7)7、诗歌的意境 (12)8、意象 (14)9、意象迭加 (14)10、语境 (15)11、用典 (16)12、电影艺术的特点 (17)13、电影文学文本的特点 (19)14、电影镜头的类别 (20)15、电影拍摄的角度 (21)1、文学文本的解读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像,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解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

这也就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过程。

从读者的解读过程来看,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是融会了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的,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读者已经具备的关于文学文本的相关知识,都将被运用于他对某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文本进行“补充”甚至“改造”,从而也会丰富文本的内涵。

而从文学文本本身来看,它也要求必须有读者的补充和丰富。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将文学文本区分为“可读的”和“可写的”两类,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可写”性,即总是能够同时也需要调动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

”其实,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解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上无法在解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塞尔认为,正是文本中那些需要读者“以揣度加以填充的地方”,把读者“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义。

所言部分只是作为未言部分的参考而有意义,……而由于未言部分在读者想像中成活,所言部分也就‘扩大’,比原先有较多的含义:甚至琐碎的小事也深刻得惊人”。

2、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从实践上看,文学文本的解读大体上是一个由一般性阅读、细读到解读即批评性阅读组成的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过程。

一般性阅读是一个由通晓文字(词、句),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

这一过程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初步把握组成文本的字、词、句、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领会文本在特殊的词、句组合中包含的基本意思,乃至文本的基本主旨。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将文学文本区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

所谓“第一文本”是指由作者赋予表面形式的书本制成品,这是文本的物理存在形式;所谓“第二文本”则是指经过读者接受而生成新的意义而存在于读者头脑中的文本,这是文本的审美存在形式。

一般性阅读是将“第一文本”转变为“第二文本”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也大体上是一个相对被动的“非生产性”的阅读过程。

细读则是一个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的搭配、特殊句式、句群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来细致体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词、句的关系,也即由“上下文”构成的具体“语境”中,重新确定词义的过程。

这是一个由“字”到篇、再由篇到“字”的往复过程。

文本解读的最后一个过程,即批评性阅读。

文学文本的阅读既不能完全停留在文本本身,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纯粹个人化的反应。

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还要求我们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

这必然地要求我们借助文本以外的更大的意义系统。

3、解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首先是艺术感受力,即读者对于艺术形象的感觉能力、审美能力。

艺术感受力是解读者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者来说,其艺术感受力的一个基本内容,也就是解读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对于特殊语境中语词特殊意蕴、情味、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领悟能力。

在解读者艺术感受力的形成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解读者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的培养。

所谓艺术趣味,是指主体审美选择的趋向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从艺术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能力。

在文学文本的解读中,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一方面体现为解读者对文本特殊韵味、独特风格的精细的辨识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一种对于不同艺术风格的广泛的艺术容受力。

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大量的艺术欣赏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解读者应该具备的另一种基本能力即艺术推想力。

所谓艺术推想力是指解读者通过文本语言内涵的体味,将语言符号转换为艺术符号,重新建构起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它有所补充、有所丰富、有所发展的能力。

这是任何一个文学文本的欣赏者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文本解读实践中,解读者的艺术推想力的作用,首先表现在通过在造想象的发挥,填补艺术“空白”,把握整体形象。

语言对于艺术形象所作的刻画,总是通过突出对象特征,采取“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方式完成的。

作家不可能毫发无遗的描绘出对象的全部。

除上面谈到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推想力之外,从主体素养来看,解读者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对于文学文本的解读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文学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生活的认识是否正确而且独到、深刻,他对生活所做的反映是否真实且达到了艺术化的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必须注意且应该做出判断的问题。

而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一方面需要我们有相应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力和生活经验。

文本解读者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当然是十分广泛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则是相应的文史知识和关于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知识。

4、试表述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与作品的差别作为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家罗兰•巴特撰写了《文本理论》一文,集中阐述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

《文本理论》一方面保存了结构主义以来的理论出发点,另一方面,巴特又修改了结构主义的许多基本观念。

他谈到文本与作品的差别,巴特说,二者不该混淆。

“文本”(text)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之中的一个新兴概念。

“文本”指的是作品文字组成的实体——罗兰•巴特称之为“能指的织体”。

而“一部作品是一件完成的、可以计算的以及能够占据一个物理空间的(比如在图书馆书架上占据位置)物品”,即“作品”是某一具有固定形式的完整的实体。

相形之下,“文本却始终完全彻底地与语言保持同质”。

5、诗歌的含义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早发展并成熟起来的一种文体,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言志,在古人看来,诗歌是诗人情志所发的产物,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一旦诗人借助语言把情志传达出来,就成为诗歌。

在生活中,或许,一个微小的细节也会深深地打动你,诗经•萚兮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论诗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白居易在说什么?他在以诗论诗。

诗歌的凝练性、跳跃性、韵律性其实已经在他的这首诗里呈现出来。

如果用理论概述一下,那么诗歌的含义就是: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6、诗歌的特征(1)凝炼性:诗歌要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

语词的精炼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

古人云:作诗很难,这东西很短,“离首即尾,离尾即首”,太短了,而要在这么短的篇幅之下,表达尽可能广阔而深刻的内容,甚至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诗歌,不能不讲求凝练性。

登颧鹊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全唐诗仅录其六首诗,但篇篇皆绝唱,篇篇皆名作。

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足以让这位山西诗人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王之涣,仅仅靠这一首诗,就可以名垂千古,为什么?我们看,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何其简洁,太阳缓缓地落下山去,滔滔的黄河东流入海,在这简洁的场景中,其实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太阳、黄河,在古人看来,这都是永恒的,但太阳、黄河是永恒的,而一天是有限的,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孔老夫子面对一川逝水,会发出由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正是在日月、江河永恒的映照之下,我们有限的时间与生命才显得如此宝贵。

诗人,正是要通过这些高度概括的形象,高度精炼的语词,来展现广阔而深刻的生活。

正如诗人所言,诗歌可以让我们:•从一粒沙里看到世界,•从一朵花里想见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让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2)跳跃性诗歌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和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跳到那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次句写五千精兵一旦之间丧身“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

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

若无前两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亦难见后两句“用意”之“工妙”了。

(3)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强调节奏性的。

诗歌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的变化。

节奏:平仄、停顿古人作诗,总是有规律的搭配平声与仄声,以便形成起伏交替的节奏。

正如古人所说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停顿:一般是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但有时不是非常严格。

如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诗歌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复出现。

不仅可以增强诗的节奏感,还可以促进感情的抒发。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哀景)小桥流水人家,(乐景,古人说: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古道西风瘦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