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2017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课件)幻灯片1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二题目: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幻灯片2作文要求,也是提示和得分方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幻灯片3名句解析: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出自《周易》的《象传》。
即解释卦象的文字。
普遍意义上认为,是让君子学习天的运行刚健,永不停息,其实就是主动与积极的面对人生。
此句解释纷争很多,流传甚广,很多人知道加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清华的校训。
但从乾卦原意出发,说的就是遵从天的运行规律,刚健不息的人生态度。
幻灯片4名句解析: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出自杜诗名作《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第二句比较有名,将思乡之情和月亮的亮度结合到一起,用主观感受代替客观标准,意思本身讲的就是思乡忆弟之情,但考虑到这里面点明了白露这个时令,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要考虑到里面蕴含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
幻灯片5名句解析: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选自《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易安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就是说这两句说桂花不须那些艳色,自有其风骨香魂,就是花中一流,这话不仅说了花品,也说了李清照的词品,还有人品。
不以其颜色秀丽取胜的信心,这份清香和品格。
名句解析: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这句出自魏源《默觚·治篇十二》,原文是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牖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君子受言以达聪明也亦然。
或为一隅之偏听,或为一室之迩听,或为一堂之公听,或为旌木、鼓铎、蒙瞽、刍荛之偏听,所受愈小则所炤(照)愈狭,所受弥旷则所炤(照)弥博。
这两句原意是作为后文君子受言以达聪明也亦然的类比,希望圣上广开言路,广泛采纳天下人意见。
单独这两句来说,意思就是开多大的口子受多大的光,可以看见多大的范围,也就可以有多大的作为。
这是六句里比较难的句子,估计选的人也很少,魏源应该在在历史书上见过,是《海国图志》的,是清末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海国图志》就是当时中国最全面的介绍世界的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东传到日本却被奉为至宝。
梁启超说过:《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
幻灯片7名句解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这话出自出自鲁迅先生杂文《论睁了眼看》,意思非常清楚,什么事情的开始就是正视,无论困难还是挫折还是耻辱还是过错,都必须从正视开始。
正视是一切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直面问题不回避。
下附节选的部分原文: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幻灯片8名句解析: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这句不解释了,太熟悉了,要有和前文的对比,说明还看今朝的理由和决心。
幻灯片9整体阅读反复推敲!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幻灯片10反复思考!寻找材料的异同和规律!分别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将六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问题来了!写作思路:作文题目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也就说至少要有两句,这就有15种组合,三句也有10种组合,那么就必须在准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上做思考延伸与重新组合。
六句话有诗有词,有思想有情感,有历史有文化,有判断有态度,已经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题拒绝套作,开放包容的决心。
幻灯片12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
幻灯片13教你对策!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以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或以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与思索,或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等等。
幻灯片14给您支招!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幻灯片15下笔前注意!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
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
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题点评晓宁的涉及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2个省份的高考试卷就是全国卷二,6月7日,全国大多数师生所热切期待的具有高考改革代表性的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了,我们先一看究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期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一亮相,立即引来众多师生的与评价。
报社与我约稿点评,我拒绝了——我实在不便公开评价今年的作文题,只能私下里谈谈一己之见。
首先,从近年高考和备考的大背景来看这道题。
从作文题的命题方向和内容讲,它自然符合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指向了人生和社会,引导考生人生与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向人们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都是在一点四面的导向和范畴内进行命题,或者侧重立德,或者侧重树人,或者兼而有之。
今年全国卷2的作文题,读读六个诗句,明显和立德树人都有关系,是将传统思想和现代三观的对接,也就是我们平时作文经常弘扬的思想品德,诸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关爱他人,修身养德,勤奋创新,积极向上等等。
而看作文形式,已经看不出我们一直孜孜以求和严阵以待的任务驱动了,大概是师生太在意了,太熟悉了,大概是人们都在等待着,都想到了……今年就一反常态。
实际上,在此之前,就有专家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变得有隐性的情况了;也有专家说不要在意任务驱动了……可是此前大多专家都强调,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未来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它有诸多的优点……今年是不是?实在要我说,则曰:不是!当然,一些所谓隐性的任务还是具备的,如思辨性、比较性、由果溯因等六大思维要求可能就隐含在材料或要求之中,你可以想到个人的奋发向上与国家兴盛的关系,现在的努力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等等,于是就有了思辨,就有了因果……但是,这样的任务早已有之啊,何况又是隐性的!就其命题形式而言,也说不上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了,就是一个新材料作文,是多则材料组成,可以多角度立意,或者从多则材料中找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文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无非是提示考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触,对有内在的诗句进行组合,从而体现一种思想精神。
但总的立意方向还是如何树人,是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如的组合,可以论述如何内修品德,外行奋斗;若是组合,则可以论述自强不息,敢作敢为;若是组合,则可以书写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若是组合,则可以大谈注重内在修养,提升个人境界;若是组合,则可以探讨个人修为与国家的关系,并谈及民族使命等。
这些组合的情况不一而足,一要看诗句本身的含意,二要看考生对诗句的解读与相关性的把握。
当然,若要成功地组合并且提炼好立意,则需要费一番思量。
这里用时要多些。
说到这道题的便利,则一是聚焦一点四面,既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时代精神;既有含蓄深刻的意味,又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考生以平时的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学积蓄应对此篇作文基本能够左右逢源,任取所需,因而立意和论证都不难,而且大有文章可作。
二是有些名言是我们熟悉的,举例说里不会困难。
三是材料可以自由组合与选择,且在文体上似乎也放开了(明确文体),有些考生是不是也可以扬其所长了?很可能写写曾经很流行的说理散文,抒豪情,立壮志……至于值得商榷,笔者还有一些想法。
一是尽管提供的是诗句,耐人寻味,但是恰好给考生制造了理解障碍,审题的难度有加大的成分,比如除了鲁迅那句直截了当外,其他的五句都或轻或重的都有理解障碍,尤其是,即李清照和魏源的诗句,一定颇费思量;二是看似耐人寻味,实际上一旦看破,则无异于当今的某些口号,至少是我们熟知的格言,比如要做就做最好,人生豪迈,因为自信,所以成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放飞理想,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奋勇争先,有志者事竟成……当然我首先想到的是生当作人杰——就是让你谈做人,谈人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