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

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一、期刊杂志创办流程1、申办刊号:需要创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需要到新闻出版局报送可行性报告,同时附上:⑴办刊宗旨、编辑方针、专业范围⑵符合资格的主办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⑶符合资格的编辑部成员⑷办刊固定资金证明、固定场所证明、承印单位⑸办刊申请书(刊物名称、开本、页码、刊期、篇幅、发行范围)申请正式刊号一般事业单位相对容易,企业较难。

企业多半申请内部刊物,到出版局办理内部期刊准印证。

⑹有广告业务需要到工商局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

⑺每期向出版局和工商局交纳样刊,每年参加期刊年检。

2、管理:组建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3、内容,杂志必是内容为皇4、渠道,渠道是商品到消费者之间的途径。

如果说内容为皇,那么渠道便是王。

好的渠道开拓者、好的渠道可以让你的产品更快的到达消费者面前,在依靠你的内容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心理病最终成为你的稳定读者。

渠道这个词比较高端,说个通俗的就是铺货。

渠道是名词,铺货是动词,但究其根本两者是一样的。

你的东西要放在哪里展示,在哪里销售,在哪里让消费者看到,这都需要针对你的具体情况来做具体分析。

通常来讲,书刊类的商品绝对少不了的就是书店、图书馆、报刊亭,同时根据你的杂志方向来选择放在咖啡厅门口还是酒店大堂……尽可能多的展示你的商品,尽可能多的让人知道并看到你的商品,这就是渠道的意义所在。

5、宣传推广这是与渠道相辅相成的操作。

拥有好的推广、宣传,会让你的销售工作更加轻松。

宣传的平台有很多,比如同类杂志刊物的广告、比如网络第三方平台的广告、比如实体铺面的展示广告等等……杂志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宣传有两种,一是轰炸式的宣传,这种宣传的有效结果是让人知道你杂志的存在;二是品牌宣传,这一点是让人认同你的杂志,认同你的品牌,并由此产生购买。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九条创办期刊、设立期刊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确定的、不与已有期刊重复的名称;(二)有期刊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三)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主管、主办单位;(四)有确定的期刊出版业务范围;(五)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六)有适应期刊出版活动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资格条件的编辑专业人员;(七)有与主办单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固定的工作场所;(八)有确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该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必须是在境内长久居住的中国公民;(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除前款所列条件外,还须符合国家对期刊及期刊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两个以上主办单位合办期刊,须确定一个主要主办单位,并由主要主办单位提出申请。

期刊的主要主办单位应为其主管单位的隶属单位。

期刊出版单位和主要主办单位须在同一行政区域。

第十二条创办期刊、设立期刊出版单位,由期刊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一)按要求填写的《期刊出版申请表》;(二)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的有关资质证明材料;(三)拟任出版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简历、身份证明文件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四)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五)办刊资金来源、数额及相关的证明文件;(六)期刊出版单位的章程;(七)工作场所使用证明;(八)期刊出版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DM广告媒体申办流程某省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办法1、办理机构: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广告管理监督处2、办理时限:自材料齐备受理之日起,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通知3、申请人、申办资格:1 、申请者必须为广告经营企业,且符合下列条件:(1 )主营广告,具有代理和发布广告的经营范围,企业名称标明企业所属行业为“广告”;(2 )企业注册资本在150 万元以上;(3 )企业成立3 年以上。

2 、所申请的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必须符合《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的要求(要求的具体内容详见《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

提交材料:1 、申请报告(应载明申请的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名称、规格、发布期数、时间、数量、范围,介绍商品与服务类型,发送对象、方式、渠道等内容);2 、营业执照复印件;3 、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申请登记表;4 、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首页样式;5 、广告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序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

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

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

(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

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

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期刊盈利模式: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

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

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

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

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

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

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

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

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

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

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

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

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

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

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

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

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

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

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

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

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 ,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

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