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筹方法》

《统筹方法》

授课内容
13《统筹方法》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人
吴新红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举例子、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统筹方法的简单原理,认识统筹方法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过桥
今有a、b、c、d四人在晚上都要从桥的左边到右边。此桥一次最多只能走两人,而且只有一支手电筒,过桥一定要用手电筒。四人过桥最快所需时间如下:
a ——2分钟;b ——3分钟;c—— 8分钟;d—— 10分钟,走的快的人要等走的慢的人,请问怎样的走法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尽快地过桥?
答案应该是什么呢?学完今天的课文,也许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找到答案了,让我们赶快去一起学习吧。
4背景追溯
本文选自《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年版)。有删改。华罗庚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他就走出学校和课堂,参与到广阔的工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写出了《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两本科普读物。
三、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文章,说说文中所列的泡茶的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办法甲最好。因为最省时,办法甲的工序安排合理,利用烧开水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
2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画图表、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这有利于更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使科学道理得到更好的解说。
2.学会运用统筹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统筹方法的简单原理,认识统筹方法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重点)
教学难点
2.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举例子、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统筹(chóu)灌水(ɡuàn)就绪(xù)
效率(lǜ)错综复杂(zōnɡ)耽误(dān)
关键(jiàn)裨益(bì)水壶(hú)
2生词注解
统筹:统一策划。
窝工:因计划或调配不好,工作人员没有工作可做或不能发挥作用。
卑之无甚高论:这是谦虚的说法,意思是,没有什么高明的理论。原意是,放低论调,不必发表多高的议论。
(三)走进语言
1文章第③段采用了什么说法方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烧水泡茶的例子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应用统筹方法做事的关键是把工序安排好。这样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的科学理论知识变得更具趣味性,使读者可以轻松、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2“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一句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二)深层理解
1“从作者所举的泡茶的程序中,我们可以知道统筹方法讲的是什么?据此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交流点拨】统筹方法讲的是合理安排好工作进程。(即工序)[第1、2节]。据此我们应该在多种工序中抓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即主要矛盾)[第10、11节]
2学完本课后,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交流点拨】有时候“小题大做”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没有统筹方法,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估计现在还无法完成!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都必须安排好工序。
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裨益:益处;使受益。
3作者名片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代表作品有《堆垒素数论》《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从杨辉三角谈起》等。
【交流点拨】作者引用大家熟知的成语,既通俗易懂,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四)走进主旨
作者以“烧水泡茶”的例子,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统筹方法的原理、应用方法以及它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以科学的方法从事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批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千头万绪: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时周瑜计划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还没有刮起来,不能顺风放火。后泛指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关键: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