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教育学复习参考.docx

新编教育学复习参考.docx

教育学:填空(10T)、选择(10*2 )判断(10 [简答(护5 \论述(20*1)第一章L大部分学者认为,最早把教和育二字合为一体的人是孟子(P2 )2•许慎《说文解字》将教和育析义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P2 )3.教育的学术定义(简答,P2〜4 ):①教育是一种合乎目标的行动;②教育是来源于社会的所有影响的总和;③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④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⑤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⑥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4•我国著名学者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的解释是: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P4 )5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P5 )6.教育的类型(P6 )(1)依教育的目的、职能和形式可划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2)依教育活动的空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教育的内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4)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学龄教育和成人教育7.教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从〃教仆"派生而来。

古希腊把陪送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材料的奴隶称为〃教仆〃。

(P9 )8.在苏联和我国,关于教育学硏究对象主要有三种观点:规律或原则对象观、现象与规律对象观和问题对象观(P9 )8•《礼记》是战国至汉初流传于世的一本儒家著作汇编,其中的《学记》、《大学》、《中庸》是我国古代经典教育著述。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由儒家思孟学派撰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性著作,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大学》提出〃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

(P12 )9.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P14 )1623年,培根在《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硏究领域提了出来。

(P15)捷克教育学家夸梅缪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即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P15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P16)〃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的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纲理论的总领。

(P17 )10.结构主义教育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布鲁纳发起的的一个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运动是它形成的标志。

(P18 )11・终身教育思想特点(P19):(1)强调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⑵提倡教育TM匕注重教育整体性G)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4)注重教育的民主化,即教育机会均等12・1901年,罗振玉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

王国维译介了第一本完整的教育学著作——立花铳三郎讲述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始点。

(P19 )第二章1.教育起源的假说(P26):(1)上帝起源说(2 )生物学起源说(3 )心理学起源说(4 )劳动起源说2 •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员选拔制度,最早岀现在汉代,当时叫选举制;隋唐以后, 出现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叫科举制(P32 )3・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P33 I生理发展一方面指人的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另一方面是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心理发展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心理倾向或意向的发展。

4•自然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赛尔(P35 )5.在幼儿发展问题上,维果斯基提出里〃最近发展区〃思想(P37 ) 6•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P38)7.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P38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因素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8 •教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能够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两个方面(P42)9•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在政治经济有哪些表现(P43~45 )(1)教育的经济制约: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与速度,教育的人才规格与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2)政治制约: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对教育的的资源分配及教育内资源分配,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行为和教育的思维方式(3)文化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部的各种要素,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态度10.为何倡导终身学习、全民教育?(P47或重点)(1)全球化属全民教育的现代化(2)互联网扁平时代为全民教育提供了条件(3)学习与工作、娱乐已经难以分离(4)现在是终身教育的时代〃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196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人保罗•朗格朗提出。

第三章1.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选择、激励、评价功能(P54)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

(P59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P58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⑵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G)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4. 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运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71)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P74 )第四章1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P80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P81-83 ):(1)双轨型学制”代表:英法德等西欧国家,把学校系统划分为两个轨道,- 是面向社会上层阶级,教育目的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级官吏及其他高级人才,另_为满足民众的文化知识需求而设立的带有普及教育性的学校。

违背了教育均等理念,僭越教育民主,但也扩大了教育对象。

(2)单轨型学制,代表:美国,自下而上的结构体系,即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的相互连接的直线型系统。

放映了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的理念,在原则上保证了受教育者都能进入同样的学校接受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不足为容易导致同级学校的教育质量悬殊,不同级别学校发展失衡。

(3)中间型学制:苏联,从双轨制发展而来,在入学的前一阶段实行(小学初中)单轨,到后一阶段实行(普高,中职高)分叉。

兼顾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益,注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兼有上两学制的优点,然在实际运作中,在各阶段的衔接及其分支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普教体系较为完备,而职业教育体系较差。

3.1902《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施,1903 年癸卯学制仿日本学制制定,体现清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体现了中体西用方针,但在教育内容上打破了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培养官僚精英的单一目标。

(P83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从横向上看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系统, 初步体现了现代学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主要采用了当时美国一些州推行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效法美国,由军国主义教育转向平民主义教育。

标志着近代中国学制建设的体系基本完成。

(P84 )4.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P85)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从层次结构上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型结构上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类(P87 ) 6•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夫人发展方向,是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目标(P91)7.当代中国教育政策热点问题(重点、P98)(1)教育公平问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愈演愈烈的择校、考证、竞赛热;在全国城乡基本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后,城市农村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当前保障教育公平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高考舞弊与招生舞弊问题;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薄弱和落后问题(2)学前教育问题:普及率低、入园难、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收费过高,大大超出民众承受能力;幼师待遇差,队伍不稳走,水平参差不齐;大量非法办和安全隐患;幼儿教育质量缺乏监管(3 )民办教育问题:总体规模小,出于补充状态;受应试教育、法律保障不足,公立学校挤压等因素影响,民办发展举步维艰,创新能力难以发挥;教师地位、待遇、职称;民办教育政策问题含混不清(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第五章1.两种学生观(P105 ):夕卜塑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内生论:把教育过程看作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2.学生的本质属性(P106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潜能,具有发展需要(2)学生是学习中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学校参加规范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3)学生是独立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独特精神世界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与发展需要的个体,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特精神世界的人3.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P115 )4.小学生的总特征: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能按活动的要求计划自身行为,对自己行为能加以有意的注意,能反思自身行为过程及其后果,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还会比较这些评价,做出自己认可的选择。

(PH9)5.中学生的总特征:是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岀、独立精神的加强。

(P120 )6.高中生意志的成熟不仅表现在完成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中,更主要地表现在内心世界的斗争中,在战胜自己的弱点和欲望,经受生活中各种困难的考验中能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

(P124 )第八早1.教师劳动的特点(P128-130 )(1)劳动对象上的特点——复杂性(2 )劳动手段上的特点------ 示范性(3 )劳动过程上的特点——长期性(4 )劳动性质上的特点——创造性(5 )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特点——个体性与集体性2•教学技巧是教学行为专业性的重要方面,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在掌握初级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相关主题